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老人張一農講述抗日故事:打入敵軍內部暗中保護地下黨

藁城老人張一農講述抗日故事:打入敵軍內部暗中保護地下黨

日寇侵華,張一農被迫放下了手中的筆,投身革命。而面對日寇的文化侵略,他在村中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學中國文化。被偽軍抓去當勞夫時,冒險傳送情報,保護被關押的地下黨員。這位雖然沒有扛過槍卻為民族獨立做出巨大貢獻的老人就是藁城籍90歲的張一農教授。

檔案

張一農,家名張榮顯,男,漢族,1925年2月23日生,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臺營村人。194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革命工作。1953年9月,被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1961年9月至1979年6月,任吉林財貿學院助教、講師;1979年6月,調入河北財經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0年3月離休。

燕趙晚報記者董昌

精神|教窮孩子學文化 只因不想過亡國奴的日子

1937年8月,日寇沿平漢鐵路侵入正定。距離平漢鐵路線12公里的藁城臺營村,天天都能看到一撥撥從西面逃亡過來的難民。聽著難民講述被日本鬼子欺凌的經歷,臺營村的鄉親們沉不住氣了,也紛紛向南逃亡。就在這危急時刻,張一農卻患上了重感冒,發起了高燒。

“家裡人都做好了去親戚家躲避的準備,都因為我這不爭氣的身體,全家只好又都放棄了避難的想法。”張一農說,全家人留下來等了幾天,“鬼子卻繞過了臺營村,向西佔領了藁城。”

張一農說,他讀過3年半的小學,老師給學生們宣傳抗日,而他還作為學生代表經常在課堂上演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做亡國奴,莫當喪家犬。’那幾句話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1938年初,八路軍在村中發展地下黨員,組織全民抗擊日寇。張一農便積極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運動中。“村裡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沒有讀過書,我便組織這些年輕人成立了校外兒童團,除了平常下地幹活或者在村口站崗執勤、查路條外,還借中午的時間教他們文化,給他們講共產黨的大政方針。”張一農說,當時,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村裡的年輕人都能學到中國的文化,“因為我們不想過亡國奴的日子。”

靠著張一農的努力,村中校外兒童團的年輕人個個進步都很快。有一次,村支部還選張一農作為代表,前往藁無縣(抗戰時期邊區縣)參加模範村評選比賽,村集體被評為了全縣第二模範村,“之後我還帶隊參加全區青抗先大檢閱,被全區評為了第一名,隨後我又擔起村裡夜校的教學任務。”

1941年春天,村支書張樹檀找到16歲的張一農,問他是否想入黨。“當時,我本家叔叔、哥哥很多人都參加了八路軍,並且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入黨早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一件事。”張一農說,當年6月,在村教育主任郭德修家南屋炕上,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跑出據點送情報 八路軍家屬成功脫險

1941年11月,日偽軍大部隊對平漢鐵路以東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掃蕩,駐紮在臺營村的區小隊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村黨支部成員也紛紛離開了村莊,隱蔽了起來。

“那段時間我最無助,就像一個被父母拋棄了的孩子,白天沒精打采地在地裡幹活,晚上也不知道該做些啥,好幾次一個人跑到樹林裡抹眼淚。”張一農說,家人感到事態緊張,便讓他也躲到了外村的親戚家中。

那次大掃蕩開始後,一隊鬼子和一隊偽軍竟駐紮在了臺營村,還在村中設起了據點。“家裡捎來口信,讓我悄悄回村裡。”張一農說,日偽軍長期駐紮,家人怕他在外面時間久了回不去了。

趁著夜色,張一農偷偷回到了臺營村。“村裡發生了很多變化,村裡駐著鬼子和偽軍,村民說話、辦事也都變得格外小心,生怕惹來殺身之禍。”張一農說,日偽軍還不停地在村裡找勞夫,幫他們幹活,“怕什麼來什麼,有一天我被偽軍叫過去當勞夫。”

到了報名點,張一農始終不敢抬頭,當聽到有個熟悉的聲音叫他的名字,“我抬頭才發現負責安排勞夫的竟是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檀。”

張一農說,張樹檀輩分高,管人家叫爺爺,“樹檀爺把我安排到了偽警備隊負責打掃衛生等工作。還囑咐我一定要小心謹慎。”

16歲的張一農成了偽警備隊最小的勞夫。由於他歲數小,偽軍們對他也放鬆了警惕,平常當著他的面透露一些情報。有一次,偽警備隊隊長的衛兵跟他聊天時,無意中透露,晚上村裡要抓軍屬,還說有漢奸舉報,村中張榮旗是八路軍區遊擊小隊隊員,並且他的父親就住在臺營村家中,準備對其父親實施抓捕。

“我聽到這個消息,嚇了一跳。”張一農說,張榮旗是他本家哥哥,確實是區小隊隊員,而張榮旗的父親則是村裡的保安員,“天一擦黑,鬼子和偽軍還沒有出發,我便偷偷離開了偽警備隊,一路小跑跑到了張榮旗家中,跟張榮旗的父親也就是我本家大伯說明情況,讓他連夜離開了臺營村。”

當晚,鬼子和偽軍一隊人,趕到張榮旗家中時,已是人去樓空。

送藥送飯捎口信 暗中保護牢內地下黨

第二天,張一農又像沒事人一樣,來到偽警備隊繼續幹活,敵人並沒有懷疑他。

於是,張一農的膽子變得更大了起來。他開始有意無意地在偽警備隊拘留所附近潑水、掃地。“當時偽警備隊住在後院,而前院西邊的一排小矮屋則是拘留所,裡面關著附近幾個村十餘個被懷疑是地下黨員的村民,我想趁機接近他們,照顧他們的生活。”張一農說。

有一天,張一農在拘留所附近掃地時得知,東橋寨村的魏老軒(音)得了痢疾。“我找中醫先生要了一個偏方,用熱酒衝雞蛋,然後偷偷給他送過去,結果魏老軒吃了一次就把病治好了。”張一農說。

由於這排拘留所陰冷、潮溼,時常有人患上痢疾。此後,張一農便經常用這種方法幫他們治病。張一農說,他還常常借這些地下黨員出來放風的機會,幫他們往外面捎口信,“並且每天食堂做好了飯,我也會偷著給他們往裡面送饅頭、餅子。”

張一農說,食堂的廚師也是他們村裡的,對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一照顧就是一年多。”張一農說,有時候鬼子、偽軍外出掃蕩,他也還把一些衣物悄悄送給關在拘留所的黨員,並把他們的情況反饋給家屬。

有一天,偽警備隊的隊長突然把張一農叫了過去。“當時,偽軍隊長讓我跟著他回縣城,繼續為他服務,我當場拒絕了,他問我為什麼,我就說農村空氣好。”張一農笑著說,偽軍隊長聽了很詫異,旁邊一個偽軍突然冒出了一句,“這都是受到過八路軍教育的。”

張一農說,當時,那句話可把他嚇壞了,事後樹檀爺還多次囑咐他,說話做事一定要多加小心。

1943年,駐紮在臺營村的日偽軍突然撤回了縣城,張一農回了家。“由於我祖父就是私塾先生,所以我特別喜歡教書,便繼續留在村中給上夜校的村民們上課,傳播中國文化。”張一農說,直到1953年9月,他被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才離開了臺營村。

精神|凝心聚力出彩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

90歲的張一農老人住在河北經貿大學家屬樓。記者見到張老時,他正坐在書桌前看書。張老起身時,記者從側面看到,這位老人雙臂的肘關節處有兩塊老繭。

張老的家人告訴記者,張老肘關節上的兩處老繭是常年讀書、寫字形成的,“如果不叫他吃飯,他能在書桌前坐上一整天。”

張老指著身後的一幅書法作品說,這是他前幾天寫的,準備作為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禮物,交給學校老幹部處。

記者看到這幅作品上寫著:雄獅沉睡百載,倭寇海盜襲來……民族復興中國夢,凝心聚力出彩。“中國正在飛速發展,希望年輕人能夠掌握文化知識,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去努力奮鬥。”張老說,他這輩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助教興國,離休後他又用毛筆寫下了一本10多萬字經濟專業方面的論著,並無償地捐給了國家,“我們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富強,為了讓我們的民族和人民不用再受侵略者的欺凌。”

藁城老人張一農講述抗日故事:打入敵軍內部暗中保護地下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