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超球員薪資與能力匹配問題?

最近大家一直在談中超球員降薪的問題。談到中超球員的薪資水平,大家往往會有兩種直觀感受:一是球員薪資虛高;二是中超球員鉅額高薪下能力不匹配問題。所以大家圍繞這些問題爭論不休。那麼我們是否有必要在中超球員“高薪低能”這件事情上糾結?我們該如何來看待中超球員高薪低能的問題呢?

如何看待中超球員薪資與能力匹配問題?

中超球員的能力水平需要提升

平心而論,那些在中超各俱樂部能夠打上主力,且具有國字號經歷的球員動輒千萬的年薪確實高得有些離譜。有媒體還說,廣州恆大足校出品的陝西寶雞籍球員胡睿寶,在廣州恆大的年薪也在千萬左右,而胡睿寶在廣州恆大一線隊當中幾乎找不到位置。這還是一名打不上主力球員的薪資水平,可想而知那些在國家隊在俱樂部能夠滿勤的主力球員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薪資水平。

放眼我們全國,在一個行業當中,限制從業者薪資水平的怕只有足球這個行業,但是這個行業出產的成績,給廣大球迷帶來的這種感官體驗,確實與他們的收入非常不相稱,所以難怪球迷對於這樣的足球充滿了非議。

如何看待中超球員薪資與能力匹配問題?

球迷對中超球員有更高期待

但是我們不能將這種現象的責任全部甩鍋給中超球員。球員薪資不斷攀升,而整個中國足球水平卻停滯不前,這正好反映了中國足球目前的一種現狀:有特點有能力的球員比較稀缺,正是因為這種稀缺性,推高了球員的身價。所以在娛樂圈當中眾,可以產生很多網紅,可有非常多的明星和偶像,但是在足球的世界當中,大家能叫得響的名字有幾個呢?

換一句話說,如果在我們國內,有高拉特或者艾克森,奧斯卡,扎哈維這樣能力的球員多達幾十上百人,在那種局面下,我們再來反觀中超球員的薪資水平,或許不用進行調節,也不用搞工資帽,球員的身價自然而然的就下來了。

如何看待中超球員薪資與能力匹配問題?

足球給我們帶來過很多歡樂

中國足球職業化近30年來,在足球青訓及人才培養方面,確實成績不大,收效甚微。無論是足球運動項目的群眾基礎,還是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在冊人數,還是我們在洲際以及世界性大賽當中的表現,確實很難給人信心。這些年來,中國足球的發展思路和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足球運動和錢緊緊相擁在一起,成為一個賺錢的工具,所以我們在球員培養,球員輸出留洋,球員進入國家隊鍍金,這一切可能就出了問題。所以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足國奧隊,在希丁克和孫繼海時代,一個叫葡萄牙的小足球俱樂部,一口氣可以有n名球員入選,這個問題到目前都沒有明確結論。所以在錢和利益的驅使之下,我們選拔足球人才的標準、思路、方式,可能就走偏了方向。

從現在我們再往下看,中國足球的未來似乎在找一個像郜林,馮瀟霆,鄭智這樣的人都,而在他們之前,像孫繼海,李鐵,范志毅,郝海東這樣的好球員,似乎在中國更難出現。

上述的這一切加劇了中國足球人才的緊缺,特別是在年輕球員方面,各個俱樂部顯得捉襟見肘。另外在U23政策的影響下,這種稀缺性進一步加劇。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球員身價可能會在2000萬以上。這個賽季上海上港從中乙引進的一名球員,據稱所產生的轉會費和一名國腳身價差不多。這就是目前中國足球窘迫的一種現狀。

從以上的這些情況,我們再來看中超球員高薪低能的問題似乎就很好理解。對於中超各俱樂部的投資人來說,他不可能不考慮買一名球員得花好幾千萬。對於精明的商人來說,他們這麼捨得花錢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中超球員只是在中超轉會市場當中得一個籌碼而已,他又能決定得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