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科研團隊聯合發文詳解方艙醫院如何運轉

4月2日,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文章,介紹中國建設和啟用方艙醫院的始末。

中德科研團隊聯合發文詳解方艙醫院如何運轉

文章闡述了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啟用的方艙醫院的概念和發展,介紹了其主要特徵和基本功能,討論方艙醫院成功的關鍵所在,並建議其他國家應將方艙醫院作為應對新冠疫情的重要舉措。

與以往用於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設施相比,,方艙醫院具有三種不同的特點,即快速建成、規模巨大、成本較低。這三個特點,有效地支持了中國在應對新冠疫情時提出的“應收盡收”政策。

文章總結了方艙醫院的五個基本功能,即隔離、分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頻繁監測和迅速轉診、保證基本生活和社交。這五個基本功能有效提高了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效率和有效性。

文章指出,中國將方艙醫院設想為一個患者社區,在這裡,患者能夠與新冠病毒檢測陰性人群隔離,但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支持,進行社交。醫護人員除了提供醫療服務外,還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

早期證據表明,方艙醫院是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但方艙醫院成功運行的背後還有一些關鍵因素。比如,作為防疫戰略的一部分,方艙醫院需要多種支持性戰略和解決方案,包括人力資源戰略、傳播和公眾參與戰略、治理結構,以及預防院內感染和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隱私保護的措施。

雖然疫情在中國逐漸平息,但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正面臨傳統醫院床位短缺的問題。

中國已開始對意大利、伊朗、塞爾維亞等國家開展相關援助。中國已將方艙醫院的所有政策、管理手冊和臨床指南翻譯成疫情嚴重國家的語言。中國還向其他國家派遣了具有援建、運營方艙醫院經驗的專家,為當地政府提供諮詢服務。

文章強調,面臨新冠疫情大流行,其他國家應考慮將方艙醫院作為其公共衛生應對措施的一部分。未來大型公共場所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可以就可能向方艙醫院的轉換作出適當調整,例如選用可快速移除的室內設備、入口可以通過病床、以及採用完備的通風系統等。

文章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聚焦方艙醫院對新冠肺炎發病率和人群健康結果的因果影響。

該文章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團隊,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全球公共衛生研究所等團隊共同完成。王辰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