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大清國變為中華民國,換成新朝了,喜新厭舊的人們,思想的“小腳“”一下子放開了,在他們眼裡什麼新就跟從,什麼舊就厭棄。趨新和革命成為一對“歡喜冤家”,如同魯迅先生在《熱風·兒歌的"反動"》所言:"小孩子略受新潮,輒敢妄行詰難。"

張謇納妾

舊社會“夫為妻綱”,女子是丈夫的附庸,沒有平等權利。張謇(1853-1926)擁有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等等頭銜,理應是個新潮人物,立憲派,其實他是一個新舊雜糅的地方實力派。事實上,張謇除了正妻徐氏之外,還納妾4人:陳氏,管氏,吳氏,梁氏。除了納妾,地方誌還記載張謇殺害過在江蘇南通鬧事的革命黨人。

魯迅取筆名“隋落文”的故事

魯迅是用筆作戰的戰士,其兵法之妙貴在用筆名掩護自己、狙擊別人。據說魯迅的筆名多達181個,內中大都燃燒著諷刺的烈火。其中一個筆名“隋洛文”——原意是墮落文人。歷史背景是:1930年,國民黨浙江黨部呈請“通輯墮落文人魯迅”, 隋落文是“墮落文人”的減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留著辮子北大教授辜鴻銘

福建人辜鴻銘(1857-1928),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其實,他並非啥都是舊的,他創立了一個新名詞:群氓崇拜教。

辜鴻銘認為,群氓(普羅大眾)的確立,不是用印刷術解決的,而是用軍事解決的。

辜鴻銘在自著的《中國人的精神》(又譯:《春秋大義》)序言中,說:“要估價一種文明,我們必須問的問題是,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What type of humantity),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接著,辜鴻銘從對“一戰”的分析中,提出了“群氓崇拜教”一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在我看來,這場戰爭的根源,就是大不列顛的群氓崇拜(worshhip of the mob)和德意志的強權崇拜(worship of the might),但公正地看,前者對於後者又負有責任。所以,在本文中,我把論述的矛頭重點指向英國的群氓崇拜。事實上,正是歐洲諸國尤其是大英帝國的群氓崇拜,導致了人人憎惡個個譴責的殘暴的德國軍國主義。(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序言》)

文藝復興給“動思”以時代基礎,終結了靜思。隨著哲學上反形而上學的趨勢,動思越來越“得其所”。

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論文

正如魯迅所言:“北大是常為新的”、"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我觀北大》)。北大教授陳獨秀等人創辦的《新青年》是著名的新文化運動的發表陣地。青年毛澤東在《新青年》第三卷2號發表了《體育之研究》的論文一篇,引起關注。

國力苶弱(nié),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毛澤東:《體育之研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性學博士”張競生的《性史》引起爭議

1926年,《性史》第一集在北大出版,輿論譁然。魯迅的老師、國學泰斗章太炎痛斥《性史》——這是與《金瓶梅》一般無二的淫穢之物;連一向標榜“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胡適,都拿起筆來與他論戰。

時移世易,歷史進入21世紀,上海交大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等出版機構再版了此書。

《新月》與徐志摩的故事

1926年4月1日,徐志摩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這項工作是《新月》社創立前的準備。1923年新月社是成立於北京、1927年遷往上海的一個新文學團體,出版《新月》月刊——在當時的文壇影響力很大,核心成員有徐志摩(1897—1931)、胡適、邵洵美等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徐志摩救助沈從文

沈從文寫有一篇《我與徐志摩,從副刊開始的友誼》提及志摩之死。徐志摩對沈從文有知遇之恩。

從湘西走出來的文學新人沈從文,來到北京,正值寒冬,他還穿著很單薄的衣服,正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恰好身為《晨報副刊》編輯的徐志摩走進來探望萌新作者,發現他的窘況,立即塞給沈從文一些錢,讓他買衣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民國“甲骨四堂”

都說中國是文明古國。國際公認的文明的核心標誌有兩個:城市和文字。民國時期,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和甲骨文研究,讓中國的“文明古國”尊號戴得嚴嚴實實的。這是民國考古大發現的標誌性事件。中國語言學史上,研究甲骨文卓有成就的“甲骨四堂”分別是:郭鼎堂(郭沫若)、董彥堂(董作賓)、羅雪堂(羅振玉)和王觀堂(王國維)。其中,王國維的學術做得最好,代表作是《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此書被郭沫若譽為:“卜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卜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這個評價非常高,也是世所公認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董作賓(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河南南陽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國文化界那些事兒

小結

一聽到“新”就激動,新潮催動新青年,把民國的文化界弄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我們也看到,魚龍混雜,新舊雜糅。作為獨立觀察家的魯迅先生,對於革命黨領袖讓青年人去做刺客,自己卻坐在屋裡談笑風生,是有意見的——寫在他的雜文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