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祭奠那些離我們而去的科學家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

去年清明至今,一些優秀的科學家離我們而去,其中包括37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面對這些遠去的國家科技棟樑,我們以文字遙寄哀思。

在這些已故院士中,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故事被更多科技界以外的人瞭解。他199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遺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祭奠那些离我们而去的科学家

盧永根院士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2017年,87歲的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合計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2018年,盧永根被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在一年來逝世的中科院院士中,有4位院士是“老資格”,分別是查全性、陳家鏞、章綜和王補宣。他們是第三批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都在1980年當選,與鄧稼先、陳景潤、朱光亞等人是“同年”。

4位“老資格”中,查全性除了在科研領域功勳卓著,他還曾在1977年向鄧小平同志建議恢復高考並被採納,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

陳家鏞是我國溼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工學科開拓者之一,他針對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急需,開拓了溼法冶金新工藝和新流程,為中國溼法冶金學科的建立和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章綜是我國中子科學研究領域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領導和推動了我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為我國中子科學和中子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王補宣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為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基礎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祭奠那些离我们而去的科学家

胡亞美

這一年已故工程院院士中,有3位是1994年當選。其中一位是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胡亞美。她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進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使5年無病存活率達74.4%,屬國際先進水平,挽救了無數危重患兒的生命。

1994年當選的工程院院士也是“老資格”。因為直到這一年,工程院才成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是根據確定的標準和條件,按照一定程序,經過提名、協商和遴選,由籌備領導小組提出100人左右的擬聘名單(其中含30名工程背景比較強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報請國務院批准後,以工程院名義聘任的。

很不幸,最近又有一位工程院院士離開了我們。他用醫術挽救了無數患者,78歲高齡仍奔赴汶川地震災區。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祭奠那些离我们而去的科学家

盧世璧。(劉宇航 攝)

他的名字叫盧世璧,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他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首先開展了火器性神經損傷自體神經束間移植術及周圍神經再生趨化性研究,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

這一年,逝世的37名院士,多已到耄耋之年。

湯定元是唯一一位百歲院士;

“90後”院士17位:查全性、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張嗣瀛、曾融生、陸士新、孫儒泳、周同惠、李恆德、李玶、胡亞美、池志強、沙慶林、蔣亦元、李道增、盧世璧;

“80後”院士有15位:卓仁禧、盧永根、陳星弼、田波、方守賢、李方華、周俊、容柏生、孫忠良、季國標、韓其為、孟執中、林宗虎、段正澄、寧津生;

還有3位“70後”院士過早地辭別了中國科技界,兩位是中科院院士孔祥復和李濟生,一位是工程院院士蔣洪德。

此外,2017年當選工程院院士的寧濱因交通事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逝世時只有60歲。

他們將自己的一生傾注在科研事業上,或為新學科奠基,或填補國內空白,或取得重大突破……生命的時鐘雖已停擺,但是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造詣將永遠留存。

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祖國大江南北。面對病魔,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廣大醫務工作者更是義無反顧地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顧個人安危,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這場空前的疫情中,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武漢市武昌醫院原院長劉智明,我們向英雄致敬!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