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朋友圈副業月入十萬,我總結了一套成熟法則


利用朋友圈副業月入十萬,我總結了一套成熟法則


一位創業者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每月的收入能夠達到十萬,這使他辭職下來,專心致志的研究私域流量。

而這位創業者正是目前我的運營導師,楊老師。而朋友圈與私域流量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朋友圈就是私域流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簡單來說,私域流量就是一個私屬的流量,是關係流量。 在關係流量裡,繼續往後延伸的話,它是親密流量、閨蜜流量、哥們流量,是帶來增量的流量。

對於我們來說,流量就是資產。 我們自己的錢是我們的資產,同樣,私域流量像微信個人號的通信錄就是你的流量資產。

有這麼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坐在電腦那端的是一條狗還是一個人"。我們做電商的時候,PC時代大部分都是數字化,到了現在私域流量的狀態,我們發現它不是狗,他就是一個人,因為狗不會玩手機。所以,我們會有一些固有觀念,把人當成流量。

現在,很多群大家都不想再看了,因為都是機器在發電商鏈接,但是有些群你很喜歡,因為是真的把你當做用戶,給你送貨、噓寒問暖、發紅包等。 所以,我們對於私域流量的理解更多還是回到關係和情感上。


利用朋友圈副業月入十萬,我總結了一套成熟法則


那麼關於私域流量存在哪些錯誤的認知?

1.從流量池的搭建獲取來說,可能現在大家踩坑比較多的是因為流量質量不高、流量不夠精準。

2.從運營上來說,可能流量進來後運營比較粗放,例如定向發鏈接、廣告的死群。 你無法把這些用戶畫像的顆粒度做得更細,把他們沉澱為自己的私域流量。 就像很多人都會吐槽,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私域流量。

3.大家感觸較多的是很多群裡的一次性收割的思維,很多時候沒有注重長期的關係增進,或者長期價值的運營。

4.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私域流量運營的時候,沒有真正給客戶帶來價值,無論是信息還是服務,你可能通過一些手段,通過廣告導流付費獲取流量,但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價值,反而是對他們的一種干擾和打擾。


利用朋友圈副業月入十萬,我總結了一套成熟法則


那麼企業該如何正確的經營自己的私域流量呢?

企業做私域流量最終是為營銷服務,背後的邏輯是靠"養"。

過去企業都熱衷於做刷屏級的營銷,但是後來發現,一家企業一年也就做兩次。因為每一次刷屏,就像是在收割一次用戶的注意力與信任,這次幫你做了傳播、裂變,下一次至少需要緩半年甚至更久。不僅如此,再怎麼成功刷屏的營銷如果最終不能形成轉化、銷售,其實也都被證明是無用功。

因此, 私域流量的邏輯不在"割"而在"養"。一方面,要構建流量漏斗體系,培養越來越多的精準流量;另一方面,要構建用戶漏斗體系,將陌生用戶培養成為你的超級用戶。

基於對營銷動作的細緻拆解,我們可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流量漏斗體系。 以本次黑馬直播為例: 為了讓大家來看我的直播,我把宣傳海報發在了2000人的朋友圈,這叫曝光量; 其中有100人點開了海報,這叫關注量; 其中有20人掃碼瞭解,這叫行動量; 其中有10個人報名預約,這叫意向量; 其中有8個人來到直播間看我分享,這叫轉化量; 其中有5個人覺得內容不錯,分享給了朋友一起看,這叫裂變量。

我們在做私域流量營銷的時候,就是一個從泛精準流量中找到精準流量的過程。通過把流量漏斗的轉化度設計得越來越完美,通過對整體、玩法、海報、文案等各個環節的"微操",讓我們每一次的營銷動作,都能實現從曝光量到裂變量的不斷提升。而一旦流量變得足夠精準,不管用什麼方法和套路,用戶最終都會轉化。

基於對用戶轉化的層級運營,我們可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用戶漏斗體系。例如今天直播有2700人在聽,這些人就是我的陌生用戶(初步接觸);直播過程中我不斷打廣告,之後有200人加我的公眾號,可能有180人是我的粉絲(關注但不付費),有20人通稿打賞成為我的新用戶(第一次付費);之後有10人花錢報名我的其他課程,成為我的復購用戶(持續付費),最終有5人直接給我錢做業務,成為我的超級用戶(高忠誠度)。

所以,我們在做私域流量營銷的時候,也是一個將陌生用戶轉化為超級用戶的過程。通過不同的話術引導、標籤化管理、分層分級運營等手段,不斷實現用戶身份的層層轉化。而在這中間,產品與服務才是口碑的根本,只要擁有良好體驗,就不怕用戶知道我們的套路。

因此,很多企業在做私域流量的時候,其實沒有弄懂背後的這套邏輯,都還沒有設計好一個漏斗就把水倒下來了,灑在地上覆水難收。同時,這個過程不求快,只求持之以恆,經過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到成效。


私域流量,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重要在於如何利用。


關注我,培養互聯網營銷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