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被廢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掉進自以為“享樂”的生活習慣。


有人說,把一件事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


但是一個廢掉這個習慣,只需要1天。你有沒有這種感受,剛開始一件事情的時候興致勃勃、信誓旦旦,但是你堅持了一個星期,突然某天,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出現了,或者你太累了,就忘記做原本要堅持的事情,好了,接下來也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所以,我們到底因為什麼被“廢掉”了?


1.沉溺於「輕易獲得高成就感」的事情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有意無意地尋求用很小付出獲得很大「回報」的偏方,哪怕回報是虛擬的。這種行為會提升自己的「興奮閾值」,讓人越來越不容易擁有成就感,從而越來越依賴虛擬的成就感,陷入惡性循環。症狀輕的:沉溺遊戲(在虛擬世界中加快時間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來得更快)、種馬小說(意淫人能輕易獲得想要的東西);症狀重甚至犯法的:賭博(輕易獲得「金錢」)、吸毒(輕易獲得「爽」的感覺)等。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2.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只願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無需太多動腦的視頻、圖片,以及深度較淺的娛樂、八卦、體育新聞等),不願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後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課程、知識框架、分析報告等)。由於真正有價值、能讓人進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離了這部分內容,基本也就隔離了進步的可能。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3.習慣用「錯位成就感」麻痺自己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有兩類:① 習慣於拿自己擅長的東西和別人不擅長的東西比較,從來獲得「比別人強」的錯覺(如:和運動員比學習成績,和學霸比體育);② 習慣於拿別人做事情 A 的時間來做事情 B,來假裝自己在事情 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節假日做了比別人更多的工作,但也僅僅是在節假日才能如此)。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4.過度依賴「既有可行路徑」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在工作中,習慣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後再也沒想過如何改進,只會機械地重複,然後騙自己很充實。沒有改進,便也沒有剔除糟粕的意識,於是需要重複的東西越來越多,消耗時間也越來越長,到最後,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實不僅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擠佔了進步的空間。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5.封閉「強化學習」的通道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在學習或接受信息中,只願意執行最簡單的第一步,卻不願意執行接下來更為複雜的鞏固和應用流程,只聽不說、只看不寫、只學不練,還麻痺自己說學到了很多東西,而實際上,這種「淺層」的學習遺忘極快,有時還不如不學。比如,天天學英語,卻從不寫英語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時間刷知乎,卻從不寫答案、寫總

結。


人是怎麼被“廢掉”的?


最終廢掉的人,多數都是有比較高的理想的人。我們說一個人廢了,一個隱含的前提是,他本來可以,或者說本來能夠可以的。所以說,開始就沒有多少理想的人,不算廢掉,平淡是世界的真味,平平淡淡的事堅持久了一樣可以偉大,匠人精神多是如此。任何偉大的事業,把它流程化之後都註定是瑣碎的,無聊的,看似毫無進展的,偉大的意義在於堅持從事瑣碎和流程化的努力,然後水滴石穿成就偉大。廢了的人,只看到了偉大,沒有看到偉大背後的瑣碎。


文章轉載自南極圈(nan_ji_qu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