斷舍離:“舍”的是物,“得”的是愛自己的能力

通過“斷舍離”,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通過斷舍離,你將重新認識身邊的物品,理清物品與自己的關係,並藉此重新認識自己,找回對自己的愛。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而是自己!

01

慾望需要被穿越

這兩天把家裡的閒置物品徹底清理了一番,做完減法的空間清爽了很多,心靈也隨之舒暢不少。


這不是我第一次“斷舍離”。


早幾年前“斷舍離”這個詞剛開始流行時,我就聽過類似的課,也的確在一股衝動之下,扔了很多的物品。但當時並未真正參透“斷舍離”的含義,所以對於物品的佔有慾始終都很難”斷“。往往”舍“完舊物沒多義,又會陷入新一輪的購買中。


買了扔,扔了買,除了讓自己陷入喜新厭舊的輪迴裡,讓錢包變得越來越空外,於生活不會有本質的改變。


昨天老公看到那些待處理的舊物,揶揄地說:”買的時候爽吧!下次買的時候想清楚了再買“我淡淡地說了一句:”現在沒用,不代表它一直沒有發揮過作用。“


其實我的潛臺詞是:”它就算沒怎麼使用,但給我帶來過心理滿足,如果從來不曾擁有過,何來今天”斷”和“舍”的功課呢。有些人生經歷看似是彎路,卻於生命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不捨得扔東西,是從外婆到媽媽,又從媽媽傳給我的生活模式。原來媽媽總是埋怨外婆把營養品留到過期都不捨得吃,而我現在也經常忍不住對著媽媽囤積的那一屋子物品皺眉頭。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批評別人,總是很容易,到自己這,其實也沒比上輩好多少。我在別為了一根香腸,買了一整頭豬,這篇文章裡分享過我囤物的經歷。


這些年,隨著時間推移,買的東西從個人物品(衣服鞋子化妝品等)逐漸轉向了家庭物資,表面上看為衝動花錢少了,錢用得合情合理,但深入內在去尋找答案才發現,雖然內容變了,但本質沒變。


都是通過“物”來填補內心的匱乏,通過“物”來具象理想中的生活,通過“物”來轉移自己對當下的不滿和對現實的逃避。


沒有進行過自我探索的”斷舍離“充其量只是趕時髦,圖新鮮,圖省心省事的一個方法而已,並不能通過“舍物”來給身心滋養。


真正的斷舍離,應該是讓我們通過"物”去觀自己的內心,找出那些限制自己的核心信念,併成功地斷去讓自己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原來,我買東西會習慣地“撿便宜”。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細想,但凡讓我覺得開心的購物體驗,都是跟“打折”“淘貨”相關的。


最喜歡在換季的時候逛街,看到商場裡掛滿折扣的促銷標牌,就忍不住腳底長吸盤,怎麼都挪不開步。


為什麼明明不是特別喜歡和合適,也要花錢買回來呢?


因為在我的信念裡,有一條關於金錢的限制性信念,那就是:”賺錢是不容易的,要把一分錢掰成二分錢用,這樣錢才不會一下就花光了。”


基於這樣一條信念,我覺得正價買不划算,即便真的很喜歡,也會一等再等,等到過季再去買。然而,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會永遠錯過,所以只能一直將就。


不買“對”的,不買“貴”的,只買“超值”,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掉進了“貪便宜”的陷井,忘記了東西要適合自己這一金律。


“斷”是物慾的入口,只有明白了內在匱乏只能從內尋找,而非外在物品可替代時,才不會陷入盲目“買了扔,扔了買”的消費怪圈。


網上有則新聞,雙11的時候,有人用信用卡買了很多東西,但這些包裹拆開後就被原封不動地扔進了拉圾箱。後來據知情人士爆料,這個人多段感情都失敗,所以一失戀就會化身”購物狂“。


內在丟失的東西,只能從內尋找,外在的物質只能帶來虛幻且短暫的滿足和快樂。

清理物品 ,更是清理人生

前兩天我發了一組”斷舍離“的照片,配文:擺脫對佔有物品的執念,留白的空間尤如留白的人生,少了負擔,多了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有人在下方評論:”磚頭碗渣也有用,物到用時方恨少“。哇,這個話我太熟悉了,這不是我媽從小念叨到大的經典臺詞嗎?


父母輩出生在一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從小缺吃少穿,所以他們在“物”的層面是非常匱乏的,也因此那整個一代人都會一個共同的特徵:特別愛惜東西,什麼都不捨得扔,什麼都覺得有用。


時代烙下的痕跡,就算到了物質極其豐盛的今天,依然無法撫平。曾經的匱乏和不安全感,讓他們時刻處於一種對未來的擔心和焦慮不安中。


對於他們來說,時代的創傷太過沉重了,只能藉由時間沉澱,慢慢了悟生命的智慧後,漸漸明白什麼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什麼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另外還有一種不願”斷舍離“的人,表面上看,他們不是不願”舍“,而是沒時間”舍“。他們會說:”我天天上班多忙啊,哪有時間打理家裡?“


確實,他們看起來忙極了,整天把自己忙得象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等回到家也只想葛優癱,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整理呢?


我寫過一篇房子可以被限購,但生活不能被限購,裡面我寫了這樣一段話:


好的房子要給用心生活的人!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再好的房子也會亂糟糟!反之,認真生活的人,難怕身居斗室也會一塵不染,素雅潔淨!所以,並非房子越大生活品質越高,而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方式!房子可以換,生活卻要自己過!


曾經有一位被婚姻困擾的女士跟我聊起她的生活。


她說自己跟老公早出晚歸,都很忙,經常兩個人忙得醒著見面都難。每次回到家裡,就覺得四處都冷冰冰的,所以一回家她就直鑽臥室,然後點個外賣窩在床上追劇,困了就睡,一年365天,有300天是這樣過的。


後來,這位女士的丈夫有了外遇,在家呆的時間更少了,她也經常一下班就“逃”到外面跟朋友混,家裡也無心打掃清理,東西越堆越多。


帶著對生活的不滿,夫妻兩人都在逃避,慢慢地,積累的怨氣就象房間裡推積的物品一樣,堵得讓人喘不上氣。


扔不掉的物品,就象扔不斷的情感一樣,雖然不好用,但“佔有”會讓人有安全感。所以,有些東西,不是扔不掉 ,而是壓根就不想扔。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就是認清自己與生活的關係。


《斷舍離》一書中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不用的物品,就好比是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被推積遺忘久了,物品也會生出怨氣,而你也會在”想扔又捨不得扔”中,逐漸失去對自己的信任,想到它們時,還很容易被喚醒羞恥心,久而久之,這股束縛你的能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自我探索的工具。放下物品,就是願意在當下和自己諸多的不完美,內在的陰影,各種負面情緒和念頭好好相處。


只有學會放下,才能真正開始享受生活的簡單和純粹,才能帶著這份輕鬆去發現生活的美,看見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03

外在變化帶動內在改變

我有一件雙面羊絨的大衣,當時花了2000多,相比我平時的消費,算是比奢侈的。但那件一共只穿過三次,一次是過年,一次是參加朋友的婚禮,最後一次是準備把它清理前。


那件衣服我喜歡嗎?喜歡!合身的裁剪,精緻的做工,柔軟的質地,顏色也是我喜歡的。但為什麼平時不穿呢?原因現在想來覺得可悲:因為我不捨得。


我不捨得在平時穿,因為我覺得這麼好的衣服被弄髒了可惜。再加上這件衣服並不保曖,天熱了穿嫌熱,天冷了穿嫌冷,一年當中恰逢的幾個適合穿的日子,又不捨得穿,於是一直被默默掛在衣櫥裡好多年。


最後一次穿它,是因為覺得樣子都過時了,再不穿就真的浪費了,於是本著“穿一回賺一回”的奇怪心理去外面逛了一圈。


回來我就脫下來揉成一團塞袋子裡了,再沒了當初小心翼翼的呵護。衣服還是那件衣服,但是因為樣子過時了,所以它在我的眼裡,也突然變得沒有價值了。就象過氣的明星一樣,說被拋棄就被拋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消費觀呢?答案是:因為我們都是在物化教育下長大的。


小時候一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可能父母會十分心疼地責怪我們:“端個碗都端不住,有什麼用?"相比我們的感受,父母會更在乎一個碗打碎了。類似的情景總是在生活中反覆出現,慢慢的,我們就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東西才是重要的。


所以,我會在特別的場合穿,因為那時候可以藉助衣服來體現我的價值,讓別人覺得我穿得起高檔衣服,證明混得不錯,”人靠衣裝“,個人價值感也隨之靠一個”物"得到了體現。


而最後九成新被拋棄,也僅僅是因為它過時了,不再能彰顯我的價值了,所以它在我眼裡瞬間失去了價值。


表面上看,是物品的價值在我們的心裡產生了變化,但其實是我們對自身價值的貶低。換句話說:我們愛別人遠遠多於愛自己,所以我們才會把最好的一面用來取悅別人,而把將就的一面留給自己。


斷舍離,不是要人人過一種清心寡慾的”極簡“生活,而是倡導大家去清理掉那些”不喜歡,將就“的物品,留下真正喜歡的東西。同時在購買時,也秉持“寧缺勿濫”的原則,去選擇真正喜歡的,而非“便宜”的。


當生活逐漸從"加法“轉向”減法“,你會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清爽的空間尤如清明的內心,會長出更多的生命智慧。


當終於可以”不管東西多貴,有多稀有,都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時,你就已經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物品價格之前了,這種擁有喜歡物品的感覺,會讓人越來越有自信,滿心都是喜悅,自然也更加有力量愛自己了。


俗話說:“寧要鮮桃一個,不要爛杏一框”,省下盲目買廉價貨的錢,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不但不會多花費,而且還會幫助我們在潛意識裡撥高自我形象。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過更好的生活。只有當我們開始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時,才能對看不見的內心世界產生影響。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人生也要同步升級。


斷舍離:“舍”的是物,“得”的是愛自己的能力


作者:黃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標準委員會認證青少年心理師,用文修心,以字養性,用平和、持久而緩慢的力量向內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