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的“人樣兒”“規矩”教育

因為一場疫情,很多節日的味道都被沖淡到了微不可聞,而清明卻一如既往地充滿了帶著濃濃溫馨的追思、帶著淡淡悲傷的回憶,縱使春風仍有寒意,縱使冰雪未盡消融,曾經的那些美好瞬間仍像一部部微縮電影一樣,在眼前閃,在夢裡閃,在記憶中閃。爺爺,奶奶,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爺爺叫崔致清,奶奶叫張興月,在他們那個年代,他們的名字已經很時尚了。有著那麼時尚名字的兩個人,對晚輩的教育卻是極其傳統,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極多,具體表達方式就是活著得“有人樣兒”“有規矩”。這兩個詞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到,那簡直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每天24小時無處不在啊!

我四個月大時就開始跟爺爺奶奶生活,從小受到各種“行為教育”,聽的最多的兩個詞是“沒人樣兒”“沒規矩”。吃飯時,吧唧嘴、筷子敲碗、在盤子裡找肉、夾菜不夾自己跟前的去夾別人跟前的、喝湯出聲音等等等等,全是“沒人樣兒”;走路時,低頭耷腦、左搖右晃、連跑帶跳、鞋底蹭地,也是“沒人樣兒”;甚至晚上看電視在炕上坐著,如今著名的“葛優躺”還是爺爺奶奶眼裡的“沒人樣兒”;該自己做的事情沒做好,比如作業沒寫好、東西沒放好,更是“沒人樣兒”……每每這些時候,基本上都是爺爺嘆一口氣:“唉,這孩子……”爺爺嘆氣的餘音還在,奶奶可能一句大嗓門就響起了:“你能不能有個人樣兒?”我便也立即糾正為老崔家能容許的“有人樣兒”狀態,不然可能是一筷子或者一蒼蠅拍就過來了。

而“有規矩”更是滲透在我成長的每一寸光陰,刻骨銘心。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態度要熱情、聲音要響亮,這樣才是“有規矩”;去別人家串門讓在哪裡坐著就在哪裡坐著,不許隨意走動、不許東張西望、不許打斷大人說話、更不許眼饞別人家的好東西,搞得我每次跟奶奶去串門,都獲得一個“真懂事”的好評,其實別人給我拿好吃的我很想吃,但一定要等奶奶推辭一番同意了我才能接過,還得接受一句不那麼真實的指責“真沒出息”,然後就可以暗喜中大快朵頤,如果不等大人同意就開吃,不僅是“沒規矩”,回家肯定還要面臨深刻的思想教育。在家裡吃東西也是分批次進行的:好東西爺爺奶奶先吃,我和哥哥再吃,而爸爸媽媽經常是因為心疼老的小的而自己吃不到。我就記得自己小時候幾乎沒吃到過雞腿,因為最好的部分要給長輩吃,小孩子先吃是“沒規矩”。

直到我自己做了母親,不知不覺也在用“有人樣兒”和“有規矩”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才理解了當初爺爺奶奶對我和哥哥的諸多要求原來不是“事兒多”,確實是爺爺奶奶從吃飯、走路、站姿、坐姿、說話各個方面的規範,才給我們養成了這麼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好習慣。

如今,爺爺奶奶已逝世二十多年,夢到過他們很多次,夢裡的他們每次都如現實一樣清晰。感謝你們,在我成長的路上做了我最好的老師,給了我最好的“人樣兒”教育和“規矩”教育,讓我每一次面臨困境都拒絕“沒人樣兒”,從而努力讓自己無比堅強,每一次面對生活細節都願意讓自己“有規矩”,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我會帶著你們給我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紮根。

又是清明,又臨春風,願你們在世界的另一邊,一切安好!

作者:阿榮旗興安鎮紀委書記、監察辦公室主任 崔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