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會換名字嗎?

半世飛仙


真不是,還有霍去病,都是原名。

古代改名字的不多,印象深的是奪門之變的主謀徐有貞,因為土木堡之變之後建議南遷被于謙斥責,在官場失勢,改名叫徐珵。


甲申十七年


先說下結論,不知道都會換名字,但是有一個換了名字的,你絕對想不到,這個人就是劉秀,王莽稱帝的時候,殺了許多叫劉秀的人,但是推翻了王莽統治的人,是後來改名字叫劉秀的,神奇吧,哈哈哈哈哈哈。

下面是我寫的一些分析觀點故事(就是無聊寫的一些廢話,大家喜歡的就看看吧👇👇👇)

早年的劉秀,應該說是沒什麼大志向的,他的人生軌跡,可以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劉秀是個農民,而且是個開心的農民,以在田間勞作為樂,如果晚生千八百年,他的名號可能會從漢光武帝變成是雜交水稻之父。而且,就連劉秀從長安太學鍍金回來之後,他依舊是一個開心的種田娃,不過,他的理想已經不是當一個地主了,而是做一個執金吾。為什麼想當執金吾?因為劉秀一次在長安街頭,看到執金吾大人的車隊開過,排場盛大,有騎兵兩百人,舉旗拿刀的開路的大大小小有五百二十人,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就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這個執金吾,到底是個什麼官,排場大到讓醉心農活的劉秀甘心放下手中的鋤頭?執金吾,簡單的來說是專門替皇帝守護皇城的,即是保衛首都的最高兵種,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北京祁同偉。

之後,由於當時滿大街流行的一句讖語,“劉氏當興,李氏為輔”,於是李通和李軼兩兄弟就看中了南陽的黑社會老大劉縯劉伯升,一起舉兵造反,而劉縯的三弟劉秀,自然也脫不了干係,跟著劉縯在舂陵起兵,對抗新莽。在對抗新朝的過程中,劉秀就徹底開始了他開掛的人生。

首先是在昆陽之戰,劉秀帶領的八千綠林軍被42萬莽兵圍困於昆陽城,在乞降無果的情況下,夜晚突然有隕石雨墜落王莽軍營中,白天又有云朵像山崩一樣墜落王莽軍營中,莽兵全都嚇得趴在地上。隨後劉秀偽造宛城已被攻破的書信讓莽兵拾得,亂其軍心,而後率領3千死士,衝擊莽軍主將大營,殺了對方一個猝不及防,成功突圍。

後來因為功高震主,劉家遇害,劉秀得以脫身,為了自保前去河北招撫。在河北的劉秀不斷逃難,一次他來到呼沱河,沒有船,這時正好河面結冰,於是踏冰而過,而隨從還沒過完,河水就開始解凍了。又有一次劉秀在路上,不知要去哪裡,這時突然從路邊冒出一個白衣老翁,指引劉秀去信都郡。劉秀來到信都郡,郡守開門迎接。劉秀便在此徵召士兵,得到4千人,攻破了附近郡縣。附近的官吏和豪傑知道劉秀身份,紛紛率兵歸附,劉秀的隊伍迅速達到數萬人,這也是後來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的本錢。

後面的事,就是劉秀各種望風披靡、戰無不勝,這個劉秀就從劉徹改名為了劉秀!


父母年代記憶


說起“避諱”,今天的人都沒什麼感覺,百無禁忌,但在古代,這可是人際交往的頭等大事,一個不注意,就會讓你吃大虧。

山藥一開始並不叫山藥,而是叫薯蕷,在唐朝代宗時,因為唐代宗名叫李豫,為了避諱,凡是跟“豫”同音的字都不能再用了,於是薯蕷就改成了薯藥(還好不是鼠藥);後來又到了宋朝英宗時,英宗名叫趙曙,於是跟“曙”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了,可憐的薯藥又改成了山藥,直到今天。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現在用的馬桶,其實本來叫虎子,從漢朝就有了,後來到了唐朝,因為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虎子就改成了馬子,後來又演變成了馬桶。還比如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本來叫啟蟄,因漢景帝叫劉啟,就改成了驚蟄。還有嫦娥,也因為漢文帝叫劉恆,而從娥改成了嫦娥。

這就是古代的“避諱”,只要皇帝一上臺,他的名字和他的爸爸、爺爺的名字就成了敏感詞,老百姓都不能再用了。

總結起來,需要避諱的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皇帝,二是長輩。先來說說皇帝的“避諱”。

說起嚴光嚴子陵,瞭解歷史的人都不陌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頂級的隱士之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四句話就是范仲淹專門為他寫的。東漢光武帝跟嚴光是同學,很欽佩他的才華,好幾次請他出山,他都沒搭理,牛得不得了,讓光武帝很沒面子。不過,光武帝也不用太傷心,因為他的兒子給他找回了個大大的面子。

其實,嚴光本來姓莊,當時還沒有“嚴”這個姓,莊光叫著也挺順口的,不過等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一上臺,就不能再叫莊光了,因為漢明帝叫劉莊,從此“莊”姓就改成了“嚴”姓,牛哄哄的莊光也不得不變成了嚴光。

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其實就是一句空話,當你的姓跟皇帝有衝突的時候,你還能指望人家皇帝老爺來遷就你嗎?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非常多。比如漢宣帝叫劉詢,姓荀的都改成了姓孫,連大名鼎鼎的荀子也不能再叫荀子了,怎麼辦?改叫孫子?那不亂套了嗎,人家正宗的孫子還不幹呢,於是荀子在漢朝的史書上就被改成了孫卿。

還比如,漢安帝的爸爸叫劉慶,姓就改成了姓賀;晉景帝叫司馬師,姓師的就改成了姓帥(這個改的好)。

當然也有不服氣的,想等皇帝沒了再改回來,比如姓敬的。在五代十國時,後晉的皇帝叫石敬瑭,姓敬的不能再姓敬了,取半邊改成了姓文。後晉滅亡後,老敬家一看不用避諱了,農奴翻身把歌唱,又趕緊改回來繼續姓敬。結果沒過幾年,宋朝建立了,趙匡胤往祖上一查,爺爺叫趙敬,得,麻煩姓敬的再改回來吧。比如宋朝的著名宰相文彥博、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這麼來的。

不光是老百姓得避諱,連皇帝自己家的人也得避皇帝的諱。比如趙匡胤的三弟,本來叫趙匡美,跟大哥的名走,後來大哥當了皇帝,就不能再跟了,改成了趙光美,跟著二哥趙光義走。可沒想到,大哥去世後,二哥又上臺了,這下二哥的名也不能跟了,只得又趙廷美,還挺美。

在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開明得多,只要不是把“世民”兩個字連用,別的都不用避諱。可惜,他這麼開明,他的兒子卻保守得多了,高宗李治上臺後,覺得老爸太不講究了,哪能體現出皇帝的威嚴,就替他狠狠地避了一把諱,凡是有“世”和“民”的,都不能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戶部,其實原來叫民部,不能再叫了,從此改成了戶部。還有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的大功臣李世蓿乾脆改成了李蓿不準再用“世”字。更狠的是連觀世音菩薩都不放過,只能叫觀音菩薩。

借“避諱”之名大做文章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宋朝時有個大才子叫吳倜,有一次進京趕考,別的考生都跑去孝敬大奸臣蔡京,唯獨吳倜沒去。考試結束後,宋徽宗看了吳倜的卷子,大呼奇才,當即就要把他定為狀元,這時,蔡京在旁邊說了句:“這個吳倜公然不避諱,實在是大逆不道。”

宋徽宗一驚,趕緊又仔細看了看“吳倜”兩個字,說沒問題啊,這兩個字不用避諱。蔡京解釋道:“陛下請看這個‘倜’字,去掉右邊的框,分明就是陛下的御諱(趙佶),這還不是大逆不道嗎?”

徽宗雖然覺得這個解釋有點上綱上線,但皇家的威儀也不能不顧,絕不能縱然這種拐彎抹角以身試法的人。於是,吳倜因一個莫名其妙的解釋而名落孫山。

在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名叫福臨,老百姓都在擔心是不是連“福”字也不能用了,好在順治皇帝比較大度,也沒受過多少漢文化的薰陶,就昭告天下:“不可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可惜的是,他的重孫子乾隆受過的漢文化薰陶不少,又替他做了一回主,規定對聯中不得再出現“五福臨門”的字樣。

康熙和雍正也不是省油的燈,把矛頭直指向古代的皇帝,康熙名為玄燁,於是唐玄宗不能再叫玄宗了,改叫元宗;雍正名為胤G,於是趙匡胤也不能再叫這個名了,改叫趙匡允,崇禎也不能再叫崇禎了,改崇正

那麼,如果不小心犯了避諱,會有什麼後果嗎?還真有。唐朝法律就規定:“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名字觸犯者,徒三年。”

宋朝還專門編了一部《禮部韻略》,詳細規定了需要避諱皇帝的字,總共是325個,其中宋高宗趙構的“構”字需要避諱的最多,達55個。

除了避皇帝的諱,對家裡的長輩也要避諱,俗稱“家諱”。

《唐律疏義・職制篇》中明文規定,如果你的爸爸或爺爺名字裡有個“卿”字,那你就不能做公卿之類的大官;如果名字裡有“軍”字,那你這輩子就別想當將軍了……

唐朝大詩人李賀就深受其害。當年李賀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因為他的爸爸名叫李晉肅,就有人說他不尊敬父親,竟然去考進士(晉肅諧音),結果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就這樣跟進士無緣,鬱悶得不得了,僅僅活了26歲就鬱鬱而終。

另一位大詩人杜甫倒是沒這個煩惱,但因為他爸爸名叫杜閒,所以他的詩中從來沒寫過“閒”這個字,而且他的媽媽叫海棠,杜甫一生也從沒寫過關於海棠的詩。不過好在杜甫沒避爺爺的諱,因為他的爺爺叫杜審言,如果避“言”字,那杜甫也不能寫五言詩、七言詩了,真是中國人的大幸!


阡陌有序


古人比較迷信,不改名字的會認為發生不好的事情或者一生的氣運沒有了,當官的怕失去官運,做生意的怕失去財運,平常百姓害怕孩子以後命運坎坷。一般經算命先生看過只有有一點不好,都會改名字的。因為萬一發生不詳的事情誰也阻擋不了,改名字的話就非常的容易了。


上至皇親國戚都會在名字方面有所忌諱,好多人都不能和皇帝或者皇帝的孩子名字有一個字一樣,因為要是和皇帝的名字中的字一樣,一般會被認為藐視皇威,這在古代可是大罪,輕者處罰一人,重的話那就要處罰一家乃至一個家族。所以有的官員的名字或者表字只要和皇帝名字沾邊或者諧音相同的都會毫不猶豫地更改。古代電視劇中也有因為和皇帝名字相似的,一般皇帝不處罰,下邊的官員都會替皇帝處罰他們。


下至黎明百姓也會在起名字上面有所忌諱,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厄運不斷。孩子家長就會為孩子找算命師傅,測一測孩子的生辰八字。經算命師傅算過後有的是因為家裡的宅子地勢不好、有的是名字取得太大了折了孩子的氣運、有的是取得名字衝撞了長輩。需要改名字就改名字,需要燒香拜佛還願的就去還願。如果不改名字的算命先生會說輕者以後仕途不暢、命運多舛,重者可能在幼年就會夭折。這些都是大忌諱都會害怕的。


古代取得名字一般都是按照陰陽八卦五行取得,一般是命裡面缺什麼就會補什麼,缺木的話會取個帶木的字,缺金的話會取個帶金的字等等。還有的取名字是希望孩子以後往仕途上發展,有的則希望不求大富大貴,以後平平安安就好。所以說古人還是很迷信名字忌諱這方面。古代人也是太迷信了發生不好的事情都會首先考慮的是名字沒取好的緣故。


賈大智


在古代,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姓名、生辰八字、屬相、小名等都不允許臣民與他有重名重音的字。所以古代生活在古代的人,如果剛出生時起了名字,改朝換代了,姓和名都要改。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避諱的對象其中第一類就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

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1、同義字迴避法,也就是為避諱皇帝名而用同義

比如秦朝時對避諱管的很嚴,不充許任何人冒犯秦始皇的名字。秦始皇名正,於是很多人在起名字時,都不會起正。即使取了“正”字,也要改為與“正”字相近的同意義詞,而且凡是與“正”有關叫法全部更換。“正”的同義字是“端”,正月也就改成了“端月”。

2、同音字迴避法。古代有的朝代為避諱皇帝的名字,還採用一種方法,就是用同音字代替。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名叫玄燁,老百姓起名字時就回避這兩個字,而有的家庭恰恰就是“玄”字輩份,沒辦法,此輩份就在家譜中消失了,只能用同音字代替。這裡同音是類似同音,可不是與玄字同音,清朝人用“元”代替“玄”,用煜代替燁,也就巧妙迴避了皇帝的名字。


唯一的知新


在中國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看重“風水氣運”這件事。他們很在意犯“忌諱”,以至於,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忌諱”。不說別的,就單說名字的讀音和寓意,若是犯了忌諱,那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頭等大事。\r在明朝,一個人改名換姓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人則因為自己的名字和皇室成員的名字有著相同的讀音而改掉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則是為了不讓別人認出自己而更改了名字;還有就是皇帝給其他人改名換姓;最後,也有為了給自己轉運而更改姓名的人,並且,這樣的人比比皆是。\r\r徐輝祖一三六八年出生於濠州的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是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身高八尺有餘,英俊瀟灑又頗有才氣。因為,自己的家族是世襲侯爵,他一出生就是眾星捧月養尊處優的主,家族又對他寄予厚望,所以,給他取名為“允恭”。\r\r但是,在他九歲那年,朱元璋的嫡長孫出世,皇帝欣喜異常,給他取名為“朱允炆”。“允恭”中有一個“允”字和皇長孫名字中的“允”字相同。朱元璋本就性情暴烈,睚眥必報,為了避免後來不必要的麻煩,徐達則認為:\r\r自家很有必要和皇室有個區分,於是,就把兒子的名字改成了徐祖輝。\r\r在朱棣上位之後,他排除異己,血洗朝野,但是,作為朱允炆的支持者,徐祖輝卻逃過死劫,只是被囚禁在了自家的府中,革去了爵位俸祿而已。那麼,疑心很重的朱棣為何不殺了徐祖輝?其實,這是因為徐祖輝的姐姐是朱棣的皇后,所以,看在是小舅子的份上,才沒有殺他。\r\r徐有貞本名叫徐珵,一四零七年出生,在二十六歲那年考上進士,從此入仕。他身材矮小,精於算計,對於各種學問都頗有研究,雖然精明幹練,但是喜好功名利祿。因為西南地區連年用兵,徐珵對此十分憂慮,所以,他對皇帝提出了有關於用兵的五條建議受到了皇帝的褒獎。\r\r一四四九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結果,在河北一帶兵敗被俘,明軍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太后急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徐珵極度厭惡戰爭,想讓明朝退讓以求一時和平。當即,他就以星象有變為理由,向太后建議遷都南京,以避戰爭。\r\r但是,這個懦弱的建議卻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大臣于謙更是對他破口大罵:“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應該被斬首。”其他大臣也紛紛咒罵他,徐珵頗為沮喪,不敢再言語。之後,新皇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在於謙等人努力下一舉擊潰了瓦剌聯軍,於是,南遷一事更成了大家的笑柄。\r珵向來追求功名利祿,卻因為南遷的建議遲遲等不到升遷。原來,別人向皇帝推薦徐珵的時候,新皇卻不以為為然,並且,說道“這個就是建議南遷的徐珵嗎?”徐珵不知為何新皇厭惡自己,還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而心生怨恨。\r\r後來,當他知道事情原委之後,就將自己的名字徐珵改成了徐有貞,這才躲過了別人的追罵。畢竟,當時他的官職低,人們只認名字不認人。最後,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他更是一路高升,期間,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一度權傾朝野。\r\r結果,他卻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金齒,始終未能得到起復。


我們以史為師


辛棄疾原名“坦夫”後改為“棄疾”,因為抗擊金人,效仿西漢將軍霍去病,奮勇殺敵打敗侵略者。

關於古人改名字的問題,是很常見的,但也不是都會改名字,還是看個人吧。

那麼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就改名字呢?那個年代改名字並不像我們今天這麼複雜,我們的古人都比較封建迷信,運氣不好就會選擇改名,凡事不順也會改名字,不改名字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或倒黴一輩子,舉幾個例子吧,明朝有個人叫徐珵,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但說于謙大家都知道,寫石灰吟的那個忠臣,北京保衛戰的大明英雄,但就是這個徐珵和其他幾個人一起發動了奪門之變害死了于謙,徐珵熱愛做官,人倒是很有能力,皇帝派他去治理黃河干得井井有條,當時土木堡之變皇帝被抓走了徐珵建議遷都,被于謙等人否決了,讓他很是沮喪,因為提出逃跑的建議也很難得到皇帝的賞識,他認為自己官運不好,於是改了個名叫徐有貞,改名後還是很多人不認識他了,最後他幫助英宗復辟成功,如願升官,但最後還是栽在了仕途上。

另外再說一個我比較崇拜的歷史人物,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他呢名字是他爺爺給改的,王陽明最初的名字叫王雲,他爺爺為了紀念雲中送子的那個夢所取的,古人比較封建迷信,現在王陽明出生的地方都叫瑞雲樓。好端端的名字為什麼要改名呢?原來王陽明六歲之前根本不會說話,可把他家人急壞了,後來有一天王陽明在家門口玩,一個算命先生摸著他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這話被他爺爺聽到了,爺爺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原來王雲這個名字把那個夢給說破了,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古代過猶不及的思想,不行得馬上改名,然後爺爺就給孫子換了個名字叫王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改名過後立竿見影,王陽明就會說話了。

古人改名字除了封建迷信之外,還有就是皇帝的忌諱,如果你名字中有和皇帝一樣的,那就是對皇帝的不尊敬,諧音都不行。比如說唐朝名將李勣,就是隋唐演義裡面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因為跟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相同犯了忌諱,所以就把名字裡的世字去掉。

百姓也比較迷信,孩子出生時通常會找算命先生測測生辰八字,看看名字上有什麼忌諱,也會算一算五行缺什麼,照著這個來取名字,包括現在也會有很多父母給孩子算上一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