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苦就沒有甜,為什麼說沒吃過苦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甜?

心依舊夢依然3


讓孩子多些吃苦經驗!

現在生活條件好的確實沒得說,一切都是現代化或者人工痕跡,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吃過苦的人沒啥,但對於那些從小就沒有經歷過吃苦教育的孩子來說未必是好事。

小孩子小沒吃過苦的也不知道什麼是甜。他們只知道帶了糖的東西都會很甜,甜甜的味道才會喜歡。苦的東西很難吃,難以下嚥的東西他們才不接受、直接拒絕,這些都是小孩子的正常反應。但我們家長要在他們小的時候為他們製造一些小小障礙,讓他們有些吃苦經驗,要讓他們早些知道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將來能打倒他們堅強毅志的不是別的什麼人。

青少年正是讀書好年紀,還是處在是懂非懂的年齡,他們真的還不太懂學習對他們未來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但做為成年人的我們經歷過品嚐過,該讀書時一定要多讀些書,而不要因為我們的懶惰養成他們放飛自我,吃得了讀書的苦日後他們才會吃得了生活的苦。

大學生已經快是大人了,一定讓他們去社會中鍛鍊鍛鍊,不要輕易就給他們安排工作。要不然他們會很容易的認同我們給的生活,我們可以保持他們天真,但絕不讓他們無知;我們可以認同他們的浪漫,但絕不認同他們的浪費;我們可以養成他們的善良,但絕不養成他們任人欺凌。我們深深曉得沒有吃過苦的人,真的就不會知道什麼是甜,但我們的孩子們也應該深刻明白。

每一位家長都深深地愛著自已的孩子,是愛而不溺愛!



春訊聞言佳樂1


沒有苦就沒有甜,為什麼說沒吃過苦的人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甜呢?

筆者認為沒吃過苦的人缺少了一個感受的過程。不能體會先苦後甜的心路歷程。沒有體會,自然不懂得所有的東西都是值得珍惜的。

打個比喻,一個富人家的孩子想要一身新衣服,上午剛有的想法,下午可能就已經實現了。明天又喜歡上其他款式的衣服,當天下午又實現了。

要什麼有什麼,得到的也如此容易,根本不會想到一個窮孩子想買一件新衣服是多麼奢侈,沒有經歷就沒有體會,自然不覺得有什麼。

吃過苦的孩子就截然不同了。

拿我來說吧。記得上小學3年級的時候,開學第二天要交校服錢150元,班級34個學生大部分上第一節課的時候都爭先恐後的交了。只有4、5個同學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不知該如何是好。後來被老師點名第二天帶來,可是很多天我也能把校服錢交上。

直到一個星期以後老師讓我回家取錢,說取不來就不用上學了。我跑回家跟老爸商量《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比較早》,後來老爸從一個朋友家借了200塊錢讓我交給老師。校服到現在我還留著,因為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從這兩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人如果沒有經歷過苦,《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對於珍惜、對於感恩、對於真正的甜的體會是截然不同的。《大部分是這樣》

吃過苦的人,對遇到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更懂得珍惜。

吃過苦的人,對那些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人更懂得感恩。

吃過苦的人,對自己努力所得,不管是大是小、是情是物都更覺得的甜。

因為吃過苦的人知道自己的起點低,所有的獲得都來之不易。是自己全力以赴,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才得到的。

所以說沒有苦就沒有甜,為什麼沒吃過苦的人不知道真正甜的原因了。





祁家大管家


沒有吃過苦就不知道甜,作為邊遠貧困山區長大的我們來說確實就是這樣。我記得上學時學過會寧的“三苦”精神,會寧是全國著名的狀元縣。所謂的三苦精神就是家長苦供老師苦教和學生苦學,因為這是一個學生走出去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我們當時學習時老師講到學生每週回家一次帶上必須的生活用品。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把蒸好的饃曬乾拿回學校去吃,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專心學習往往一週內大多數時間就吃曬乾的饃。週末放假回家以後回家狠吃家中的飯食導致很多人都得慢性胃炎。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會寧的家庭家人不比你一家一年收入多少錢,而比家裡出了幾個大學生。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體會生活真正的甜蜜。飽經滄桑才能百鍊成鋼,惟有進取才能嶄露鋒芒。


唐寶楨


兄弟,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很慶幸和你一樣生活在21世紀
因為有許多先人,為我們這一段生活做出了,許多鋪墊,所以我們可能沒有體會過真正的苦日子,

不說什麼,其他的就是我爺爺現在還健在,就經常跟我說起他們小時候的事情,老年人一件事情肯定要說幾十遍,我們這些孩子也聽了那麼多,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想象當年吃野菜吃米糠的苦日子,夫妻能因為一隻豬蹄,燒糊了,大打出手,那些年代我們沒有見過,所以生態了,21世紀的我可能真的沒有吃過苦,所以也確實沒有感覺到現在生活的甜


二十一舊


習以為常了


紅塵雪


這只是一種說理的方式而已,並不是說一定要吃苦才知道甜!天下人人都知道糖是甜的。難道天下每個人都一定吃過黃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