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區:村民變“股東”年有“三分紅”

“到5月,這棚葡萄就能上市,少說也能掙四萬多塊錢。”4月2日一大早,菏澤市牡丹區沙土鎮房莊村村民朱鳳松就在自家溫室大棚裡忙著搭網架,來幫工的幾位村民,有的除草,有的澆水。

“去年3座大棚收入十二萬塊錢,加上15畝土地入股,分紅一萬二,全年收入十幾萬。今年爭取收入達到二十萬。”朱鳳松告訴記者。

房莊村位於沙土鎮北部,曾是有名的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貧困像一塊大石頭,壓得村民直不起腰來。

牡丹区:村民变“股东”年有“三分红”

“俺村以前產業基礎薄弱,組織渙散,連續22年都沒有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劉啟新告訴記者,當時的村幹部、村民都感覺抬不起頭來。

變化是從2017年省派第一書記進村後開始的。

2017年2月,在青島農業大學派駐沙土鎮房莊村第一書記楊健的支持下,房莊村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依託青島農業大學援助的350畝果蔬採摘基地發展特色果蔬種植,讓農民變“股東”。村民通過對自家土地入股流轉,獲得農業產業化收入;在作物種植、加工過程中,農民變身產業工人,獲得勞務收入。合作社發揮技術優勢,把原有土地進行大規模整合,通過統一種肥、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在科技創新和協作服務的過程中為農民增收。

牡丹区:村民变“股东”年有“三分红”

“現在蔬果基地帶領我們賺了點錢,一年能收入將近一萬塊錢,生活上還過得去。”正在村蔬果基地內打工的脫貧戶李鳳春知足地說。今年66歲的李鳳春因為右腿殘疾,生活困難。蔬果基地籌建時,村委給她墊付2000元入股資金,她每天在基地幹活有60元工錢,去年年底,她還拿到分紅。

□“我們村這兩年變了,村裡狹窄的泥巴路變成了標準瀝青路,原來的土坯房全都建成了新樓房,還安裝了路燈,村裡衛生天天有人打掃,不再是垃圾遍地。自來水入戶,村民喝上潔淨水。”房莊村老黨員劉志權樂呵呵地說,村裡變美了,村幹部、村民也有精神頭了。

據沙土鎮黨委書記田坤陽介紹,目前,房莊村已建設22座拱棚、20座冬暖式大棚,村民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務工收入和土地流轉費三份收入,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176人,已全部脫貧並繼續享受政策。(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通訊員 郜玉華 報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