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解封在即繼續強化小區管控,釋放了什麼信號?

“居民防範意識有所鬆懈”,4月3日,武漢市政府網站發佈公告,稱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實際,武漢將“繼續強化小區封閉管理,引導居民非必要出行儘量不出門,堅決切斷傳染源、阻隔傳播途徑”,距離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公佈的武漢開放離漢離鄂通道日期,還有不到5天。

武漢解封在即,武漢市內小區的封閉管理卻要“繼續強化”,公眾對此可能有所疑問。但理論上講,重新開放離漢離鄂通道與武漢市內小區繼續保持(甚至強化)管控狀態,二者並不矛盾。到目前為止,湖北依然是少數處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省份之一,而武漢曾是全國疫情最為嚴重的區域,“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更何況,此番武漢公告對小區封閉管控措辭的立足點,也旨在“繼續強化”和“建立長效機制”,各項部署、舉措可以說並不出格。

武漢解封在即繼續強化小區管控,釋放了什麼信號?

在“疫情擴散基本阻斷,局部暴發風險仍存”特別是世界其他國家疫情正在急劇爆發的背景下,很難說人類就對新冠疫情有了徹底、充分的認識,對疫情保持充分警惕,確保公眾的防疫意識不鬆懈依然有其必要性。

比如對待復陽患者傳染性的判斷和認識,武漢公告與其他方面的信息就多有差異,武漢公告中,復陽患者是作為“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舉例之一,但就在公告發布同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表示,“尚未發現復陽患者導致疾病傳播的確切病例”。4月2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表示,“復陽”背後有複雜的科學機制,到目前為止尚無一例“人傳人”。為了公眾防疫意識的不鬆懈,更應當科學、全面地研判和通報疫情防控局勢,這是公共政策應有的基本理性。

隨著武漢各類公共交通的恢復、市場的逐漸迴歸繁榮,生活復甦的跡象和訊號越來越明顯和強烈,市內外的人員流動明顯加大,長時間處於封閉隔離狀態的市民,防疫意識略有鬆懈也在可理解的範疇。應當說,

市民迫切想回歸生活日常,與政府的冷靜、及時和善意提醒同時出現,也是雙方保持互動的一種體現。

仍然處於封閉管控狀態的居民小區,在履行基本的防疫手續後依然可以正常出入,這或許就是生活正在“有序恢復”的某種跡象或者狀態。而對市民出行的必要性判斷,政府部門無法替代,只能是儘可能給予善意的提醒和科學的防疫建議,對基層防疫單元,則持續給予明確且嚴格的要求,確保防疫手段的持續堅持和嚴密落實,把前段時間一些特殊時期的疫情防控機制、措施進一步常態化、制度化,這是武漢“繼續強化”疫情防控所應當釋放的信號。

讓市民的生活有序迴歸,對處於依舊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中的基層防疫單元而言,顯然有更重的擔子、更大的責任。於武漢而言,特殊時期參與基層社區防控工作的大批下沉幹部,也將陸續有序撤出,與物業、社區的換崗,尤其要避免過程中出現銜接疏漏。從這個意義上看,對防疫意識不放鬆的及時提醒,於基層防控單元及相關工作者而言,顯然更有針對性。

經此大疫,公眾的工作、生活或許可以逐漸重新迴歸,但社會對待疫情的態度、人們因疫情而改變的各種生活方式、價值判斷,卻有可能已經是某種永恆的存在。

在社會各方面有序復甦的同時,恐怕也只有對疫情防控繼續保持足夠的警惕,才能更好地對重新歸來的武漢、重新到來的生活日常,抱有足夠充沛的熱情、足夠美好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