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我不知道你在焦慮什麼,但無外乎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在想那些別人有但你沒有的。

和錢有關?可你並不至於買不起三餐。

和情有關?可貌似你在世上並非孤立無援。

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到: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不分貧富,不分官民,總而言之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年代。

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了盼頭的無為的焦慮與忐忑之中。

真是越看越想死啊,可實際上,越看越沒有用。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

剛畢業的時候,我們心裡都是不服輸的,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張白紙,等著走進社會後,一點一點,把當初的那些夢想變成現實。

可過了30歲,又因為現實太難,生活太不容易,開始一件一件脫掉夢想的外衣。

我曾以為,年輕的時候只要足夠努力,攢足了資本,就可以在跨過那道坎的時候,讓自己輕鬆一點。

到了長大的年紀才發現,生活中多的是要你應付的事情,你撐過了一件,卻躲不過另一件,你能靠自己的實力得到一些,也必然因為自己的無力,不得不錯過一些。

抓住了夢想的人抓不住事業,抓住了事業的人抓不住婚姻,抓住了婚姻的人又抓不住夢想。

這些本該是在我們很長的一生中慢慢去爭取的東西,就因為這一道坎,硬生生被壓縮在了25歲後的5年。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個什麼都想得到又註定得到很少的,什麼都必須占上又經常會因為看走眼而佔錯的,需要一條道走到黑又在眼前滿是岔路的30歲。

我們的焦慮總是看起來似曾相識,殊途同歸。

你明明是要活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可人群太過擁擠了,在推推搡搡的環境裡,一不小心就成了千篇一律。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25 歲做什麼,可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一個高讚的回答是站在30歲的年紀,說起了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史蒂文說:

25歲時,沒人跟我說,知識或者技能這種東西,學到了就跟你一輩子。

25歲時,有人跟我說,習慣很重要,但沒人跟我說重要到深度影響自己生活、人生選擇和生命質量的程度。

25歲時,沒人跟我說,真誠和誠信有多麼重要。

25歲時,沒人跟我說,父母正在逼近死亡。

25歲時,沒人跟我說,睡眠其實真正決定了生命的效率。

25歲時,沒人跟我說,保持自我,並不斷變得更好,其實在一段感情裡,遠比委曲求全,一味地寵溺對方,更重要。

你看,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那些年為了讓自己不焦慮拼命努力的日子,沒人會跟你說這些。

等30歲開始後知後覺了,這些後悔積攢下來,當初一個個特立獨行的人,都被擠成了差不多的一個模樣。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你要給自己的成長留點個性

王小波曾說,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可被錘了那麼多下,受了那麼多苦,為什麼還要被塑造成同一件作品。

你可以後悔,可為什麼要沉迷過去?

你可以妥協,可為什麼要放棄自己?

你可以失敗,可為什麼要一蹶不振?

你可以焦慮,可為什麼要丟了個性?

當有人衝你喊叫,“你還真把自己當根蔥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換個角度想想,越是把自己當根蔥的人,才越容易被炒成一鍋好菜。

越是輕易否定自己的人,越容易在被生活磨平了所有稜角之後,成了別人撿都不願撿的石頭。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小時候我常聽別人說,你要努力,不要放棄,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終有一天你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可前提,是你在過了好幾年之後,還能記得自己曾是金子。

如果落在沙子裡你拼命要成為最好的沙子,衝到了岸上又拼命要成為最好的石子,一不小心被碾成了塵埃,又拼命不讓自己落下,想成為最優秀的塵埃。

到最後,又因為沒有成為那個最好,在那自怨自艾的,把自己曾是個金子的事忘的一乾二淨,那又怎麼會有發光的可能。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雙一流的名牌大學畢業,本科是計算機專業,工作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土木工程。

因為專業不對口,大學的時候也沒給自己攢下多少特長,上班不到一週就被公司派到了工地現場。

這在當時是一種讓人想死的安排,他並不喜歡,但為了能早點調回公司,又不得不把工作幹好。

聽他說,外派的那幾年,他經常會在夢裡看見自己坐在辦公室裡工作的場景,可起床後又必須提著包子豆漿往工地飛奔。

工作四年,他好不容易適應了這種公司-工地兩頭跑的生活,積累了不少在一線工作的經驗,也終於把英語忘到了小學水平,把口才降到了初中的程度。

然後,公司為了培養新人,在四年後終於用一紙調令把他拉回了辦公室裡。

這在當時又是一種讓他想死的安排,你要做方案,你要跑業務,你要丟掉那些在工地裡養成的習慣,重新把大學的那些本事拿出來。

可在這些面前,他乾淨的就像一張白紙。

之後的三年,他又在晚上熬夜加班寫方案的時候開始嚮往過去那種在工地裡無拘無束的日子,然後在第二天早上的部門會上,被罵到體無完膚。

30歲,當初懂工程的同事開始獨自承包項目,精通業務的同事已經有了自己的團隊,而他,看起來一路都在努力拼命,可還是像個新人一樣,應對著層出不窮的問題,又對自己的將來滿是焦慮。

其實剛畢業的時候,他和其他人並沒有多少區別,只是別人把對現狀的不滿放在了培養哪怕一種可以在跳出現狀之後,讓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上,而他卻把對現狀的不滿,放在了努力去適應現狀上。

同樣是努力,有的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然後用行動讓閃光的一面越來越亮,而有的人,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只是在不停的模仿,低效的努力中,越來越找不到自己,讓成長的焦慮,都看起來沒什麼特長。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適合你的才值得為之拼命

把銷售做到金牌的人,不一定乾的了管理,但一定能在銷售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也只會因為搞不定更大的客戶而焦慮。

但問題是,對於很多剛進社會的人來說,外界的干擾總是大於我們自身的定力的。

你明明可以在年輕的時候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一個副業,又因為上班太辛苦,把休息的時間拿來放鬆娛樂;

你明明可以在現在的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績,又因為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原地踏步了快半個世紀。

最初的幾年,因為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忙著還債,你多半不會去考慮自己十年之後的樣子,表面上奔波忙碌,內心裡居無定所。

等年少的勁頭過了,越是適應不了眼前生活的人,越是不知道該往哪個地方努力才能更好。

周國平曾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說:

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

沒用的焦慮總是千篇一律,別忘了,你本就萬里挑一

喜歡盯著別人看的人,總是在羨慕嫉妒恨的情緒裡,越焦慮越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也許剛進職場的時候,因為自己將要走怎樣的路還沒有確定,你可以在反覆試錯的過程中給自己的壓力大一點。

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等到了30+的年紀了,就應該給自己做一些減法,把那些長開了的枝椏該剪的剪,該扔的就扔了。

你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拼命去走的更遠,而這條路一定是和別人都不一樣的,你越走,同行的人就會越少。

到那個時候,可能別人還在擁擠的賽道上因為超不過身邊的人而焦慮,而你已經在很遠的地方開始清除路面上橫亙的障礙了。

也許你在排除困難的過程中,看上去和那些你追我趕的人一樣滿臉愁苦,叫苦連天。

但你不再會找不到方向,不再會想著轉行又不忍心放棄之前的努力,不再會看到有人成功就跟風一樣一頭扎進去。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賽道的時候,連焦慮都會在別人的眼裡,看起來有些張揚。


-the end-

我是柒間,謝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