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雍正的皇位,是康熙傳給他的還是他篡位的?

騷男5738


雍正的皇位繼承一直是個問題,說正當傳位吧疑問太多,說陰謀篡位吧又沒證據,聽我細細說來。

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言

雍正剛剛即位就傳言四起,關於他篡改遺詔的故事開始瘋傳:康熙原本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將“十”字改為“於”字,於是遺詔從“傳位十四子”變成“傳位於四子”,雍正奪取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這件事雍正在他的《大義覺迷錄》中提過。

這個傳言明顯不能成立。

康熙傳位詔書其實是這麼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和傳言不一樣,謠言不攻自破。

清代寫皇帝的兒子必須寫成“皇某子”,如果謠言是真,把“十”字改為“於”字,那“皇十四子”就變成“皇於四子”,這可能嗎?而且“於”的繁體字是“於”,要把“十”改為“於”這可能嗎?詔書還有滿文版,滿文更不好改。

《大義覺迷錄》還提到一個傳言,說雍正給康熙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後立即斃命。

過去皇帝吃喝事先有人來嘗,雍正怎麼敢進毒參湯?而且康熙向來不吃參湯,所以這件事也是編造的。

以上兩種謠言都很低級,不可能是雍正乾的。

其實另一種傳言會更真實:隆科多是當時唯一在康熙跟前的大臣,是他記錄口諭宣讀詔書,因此他和胤禛合謀篡改了遺詔。

這種做法極其大膽,康熙說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隆科多直接改成雍親王皇四子胤禛,改動非常的大,唯一的條件是隆科多已經完全控制局勢,根本不怕奄奄一息的康熙和他身邊的太監侍從。

這種傳言應該是篡位的事實,但無法證明。

康熙九子奪嫡的故事

九子奪嫡就是以下這些皇子在爭奪皇位。

除了太子,只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才是雍正的對手。

皇八子胤禩在士子和朝廷大臣中名聲極好,而且和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以及皇十四子胤禵交情深厚,加上常年參與政事,能力足夠,所以他的希望最大,但他遇到的麻煩卻超級大。

先是康熙發現了他的野心,開始嫌棄他;太子第一次被廢后,很多朝廷重臣聯名保他做皇儲,結果讓康熙大為反感;他託太監給皇帝送了一對上品海東青,打開後居然已經奄奄一息,康熙大為震怒,以為是在咒他,這是有名的“斃鷹事件”。此後他就失去了機會,於是轉而開始支持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四子胤禵文武雙全,才能出眾,加上性格直爽,很受康熙喜愛。皇子由大內供給全家食物用度是項殊榮,是受寵的象徵,所有皇子中唯獨胤禵享有這項殊榮長達七年。他受封大將軍王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威名遠播,成為奪儲的熱門人選。

最終,這些皇子中唯一能和雍正爭奪皇位的是皇十四子胤禵。

皇四子胤禛的可能性

胤禛在皇子中地位很高,二十一歲受封貝勒,三十二歲受封雍親王。

胤禛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和外出代辦事務,不但增長見識,還能鍛鍊處理政務的能力,可以說從政經驗也夠。

胤禛私下裡培植勢力,交結大臣,但表面上不參與爭鬥,這獲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並讓奪儲的諸位皇子對他放鬆警惕。

他交結的勢力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和四川布政使戴鐸。隆科多掌管京城軍事,最後一直在康熙身前,是奪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年羹堯在陝甘能幫胤禛控制皇十四子胤禵和穩定西北局勢,也是得力助手。

胤禛一直小心謹慎,在康熙面前從不犯錯,康熙對他印象很好,綜合起來,他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很多人說他的皇位是康熙親傳的。

雍正即位的疑點

雍正即位的最大疑點就是“八人面諭”的說法。雍正七年,雍正發佈《大義覺迷錄》這本書,第一次提出這個說法,說當時隆科多和七位皇子一起聆聽康熙的遺言,他們親耳聽到康熙把大位傳於皇四子。

那麼,為何以前不提八人面諭?其次,這八個人的結果大都不太好。

其中問題在哪?

試想,如果八人面諭是真的,這對雍正是好消息啊,他們能證明雍正的皇位是正途來的,但剛剛即位之後,傳言四起的時候為什麼不說出來,一直要等七年之後才說?

當時面諭的八個人中,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和隆科多被囚禁整死,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子胤䄉終身囚禁,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祹兩人被小小整頓了一下,只有十三阿哥胤祥是親信,待遇大大不同。

如果這些人都親耳聽到康熙的遺命,那他們都是雍正的證人,雍正為何要對證人下手?數年後大局已定,他為何還要對付這些人?

雍正初年一直是隆科多一人承詔的說法,康熙時期的傳教士和朝鮮王朝留下的資料中也沒有提到八人面諭,反倒有人說只有隆科多一人聽到康熙遺命。

所有現象只能證明一個事實:八人面諭的說法是雍正編造出來的,為了證明自己得位的正確。

第二個疑點來了,康熙死前雍正三次問安,為什麼康熙死後雍正不知道他已成為皇帝,而遺詔只對隆科多和七位皇子宣讀?這是要給個大驚喜嗎?帝位這麼大的事,如果不事先知道提前準備一下,後面出了變故怎麼辦?

因此嚴重懷疑雍正陰謀奪位,所以裝作毫不知情。

第三個疑點是關於遺詔,大陸和臺灣都有康熙遺詔,但不管臺灣還是大陸,滿文詔書裡繼位人描述部分都不見了,而且兩份滿文遺詔的缺失部位是同一位置,奇怪不奇怪?這個疑點不得不讓人產生遐想。

第四個疑點,根據臺灣保存的滿文檔案,記錄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位阿哥圍觀尚書隆科多撰寫遺詔。這就是說,前一日康熙死後,隆科多宣讀的是康熙口諭,而不是詔書,遺詔是第二天在眾目睽睽之下寫成的。

當時只有隆科多知道大行皇帝口諭,他說新皇帝是四皇子胤禛。

作弊是不是很容易?

康熙一向都有寫諭旨的習慣,結果皇帝傳位這件大事反倒沒有留下諭旨,只是口諭,這就很費解了。隆科多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關起城門誰都要聽他的,而他已是雍正的死黨。

最後的疑點,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喪,雍正提前在路上攔截,收走他與康熙的所有書信奏摺,這有銷燬證據的嫌疑。

最後的結論

綜上,說雍正的帝位來歷清白實在說不過去,疑點重重,他自己都編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來解釋,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因此他篡位的可能性很大,只是沒有證據。幸好他是個勤政的皇帝,好好將大清整頓了一下,對國家有功。


鬼山楓語


關於雍正皇位,是康熙傳給的,還是篡位得來的,在民間是眾說紛紜。

當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突然病逝以後,大臣隆科多宣佈四阿哥雍正為皇位的繼承人後,發生的一系列的問題,讓人對皇位的繼承,產生了猜測。

當雍正即位後,便將遠在邊疆的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調回,永遠禁錮,並且還把不服從自己的兄弟或監禁或殺死,更意外的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竟然拒絕兒子為自己封上皇太后的封號。於是人們便對這些反常的行為,產生了疑惑,於是謠言四起。

一個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打算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可是雍正先下手為強,暗地裡將詔書的“十”字改成了“於”自,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這種說法似乎順理成章。

二個是,隆科多改詔說。這裡面有兩個版本,隆科多當時的職位是布軍統領,在康熙病重的時候,本來發了一道諭旨,讓遠在西寧的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心裡擁護的是四阿哥雍正,所以隆科多一直將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待到康熙皇帝駕崩以後,隆科多假傳聖旨於四阿哥雍正。第二個版本是,康熙嚥氣以後,隆科多趕緊踩著梯子,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了康熙秘藏哪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

三個是,雍正投毒的說法。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的時候,皇四子雍正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以後,便歸天了。

上面的三個觀點,都是民間傳說的。雖然看似順理成章,但都是猜測之言。

其實,如果細究起來,上面的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

譬如,因為遺詔和詔書在製作和書寫方面有著很大區別的。因為清朝的詔書都是由滿漢兩種語言寫成的,漢語可以改,這或許說的過去,但是滿語改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更何況,“於”是簡體字,古代的“於”字,應該寫成“於”。所以,一些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康熙在臨死前,找來了雍正替自己祭天,在古代祭天可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這從一個側面,康熙心裡是認可雍正的,在自己心裡已經選好了繼承人,再就是雍正的兒子乾隆,康熙是很喜歡的,一定程度上,為的是讓弘曆將來可以做皇帝,這也從一個側面佐證,康熙是傳位個雍正。

另外康熙傳位給雍正的遺詔,據說現在仍然存在於世上,它就在臺灣的博物館裡。這份遺詔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事實表明這份遺詔是真的。


霞綺江練聊歷史


以我個人理解,雍正沒有篡位,但他的皇位來源始終是有點不正。

要弄清這其中複雜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從當時各方的記載來分析一下。

關於康熙去世當晚的記載,各方資料都有不少疑點

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所說: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其中就有一點讓人感到不解:首先清朝的繼承製度,皇太極時期是旗主公推制,順治朝和康熙朝是遺詔制,雍正朝到咸豐朝是秘密立儲制,同治朝到宣統朝是太后懿旨制。

這其中康熙和他父親順治一樣,採取的是遺詔制度,但順治時期的遺詔也有禮部侍郎王熙及內閣學士麻勒吉,也就是有滿漢兩方重臣在場監督的。除了互相監視之外,還能保證遺詔內容不會出現疏漏。

可在雍正繼位當晚,除了諸皇子之外只有一個理藩院尚書在場,這不僅不符合滿漢兩方監視的先例,隆科多也沒這個資格宣讀遺詔。最符合聆聽和宣讀遺詔資格的應該是馬齊和張廷玉,他們都是上書房大臣,馬齊是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是吏部左侍郎。

而隆科多所掌握的理藩院只是處理和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並沒有資格參加如此重要的會議的。就算因為隆科多是九門提督,掌管京城防衛兵力,但也要滿漢大臣一起來宣讀才對,只有一個滿臣參與聆聽遺詔,在有清一朝的絕無僅有的。



以上是《聖祖實錄》所記內容,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雍正本人是怎麼說的:

《大義覺迷錄》: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予,靜攝於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於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於齋所至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末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同樣的人數,同樣的遺詔內容,可是在康熙病重之時,胤禛曾在康熙身邊伺候,如果康熙真的有意傳位於雍正的話,為什麼不把遺詔先交給他,或者是直接告訴他呢?而且遺詔在十三日寫好,可在十六日才開誠布公,這中間所隔三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尤其是胤禛繼位當晚下令禁閉內宮九門六日,不讓諸王大臣進出,這實在讓人懷疑康熙去世當晚是否有什麼內情?

雍正繼位謎團,到底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

可那些有份聆聽遺詔的人,如果遺詔真是假的,那他們為什麼不出來反對呢?原因十分簡單,因為《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和《大義覺迷錄》都是雍正朝開始編寫的,《實錄》在雍正九年編寫,《大義覺迷錄》在雍正六年編寫。

當時在場的人員:誠親王胤祉幽禁於景山;胤祐死於雍正八年;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死於雍正四年;老十胤䄉雍正元年被囚禁;隆科多死於雍正六年。而胤裪在雍正朝受打壓,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的鐵桿粉絲。也就是說在雍正編寫《實錄》和《大義覺迷錄》時,當時在場的人要麼已死、要麼明哲保身、要麼就是雍正的盟友。所以這已經是無頭公案,死無對證了。

當然,即使這樣也不能證明雍正就真的是篡位,我本人認為的情況是:康熙是急病去世的,由於事發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詔,才使得雍正不得不採取封鎖九門、推遲拿出遺詔和拉出一大批“證人”來給自己證明的行為。

我現在也不能認定康熙一定是把皇位傳給胤禛,但從他代替康熙去祭天,而且在臨終前只有胤禛一人在身邊的情況來看,胤禛正常繼位的可能性要大於他篡位的可能性。


一貳一橙


說雍正是通過某種不正當手段獲得皇位的,即串通當時宣讀遺詔的隆科多,把遺詔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就順利的取代了弟弟,但我認為篡改遺詔,不會這麼簡單,康熙的遺詔應該不只用漢文書寫,還有滿文,恐怕不那麼容易加兩筆就能改成。

康熙帝為避免皇位繼承之爭的亂局,一開始就立了皇后所生的嫡子為太子,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他經常親自教授培養太子,又為太子聘請名師指導,可以說是費盡心血。但時間一長,康熙經過幾件事情,覺得太子不仁不孝,殘暴乖戾,有弒父篡位之嫌,兩次把太子廢掉了。

太子被廢以後,皇子們又騷動起來。皇八子胤禩,非常優秀,很有野心,他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圈,結交很多皇子,大學士明珠等大臣也為他站臺。不斷升高的呼聲卻引來了康熙的反感,康熙經過一番考察,最後廢掉了他內務府總管之職,立太子之位成為泡影。皇十四子胤禵也很有希望。康熙對他十分器重,曾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出兵西北鎮守青海。因此他的周圍也聚集了許多皇子大臣。

然而,最終皇權落在了皇四子胤禛的頭上,有點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其實胤禛就是看出了,康熙不喜歡結黨營私,欲意奪嫡之勢,所以表面上隱退不爭,韜光養晦,為人低調,只管展現出自己孝敬父皇,尊兄愛弟的姿態,盡全力做好自己的職責,卻暗地裡做了不少工作,但最終贏得了康熙的信任。



洞悉歷史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非正統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雖然聖旨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寫的,不可能篡改,但是康熙把十四皇子安插在外帶兵對於雍正本身就是一個威脅,如果要傳給雍正,不會找十四牽制,同時,對於十四的培養在晚期可以充分看出來,再者康熙晚年在身體很好的情況下排看十四出外打戰有意讓其在軍中樹立威信。


晉國小書生


在歷史上,很多的皇帝到了後世都會被議論紛紛,但有一位皇帝他經常被議論說,他的皇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它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登基這件事情一直都是個迷,在民間也有許多的爭論和猜測,有人認為他是篡改了遺詔才登上皇位的。當時擁護四爺繼位的主要人物就是年羹堯和隆科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就成了篡改遺詔的主要嫌疑人。

很多人都認為是隆科多,在民間有個這樣的傳說,就是隆科多利用梯子把康熙的的遺詔拿出來,改了之後又放了回去,也有人說,其實康熙是讓隆科多傳旨給十四爺,並由十四爺回京繼位的,但因隆科多是死也的擁護者,所以他一直都不肯傳旨,直到康熙駕崩後,他才偽造了一份把皇位傳給四爺的遺詔。而年羹堯的傳說很是荒唐啊,有人說他和四爺的母親有姦情,所以他才盡心盡力的擁護四爺,為他修改遺詔。

但也有人認為,這件事就是雍正自己乾的。其實原本的遺詔上康熙是想把皇位傳位給老十四的,但是被四爺巧妙的改成了四,然後就直接登基了。他在登基後就把十四爺給關了起來,並且還禁止太后去看他,最後更是直接把太后給氣死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雍正去看望他重病的父皇時,趁機在他父皇的藥裡面下了毒,把康熙給毒死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雍正還是他的擁護者,在做事的手法上都是非常殘忍的,不過,這些都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僅僅只是猜測而已。如果只是在原遺詔上微改,小編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清朝時期“於”的寫法是“於”,所以他根本就改不了。

再有就是,遺詔和普通的詔書不管是從製作還是書寫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怎麼可能被輕易地偽造。其實,這份詔書現在仍存在於世上,它就在臺灣的博物館裡,是在國共內戰的時候,被蔣介石偷偷拿到了臺灣的,為此蔣介石還專門建了一個博物館,成為臺北故宮,今日,這份遺詔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事實表明這份遺詔是真的。

而且,在這份遺詔上我們能清楚的看見,上面寫的非常明白,就是傳位給四爺的。遺詔上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下雍正再也不用揹著謀權篡位這四個字了。

那些民間的傳言,,就當做是一個娛樂新聞,偶爾聊聊就可以了,雍正為了登上皇位,可以說是害了很多人,但他在位期間也為國家做過很多的事情,雖然在登基這件事情上被罵的很慘,可總體上他這個皇帝當的也還可以,功過都各佔一半吧!


噼裡啪啦嘞


  公元1722年,69歲的康熙老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後,其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胤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中,關於雍正皇帝的段子一抓一大把。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更改聖旨傳位,在民間傳說中,康熙的皇位是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康熙皇帝究竟把皇位傳給了誰?

  當時,在宣佈聖旨的時候,就有大臣站出來質疑雍正把聖旨改了,說聖旨上本來寫的是十四阿哥,被他把“十”改成了“於”。但是呢,清朝的聖旨是兩份的,一份用漢子,一份用滿文,滿文不好改呀,對於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

  其實,在康熙後期,雍正也做了很多有利於當時國家之事,在雍正繼位前,他曾經清查京、通兩倉,冬至的時候祭天又做的非常好,當然這是他本身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禛的兒子弘曆非常討康熙喜歡,康熙覺得弘曆很適合當皇帝,所以就先把皇位傳給他爹,然後再讓他爹傳給他。

  史書中記載說,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活著的最後一年,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請喜歡牡丹的康熙去圓明園賞牡丹,牡丹都嬌豔欲滴,那時康熙第一次見到了弘曆。

  康熙見到功利的第一眼就特別喜歡這個小夥子,竟然在他離開圓明園十三天後重回圓明園把弘曆帶回宮,自己親自調教,他讓弘曆的叔叔胤禧教他射箭,胤祿教他火器,然後還時不時的帶他出去打獵,弘曆表現的也很優秀。

  康熙在弘曆小的時候就找人看過他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是這樣解釋的,說弘曆天生富貴,他長大後非常孝順,看他眉目如畫的,文與武肯定都很突出,而且壽命還比較長。這弘曆的確是當了六十多年的皇帝到了八十多歲才去世的。

  康熙在死之前,對朝廷大學士馬齊說過,雍正的兒子弘曆一定有大作為的,康熙為了讓弘曆當上皇帝,他就把皇位傳給了雍正,而且讓雍正立弘曆為太子,這要是讓搶奪皇位的其他的皇子知道真的會吐血的。

  縱觀清朝十幾位皇帝,雍正算的上是出眾的一位。他不但幫著康熙做了很多大事,對待皇位也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急著明爭暗鬥。雍正用在位時,嚴懲貪官汙吏,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提供基礎。


金哥說歷史


合法繼位。

第一、史學家已發現正式詔書。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說是雍正私改了遺詔,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清朝的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改了漢字是改不了滿文的。再說,清朝對皇子的稱謂是“皇某子”,如皇長子,皇四子,皇十三子等。如果詔書中是“傳位於皇十四子”,是沒辦法改成“傳位於皇四子”的。

第二、有史記載,康熙臨終前也確實講了要傳位皇四子胤禛。

第三、康熙晚年怠政,以寬治天下,致使財政拮据,汙吏成堆,他希望有一位雷厲風行、做事嚴謹的人成為後繼之君,而雍正是最合適的人選。

第四、由於雍正皇帝政法嚴厲,殺人如麻,樹敵太多,導致在野史和民間,變成暴君和篡位的形象。

事實證明,雍正皇帝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正是他,奠定了後來所謂乾隆盛世的基礎。


一切都好181793280


肯定是傳的!

我們先分析一下篡位說站不住腳的原因。

首先篡位說表明是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改成了傳為於四,這個明顯不可能。清的傳位詔書分滿漢蒙藏四份,漢字的可以改,其他的怎麼辦?更何況文言文的於是寫成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明顯是有人故意詬病他而瞎傳的,而老百姓又大多不識字,就這樣三人成虎,傳的多了,大家都信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雍正是清最有作為的皇帝,得罪了太多的人,因此大家詬病他,雍正純粹是自己把自己給累死的。甚至還有汙衊說雍正是被殺死的,人頭都沒有,更是無稽之談。


古樓殘卷


當然是康熙傳位給他的。

聖旨: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在晚年太子不爭氣的情況下,傳位給辦事謹慎的四子,是不二的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