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文章作者為健康報記者於夢非。以下是她的心聲:

2019年11月下旬,我採訪到鍾南山院士,那時候還一切如常……今天,借巍子的平臺再發出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們敬愛的鐘院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國泰民安時,他默默治病救人;

百姓需要時,他以84歲高齡再次掛帥出征。

採訪最後,他說:因為還有追求,所以想活的再久一些。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致敬國士,中國加油!

夢非於2020.1.30敬


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了能跟上他的腳步,我們一行人只好一路小跑。

83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20歲:頭髮依然烏黑,只兩鬢有些許白絲,體型勻稱,走路帶風,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他就是鍾南山。人們一提到他,就會想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抗擊非典的英雄、敢說真話的不老神話……

大多數時候,他不苟言笑,嚴峻縝密,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一旦到了病人面前,他好像瞬間變成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輩,臉上掛著舒展的笑容,用關切的語調問:你哪裡不舒服?

採訪當日,正是世界慢阻肺日,鍾南山先是為前來聽講的老百姓進行了健康科普宣講,隨後對一位重症患者進行查房,立即召集專家組討論治療方案……

“他每天都是這樣,安排滿滿的,工作節奏非常快。”鍾南山的學生這樣評價他。

逆流而上的勇氣

鍾南山,這個名字真正走入人們的視野,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時,67歲的他被推到臺前。


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如果實踐出來的方法有效,就要相信。為什麼非要去看書呢?書上沒有說,權威說得也不一定對。”儘管鍾南山回憶那段抗擊非典的經歷時幾句話簡單帶過,但由於他在那時“堅持己見”,提出的治療方式極大地推動SARS得到有效控制。

此後,鍾南山先後獲得了各類耀眼的頭銜。今年的12月18日,他又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百人之一。無疑,縱然幾十載過去,他一直是名氣最大的院士之一。

如今,鍾南山卻不時出現在各種接地氣的健康科普宣教現場,致力於慢阻肺病的防控。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份全世界醫生都不想做的事,因為實在是太難了。”

鍾南山說,慢阻肺病現在已經成為威脅國民健康排名第四的單病種疾病,在中國有接近一億患者。然而,慢阻肺病患者往往等到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才前來就醫,這時的肺功能已經損害了50%以上,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一旦發展到這個階段,是勞民傷財啊。”一提到慢阻肺病的早發現、早治療,鍾南山言語中的真切與急迫,溢於言表。鍾南山說,將近40年以來,針對慢阻肺病的治療,雖然有一些新藥推出,但真正有效的辦法並不多。“真正願意搞慢阻肺病研究的人很少,所以為什麼不能像其他慢性病一樣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呢?”


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但他也明白,前方的路並不好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慢阻肺病的治療指南依然只針對有症狀的人。“我的動力來自於哪兒?就是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昔日最負盛名的院士再一次選擇了逆流而上。

像年輕人一樣去奮鬥

“我到現在沒有覺得自己有任何特殊,一個合格的學者就是要尊重事實,根據事實往前走。”鍾南山把學術研究比喻成“釣魚”,他說,醫學發展的未知數就像面前的魚塘,通過實踐不斷檢驗所思所想,先釣一些“小魚”上來,慢慢地,大魚也就上鉤了。

鍾南山一直也是這樣告誡年輕人的。他組建學術研究團隊,帶著基層醫生共同開展對早期慢阻肺病患者的雙盲研究,兩年下來,鍾南山團隊驚喜地發現,對早期慢阻肺患者進行單藥噻託溴銨干預,可以明顯延緩其疾病的進展。最終,該研究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做研究就是這樣,要沉得住氣。”談起對年輕人的期望,鍾南山反覆提及的是“克服浮躁”。他說,年輕醫生就是要不滿足於現狀,要不斷探索。同時,要多想想將自己的的研究成果轉化,對社會能有更大的貢獻。


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將治療重點放在疾病早期,改變整個中國對慢阻肺病的防治策略。”如今的鐘南山仍然像年輕人般雄心勃勃,他希望在中國實驗成功的慢阻肺病防控策略,能夠進一步引領全世界。

“我估計自己還能活到那個時候。”鍾南山笑稱,他現在還在查房、會診、做科研、帶研究生,他不僅對新一代呼吸人有著深厚的期望,更期望自己“一直像年輕人一樣去奮鬥”。

最好的養生是有追求

每個親眼看到鍾南山的人,幾乎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是怎麼保養的?

如果,由於鍾南山的學術成就,就據此認為他是個一本正經的老頑固,那也錯了。專業的嚴謹和生活的滾燙,並不矛盾。

其實熟悉鍾南山的人都知道,私下裡年過八旬的他,其實是個痴迷鍛鍊、肌肉發達的老帥哥:打球、跑步、游泳,什麼都玩,他現在鉛球還能推10米。

如今,在下午離開醫院後,83歲的鐘南山會快走或慢跑20到25分鐘,再單雙槓、仰臥起坐、室內划船,一套流程下來大概五十分鐘,每週三到四次。他說,“運動的目的是讓身體保持一定的強度,有充分精力繼續幹工作。”

鍾南山的舞還跳得特別好,他領導的呼吸疾病研究所每有重大節目總少不了他。有一次,所裡排練一個新疆舞,他頭戴小方帽,穿上維吾爾族白袍,蹬著一雙長長的靴子,手舉響槌,踢踏起舞,加上兩撇又黑又粗的鬍子貼在鼻子下面,活脫一個“買買提”。


鍾南山:“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所以得活著”

“因為有追求,所以得活著。”每每有人向他討教保養秘訣時,他總給出相同的答案——始終有追求。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留點什麼東西,那他算沒白活。”這句話是鍾南山的父親、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鍾世藩告誡他的,如今,也被鍾南山窮其一生踐行著。

  • 項目發起:健康報社
  • 鳴 謝: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審核:曹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