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這是一條淡出了現代人生活視野的路,這是一條繁華喧囂過的路,這是一條有著傳統文明的路;在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的八十年代,雲霧抱管地區的群眾到窯上趕鄉場依然行走這條路;如今它靜默於大山中,能講述這條古驛道故事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留在這條路上的那些古碑了。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通過走訪和閱讀古碑上記錄文案,把這條老熊衝古驛道定義為仁愛的古商道,源於老熊衝伏虎寺銘碑文記錄故事中的主人李春山及他在這條古驛道上集資修橋的歷史史實。一座順天橋位於貴定縣雲霧鎮大塘村了迷河上,一座遇仙橋位於都勻市原沙寨鄉鳳囀村鳳囀河上,這兩座橋在當年的修橋技術和資金投入上應該屬於重大工程,其小橋就更多了。用現代人的眼光評價,李春山可算一個融資大家,一個仁義之君,一個地方賢達,一個能說服老虎退去,維護通商古驛道暢通的傳奇人物。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真正的傳統是已經積澱在人們的行為模式、思想方法、情感態度中的文化心理結構。儒家孔學的重要性正在於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學說、理論、思想,而是融化浸透在人們生活和心理之中了,成了這一民族心理國民性格的重要因素。”用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中的這段話作為一個導讀,下面我們就讀讀虎寺銘碑原文:“【伏虎寺銘碑文】

蓋聞誠可以格天,亦可以動物。然非有所微不足以見其誠,非有所驗亦不足以顯其誠,李君春山固誠於樂善者也。戊子冬至後,有周培元上黔滇,馮植庵下閩廣。二人道經老熊衝,時值群虎聚會,猖獗非常,張牙相逼,馮周惶恐,時有履尾之險,幾遭咥人之兇,周涕搶地,馮泣呼天,正在生死難卜,幸而李君繼至,乃從容向前,手指群虎化導曰:“此路茅塞已久,我始開之,爾等又欲閉之也。雖爾等奉天行事,亦止除暴去奸,何得盤踞要道,一遇行人,其視耽耽,其欲逐逐,豈不失天地好生德耶?”李君言此,而群虎低頭靜聽,似有受命之意。已而將走,李君又囑之曰:“請速遠去,匿跡韜聲,各行其是,莫來此地,讓吾成功。”言畢,杳不見其形矣。嗟嗟,不假弓矢之力,不須刀斧之威,只正言數語,而群虎遠逃。此非李君誠於樂善,安能若是乎?昔宋君為證,而虎遠渡,今足以方其美而追其蹉矣。夫人皆畏虎,而李君偏能伏之,此不誠異事哉。吾願人人效李君之誠於樂善焉可也。時餘館勻陽便道小憩,見馮周喜笑而來,深謝救命之恩,詳言伏虎之力,且往來商賈,遠逅;官紳共建伏虎寺,以免虎之再來。餘聞之詳,因而與宋君書田共樂為之敘,敘畢不僅欣喜而作歌曰:

“昔號老熊衝,今名伏虎寺;行人得往來,皆屬李君賜。”

光緒拾伍年春月

揀選知縣宋寶森

且蘭居士餘曾源 同敘立 ”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從碑文記載看是真人真事。“李君春山固誠於樂善者也。”他用自己的善勸退了老虎。“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質和核心價值。善待自己,要從善待一切開始,“伏虎寺銘碑文”記載的這個故事“哲學意義”非常深刻,烙印著地域文化的哲理故事,值得深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認識自然後,才能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特別是在當下我們提倡保護野生動物,可否學學李春山用“樂善”去面對和善待野生動物呢?讓它們和我們快樂地生活在地球村盡享自然之美!

這些早已存在而未被重視的文物古蹟,進入我的視野是2016年,那一年邀約徐先驥老師、冉都勻老師、宋模星老師,在大塘村李靈支書等人陪同下,從了迷渡口第一次走進老熊衝,也就寫了《歷史上黔桂幹線上的“老熊衝”》一文推送於網絡中。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2020春天第一個心願,相約你去走一走那充滿著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計劃從雲霧鎮抱管的大平伐長官司遺址出發(據史料記載公元581年設置的賓化縣就在現在的抱管),經老熊衝、渡了迷河、再行往目的地窯上。因為時代又將在窯上書寫輝煌,一個曾經在古驛道上有過繁華的窯上,今天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都香高速(貴定段)的新建,從都勻駛來的“貴定段”第一個匝道口設在窯上。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第二次交通經濟在這裡駐足。

通過探尋歷史古蹟風物,尋訪雲霧人文精神,特別是李春山遺留在這條古驛道上故事。讓老熊衝古驛道及伏虎寺銘碑文記載的故事能走進現代人的視野。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歷史上黔桂幹線上的“老熊衝”


老熊衝,對外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地方,它位於貴州貴定縣雲霧鎮大塘村,在歷史的進程中老熊衝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留在老熊衝的故事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

我對老熊衝的知曉和了解也非常偶然,我把它歸於緣份,就是懷揣著這份緣分我和幾位“歷史發燒友”走進老熊衝,對那兒的文物碑文進行拍攝、考古,行走一路上有多處殘碑與殘留的古石橋遺址,橋也只是小溪流上的一孔石橋而已。在老熊衝最完整的有兩塊古碑,伏虎寺銘碑和一品橋碑記,在老熊衝還有一小寺廟遺址。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說老熊衝的掌故,必須要說一位在貴定歷史上小有名氣的人物李春山,名芳森,春山是他的字。早在公元1886年(光緒丙戍年) 李春山就在大塘村的了迷河上新建石拱橋(具記載為五孔石橋),歷時四年多建好,於公元1890年(光緒庚寅年)完工,就是這座順天橋見證了大塘村及老熊衝在126年以前的輝煌,這裡曾是通向兩廣、兩湖,連接川滇的古遺道,在大塘的這段古驛道上留下了許多古碑文,有一月亮洞之上的山洞和山體上有摩崖石刻,洞上的四句格律詩為:“不做公侯與大夫,權將八字喚迷途,歸來隱臥雲深處,免得君王問有無。”從古橋、古碑、摩崖石刻等文物考證得知大塘在古代是官家、商家必經的交通要道(鹽馬古道),在大塘的古驛道最寬處有一丈多,古時的一般官道寬按1丈來修建。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用順天橋落成的時間(光緒庚寅(公元1890年)年)環視穿越歷史時空,在橋未建時大塘村的了迷河渡口早已存在,因為是交通要道,李春山也才會在此修建順天橋。從《都勻文物》一書查知,李芳森(春山)在都勻建有一橋。書中這樣記載:“遇仙橋位於都勻市原沙寨鄉鳳囀村鳳囀河上,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獨山監生李芳森、徐學成集資興建,耗銀6813兩7錢,歷時四年竣工,橋南北向橫跨鳳囀河,為五孔青石拱橋,全系青石砌成,長74米,寬8米,高14米,單孔淨跨度10米,矢高6米,橋北石階21級,橋南石階7米。”這座橋是李春山建好大塘了迷河上的順天橋後才建,此橋(遇仙橋)也是位於古驛道上。

由此可見大塘古驛道在歷史上的地位,它是歷史上的黔桂古驛道幹線之一,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雲霧地區文化多元的呈現,這是便捷的交通帶來的。

今天我們是這樣定位貴定的,貴定坐擁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發展輻射區的優勢,素有“黔中重鎮”、“貴陽門戶”之稱。歷史上的雲霧、大塘、堯上也同樣坐擁這樣的交通優勢,這一條歷史上的黔桂幹線在古代是我國西南驛道交通重要咽喉地之一。考證大塘古驛道這段歷史,為風雅之地,祥福多彩的貴定注入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與今天的黔中重鎮 · 貴定,釋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光。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仁愛的古商道:老熊衝古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