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生命在時光中消長。唯有讀歷史的人,活得達觀通透,不易迷失。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最權威齊全。中國上下幾千年,都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

毛澤東生前,曾讀過17遍,都曾仔細批註。

與史記為帝王家著史不同,《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寫書是為了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都出自於它。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1

最權威的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

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

講歷史故事的同時,更是講做人、處世智慧。難怪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史書,涵蓋智謀、兵法、心理、做人、處世:

講唐太宗如何運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處事智慧,從故事中剖析出: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

即為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解決了難點,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

講做人處事,需掌握勢態和度

“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


只是讀資治通鑑原著,古文生澀難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讀它最佳方式是先讀通精品白話版。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全書4冊,涵蓋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曆史。

2

27位教授精心合譯

讀來生動有趣,令你輕鬆博通古今歷史

由臺灣學者黃錦鋐教授,集臺灣27位著名史學教授之力,花時3年,忠於原文,逐字逐句翻譯,將鉅著譯成白話,版本權威珍貴,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讀,寓教於樂。

雖為編年史,但白話本筆法比我們想象的有趣生動得多。白話譯本語言優雅凝練,小說的筆法,精細趣讀歷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術、為人處世……

如戰國時代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

東漢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東晉的淝水之戰……

詳細生動,如歷其境,千古傳頌,無書能及。

又如講三家分晉、智伯滅亡的故事時,

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

認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

並衍生談到管理者的核心,應是方向、目標、願景、價值。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就連金庸都說: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鑑》,也令我更瞭解歷史規律。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此版書中有珍貴插畫,制度和時間脈絡,融會於白話譯文之中,便於理清脈絡,這是市面所罕見的。

梁啟超說“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講操作,這很了不得”。明清著名學者顧炎武評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3

讀它就像看高人下棋

博通古今,鑑為借鏡

一天4篇,閱讀起來毫無壓力,兩個月就能讀完。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相贈好友、長輩,或是自藏,都展現出你與眾不同的的智慧。從此打開更高的思想高度,人生見識大不同。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資治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這部鉅著,毛澤東讀了17遍,每一遍都曾仔細批註!


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聖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難得了,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是了不得。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閱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