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今年的清明,格外沉重,草木失色,山河含悲。

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但今年的清明,人們的痛點似乎完全相通。

那一場疫情,奪去了太多人的生命。數字冰冷,即使人間四月天,依然不覺得暖,它的背後,是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已然破碎的家庭,是永遠無法再會的生離死別和永遠釋放不盡的纏綿悲痛。我與他們素不相識,未有交集,我只能對他們的死難做些許微薄的紀念。我時刻提醒自己,那些人,千萬別忘了:

那名醫生,即使因為說出真話而受到訓誡,他依然以堅定的姿態走上戰疫最前線。他感染了,殉職了,留下了傷心欲絕的妻子和尚未出世的孩子。他的微博永久地停留在2月1日,那一天,他寫道:今天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塵埃落定,終於確診了。

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那名院長,感染了,殉職了,當殯儀館的服務車從醫院門口駛過,跟在車後的在同一醫院做護士長的妻子,失聲痛哭,撕心裂肺。

那名醫生,還沒有來得及寫完結婚的請帖,疫情襲來,他給未過門的妻子打電話: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結果,他殉職了,那些未發出去的請帖,再也發不出去。

那名患者,在醫院病房,在彌留之際,在一張廢舊的紙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11個字:我的遺體捐國家,我老婆呢?

那名女孩,先送走了感染的媽媽,又送走感染的爸爸,接著,她又感染了。她曾寫道,爸爸媽媽一定記得她的樣貌,記得她的聲音,如果實在記不得了,那就請記得她身上的那塊胎記,那樣的話,就能找到她,就能一家人再在一起了。

那名女人,在醫院的黑夜裡,追著靈車聲嘶力竭呼喊著:媽媽……媽媽……

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那名男孩,我從視頻中看到的只有他一個人的葬禮,只見他身穿大孝,懷裡抱著親人的遺像,肩上套著繩索,拉著一輛車,車上放著親人的棺槨。

那名導演,臨別之前寫下自己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年初一,老爺子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送至多家醫院就治,均告無床位接收,多方求助,也還是一床難求。失望之及,回家自救,床前盡孝,寥寥數日,回天乏術,老父含恨撒手人寰,多重打擊之下,慈母身心疲憊,免疫力盡失,亦遭烈性感染,隨老父而去。床前服侍雙親數日,無情冠狀病毒也吞噬了愛妻和我的軀體。輾轉諸家醫院哀求哭拜,怎奈位卑言輕,床位難覓,直至病入膏肓,錯失醫治良機,奄奄氣息之中,廣告親朋好友及遠在英倫吾兒: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永別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那名老人,跟自己只有6歲的孫子住在一起,不幸倒在衛生間身亡,幾天之後才被上門排查的工作人員發現。孫子很乖,給老人蓋上了毛毯,他沒有出去求助,因為爺爺告訴他“外面有病毒”,他一個人陪著死去的爺爺,靠僅有的餅乾充飢。

那位媽媽,在自己感染之後,留給孩子一張紙條做最後的告別:食品都是有保質期的,一個人生活要買小包裝的……有的東西買重了,用不了是一種浪費。別嫌媽媽嘮叨,日子是要精打細算地過。

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那名丈夫,在醫生要麼是沒有醒,要麼是很嚴重,要麼就是更嚴重了的告知下,花盡所有能借到的錢,悲壯地放棄了治療,從妻子推進ICU到變成一罈骨灰,他沒有看上一眼。

……

除了那些在疫情中不幸感染而逝去的人,還有很多為了戰勝疫情而捨生忘死義無反顧的英雄,在清明,在以國家名義集體祭奠逝者的特殊時刻,同樣值得讚頌和謳歌。

那些逝去的人,跟我們一樣,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那些逆風而行衝鋒陷陣的醫生、護士、志願者、民警、建築工、清潔工以及數千萬計戰鬥在本職崗位的基層工作者,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他們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丈夫的妻子或妻子的丈夫,他們僅僅比我們多了一份職責,一個願望,就表現的比我們更具擔當,更為勇敢。於是,他們又極不普通,不僅可敬可愛,而且可歌可泣。

清明:別忘了那些人,記住了那些事

這是一場代價沉重的自然災難。這是一次眾志成城的舉國動員。幸運的是,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蔓延全球的疫情風險不容迴避,我們面臨的任務,依然艱鉅。

人終將死去。疫情讓我們見識了生死,也讓我們領悟了生活。金錢與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善待遇見的每個人。那個人,是我們的家人,是擦肩而過的路人,因為我們不知道,生命會終結在哪一天,也不知道,邂逅的那個陌生人,是不是逆行而上勇往直前的無名英雄。

祭奠的儀式也不重要。若無覺醒,則他們的死難終成蒼白。他們已然逝去,無論我們如何做,都不能令其起死回生。我們要記得那些事,那些他們做過的事,以及為了避免悲劇重演而做好我們該做的事,要讓尚且活著和將要出生的人,不再遭遇他們的苦難併成為他們那樣的犧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