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中的琴聲(評電影鋼琴家)

提起講述二戰時猶太人被屠殺的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橫掃94年奧斯卡獎的《辛德勒的名單》,還有結局賺了無數人眼淚的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相比之下,《鋼琴家》在知名度上要稍低一些,當然,也只是稍低,畢竟本片是波蘭名導羅曼·波蘭斯基最為成熟的作品,當年才29歲的阿德里安·布洛迪也憑此片成為了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在電影視角方面,《辛德勒的名單》主角是德國人,影片更多展現的是人性中善良的光輝和困境中的社會責任,《美麗人生》的後半段則以小男孩作為主要視角,他看到的是一個父親通過謊言編織出的遊戲世界。而《鋼琴家》則以一位猶太青年作為主角,經歷了與家人的生死離別,不斷地逃亡,廢墟中的苟活,在展現那段歷史的殘酷性上要明顯甚於另外兩部電影。

影片的男主是一名波蘭的青年鋼琴家,猶太人。電影開頭,德軍已入侵波蘭,居住在華沙的男主一家正準備逃難,但在聽到收音機裡英法兩國對希特勒表示最強烈的抗議後,單純的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慶祝自以為即將到來的和平。在德軍佔領華沙後,通過不斷頒佈一系列政令,對猶太人進行溫水煮青蛙式的折磨,並對最後的集中屠殺做準備。先是規定猶太人必須佩戴袖標,不許進咖啡廳和公園,不許走人行道。然後將猶太人趕到定點居住地進行隔離。對猶太人的隨機屠殺也已經開始,男主一家親眼看到一群德軍闖進對面一家正在吃晚飯的猶太人家中,一名腿腳殘疾的老人因無法滿足德軍“起立”的命令,跟著輪椅一起被扔下樓活活摔死,然後德軍又將他們一家帶到樓下全部殺死。

廢墟中的琴聲(評電影鋼琴家)

被遷往集中居住點的猶太人越來越多,德軍已準備將他們送往集中營,在被送往集中營之前,男主父親拿出最後的20元波蘭幣,買下一塊糖,用小刀切成六小塊分給家人。被德軍趕上火車時,一名猶太警察突然將男主拉到一邊,救下了男主,而男主的父母,弟弟和兩個妹妹則都被送往集中營。電影到最後也沒交代男主家人的結局,而電影主角的原型是波蘭鋼琴家斯皮爾曼,他的五個家人全部死在了集中營。所以,那一塊20元的糖成為了男主一家最後的聚餐。

廢墟中的琴聲(評電影鋼琴家)

男主留在華沙之後,找機會逃離了猶太人隔離點。在一些之前就傾慕男主音樂才華的波蘭人幫助下,有了藏身之處。後來華沙起義失敗,男主的藏身之處也被炸成了灰燼,只能不斷東躲西藏,在廢墟當中尋找著食物和水。電影看到這裡,想到了以前自己看著抗戰神劇,幻想著哪天打戰了,自己也拿起武器對鬼子大開殺戒。其實真有哪天戰爭爆發了,作為普通人的自己,能做的肯定只會和男主一樣,想盡辦法的求生,哪怕是裝死,吃垃圾,只為苟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

廢墟中的琴聲(評電影鋼琴家)

在男主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被一個德國軍官發現了,他讓男主彈一段鋼琴,男主彈奏了肖邦的第一敘事曲,此曲原是為了紀念一位顛沛流離的波蘭詩人,此時完全貼合男主的處境。那一段廢墟中的琴聲也是全片最長最美的一段音樂。在聽完了琴聲後,德國軍官每天給男主送食物。電影的最後,蘇聯軍隊佔領華沙,男主終於走出廢墟,重獲自由。

本片之所以能將猶太人的那段苦難史很好地表現出來,與導演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波蘭斯基就是一名生於二戰前的猶太人,母親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他自己則穿過鐵絲網,爬出猶太人居住區,在一個農夫的幫助下得以存活下來。

電影中幫助主角的德國軍官也確有其人,只是他並不是一名作戰前線的軍官,而是一名管理體育設施的官員。他也並不只是偶然地救了主角一個人,他曾經救過很多個戰俘營裡的猶太人。但在電影中,波蘭斯基並沒有對德國軍官的善意進行過多的表現,男主更像是為了乞求眼前的敵人放過自己,而在廢墟里為他彈奏了那一首世界名曲。也許,年老的波蘭斯基還是不能原諒德國人對自己的家人和民族所做的一切。反觀國內的同類型電影,十一年前,某位導演曾拍過一部《南京南京》,裡面以一個鬼子士兵為視角,反映他們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思鄉與痛苦。我想不明白的是:一個被屠殺的民族,有什麼義務自以為是地去給劊子手發現人性中的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