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護身符,傳到日本怎麼就成了御守?

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人崇尚“進口”,似乎外來的東西總是好一點。曾經,也人去到日本的寺廟求御守,求平安,卻忘了,能夠守護中國人的,永遠只有我們自己的“菩薩“。就像這次疫情,許多人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國這麼強大,執行力這麼高,醫療水平簡直世界一流啊!

今天的中國,已經足夠給我們的14億同胞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中華民族這頭獅子,已經覺醒,已經崛起!

其實,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國文明之一,是唯一傳承至今,經過幾千年歷史變遷,雖然歷經災難磨難,卻依然強盛不衰,生生不息。中華這個民族的偉大與智慧,非一語能說盡。這其中,藏著的文明太多,藏著的智慧太多。而“麼麼御守“便是其中之一。許多人不曾瞭解中國的御守,還以為它是日本的產物,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御守的源起。

中國的護身符,傳到日本怎麼就成了御守?

護身符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由來已久,據資料記載,在古代,金、銀、寶石等皆被賦予避邪的功用。 這種認為稀有珍寶會避邪的觀念由來已久,原始時代的人類(比如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了類似的觀念並付之於實踐,又被當代人類學者歸為“靈物崇拜”。這些珍寶兼有二種功能,一是作為人體的裝飾,根據各自的審美觀點和觀念加工成各種飾物,一是這種珍寶本身又被認為具有神奇功效,對於人體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阻止那些神秘力量的侵害。

意大利著名學者圖齊在《西藏考古》中收集有不少托架,大都是先民的金屬飾件。這些飾物,有三角形、圓形、十字形等幾何圖形,及動物圖形等,屬於工藝裝飾品。對此可以推想,遠古的遊牧民族使用這些金屬飾品時,除了實用、美觀外,也含有一種宗教意義,即佩帶這些物件,同樣有護身的功效。

金屬器物護身的觀念流傳至唐代,已經形成了一種被民間廣為接納的“護身符”文化。唐代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記載:“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這裡的“長命縷”便是當時流行的護身符長命鎖。長命鎖一般是由銀打造,在貴金屬中,銀飾相對於金飾來講相對價格更低廉更普遍。

而護身符的文化傳入日本,大概也是在唐代,唐代作為中國封建時代最為開放和繁盛的一個朝代,眾多歷史資料記載了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的護身符,傳到日本怎麼就成了御守?

史書上關於日本的記載,最早在《後漢書》,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只是一個部落。後來,再次出現日本的記錄,是在隋朝,當時日本的聖德太子苦於國內的部落酋長不聽命於中央,決意學習隋朝的中央集權制,就派遣了一位名叫小野妹子的大臣來華訪問。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上寫了一句“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無恙”的話激怒了隋煬帝:一個孤懸海外的酋長還敢自稱天子?簡直是不可理喻。由於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聖德太子大規模向隋朝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並不順利,直到唐朝建立,大規模官方交流才得以成行。

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遣唐使第一次來到中國,唐代的繁榮完全驚呆了他們,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通過友好訪問或是留學長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帶回日本,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日本進入了長達300年的“唐化時期” ,經過近300年的學習,日本從一個蠻荒的時代跨入了封建社會。

無論是政治制度、禮樂傳統、生活習慣甚至是語言文字,統統中國化,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的“附身符”文化也傳到日本,也就是“御守”。

中國的護身符,傳到日本怎麼就成了御守?

瞭解了這段歷史,你還認為御守是日本的嗎?中國文明的強大,不止影響中華幾千年,還影響了周邊乃至世界多國。

而今天,麼麼御守作為中國幾千年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繼承了其中的“生肖守護”文化,其主體部分是由足金打造的十二生肖形象。而金,不僅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最為“珍貴”的象徵,也被認為是佛家七寶之首,辟邪之力最為強大。

麼麼御守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十二生肖“護身符”文化,還傳承了中醫文化中,中草藥香包在健康中的應用文化。在我國傳統民間醫藥學中,艾葉、麝香、石菖蒲等中藥用於預防瘟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清代顧祿《清嘉錄》雲:“端午,制繡囊絕小,類荷包之形,五毒俱全,諸疾蜂起。”而麼麼御守所鑲嵌的香包,正是用特別配方的中草藥研磨成粉而製作,分別有抗病毒防感冒和驅蚊蟲,安眠等幾種類別。

中國的護身符,傳到日本怎麼就成了御守?

因此,麼麼御守對於傳統的“護身符”來講,還兼有健康的作用,是一份應用很廣,人人可佩戴,百利而無一害的禮物,加之外觀精美,可以說,作為中國傳統禮走出國門,也是不辱中國千年文化。(編:三七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