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出高雄市向北車行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著名的阿里山腳下;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之行,就到了半山腰的阿里山茶場,當地人叫高山茶體驗區。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站在這海拔約1200米的半山腰放眼望去,身後是重重疊疊、鬱鬱蔥蔥的危峰,腳下是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山嶺。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明的暗的,深的淺的,賞心悅目,就像航行在綠色的海洋上。並且一陣風吹過,夾雜著縷縷花香。“這是啥花呀!這麼香?”我不禁自言自語起來。這話恰被路邊一位約摸60多歲的老人散步時聽到,他笑著告訴我:那不是花的香味,是高山茶飄出來的味兒。因為這裡山高雲遮霧罩,氣候涼爽,茶樹芽葉水氣重,茶素類苦澀成分降低,茶胺酸等增加甘味的成分含量高,所以茶味甘醇,花香特別突出。“你看,那就是茶區啦!”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見離公路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層層梯田裡長著整整齊齊的茶樹,一群群的姑娘們正在地裡忙碌著,想起人們常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我忽然想見識一下這美如水的模樣,便嚮導遊要求去看看阿里山的姑娘是如何採茶的,原估計導遊可能不會同意,怕耽擱今天去阿里山森林公園的行程,誰知和藹的“黃導”欣然答應,但要求我們快去快回。我們樂得像小孩子似的沿著石階健步而下,約七八分鐘便到了茶園,但見茶樹像身著綠軍裝亭亭玉立的女兵方陣,茶園像風平浪靜的綠色水面,就在這綠色的水面上,忙碌著許許多多采茶的姑娘。她們肩挎竹筐,頭頂花手絹,上衣雖然顏色不同,但都顯得很寬大,且都是我們常見的攆襟款式,顯得人很豐滿、輕盈。這時正是上午10時左右。太陽的光輝使滿山的雲霧逐漸退去,茶葉上的露珠也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正是採茶的最好時機,我們怕打擾了姑娘們的勞動,靜靜地欣賞這難得的茶園美景。這時一位身著天藍色上衣的姑娘從地裡走了過來,她個頭不高,但臉卻很白淨,顯得十分乾練、敏捷,一到跟前就笑盈盈地向我們問好,又問我們從哪裡來?到過臺灣幾個地方?今兒是去阿里山森林遊樂園嗎?我們一一作答,她聽說我們從大陸的陝西來,顯得異常高興,介紹說她叫簡淑靜,今年22歲,這裡是高山茶的主要產區之一,因這裡出產的茶葉條索緊結肥碩,色澤鮮綠;沖泡後湯色金黃,滋味醇厚、鮮活,有獨特的清香、花香、焦糖香之特點而馳名中外。“你們是大陸的客人,大陸的名茶很多,各位老闆肯定對茶道深有研究,你們看,高山茶和大陸的名茶有哪些不同?”簡淑靜笑著摘下一片葉芽讓我們觀賞。


這葉芽不光肥厚、翠綠,而且葉底綠葉邊鑲紅,聞聞花香撲鼻,沁人心脾。簡淑靜告訴我們:阿里山茶農對採茶十分講究,歷來有“四不採”的特殊要求:雨天不採,有露水不採,烈日當頭不採,結過婚的姑娘不採。採茶的時間只在上午9時到11時半之間進行,並且採茶的姑娘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入園,採摘時只能用洗得乾淨的手指尖掐斷茶芽,而不能用手指揉搓;採下的茶芽要輕輕地放進筐裡均鋪,而不能壓實,以免茶芽受損。運回後再經過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等工序精製而成。現在臺灣阿里山上的茶葉品種豐富、海外盛名,給茶農們帶來了財富。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我不禁驚歎祖國的寶島臺灣的富繞和美麗,也驚歎阿里山人的勤勞和智慧,看著眼前碧綠的茶園中那一個個嬌美健壯的身影和那一雙雙靈巧歡快的手,我忽然想起家鄉的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他們有著那樣驚人的相似,有著共同的勤勞、智慧、善良、文明之特點,一句“血濃於水”的話浮上我的心頭,是啊,本是同根生,相隔有何益?此時此刻,我真想站在這阿里山對著世界喊:是誰在隔阻我們的骨肉之情?是誰想做幹古的罪人?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清風拂面,碧海泛金。我們和簡淑靜姑娘侃侃而談,就如同在大陸和任何一個初識的朋友那樣坦率,我們向她介紹祖國的西湖龍井、信陽的毛尖、雲南的普洱、杭州的菊花茶,她充滿好奇和嚮往的眼睛水汪汪地望著我們,好像到了祖國的各地茶園一樣。她告訴我們:她早就想去祖國的名山大川去看看,品品祖國的名茶,嚐嚐大陸的美味,並且和大陸的茶農們交換種茶的經驗,以便更高地提升高山茶的品位。我也告訴這位熱情美麗的阿里山姑娘,陝西有眾多的名茶,包括商南的青茶、鎮安的毛峰、丹鳳毛坪的“秦鼎牌”綠茶、紅茶等等,請她回大陸時一定到陝西來、到商洛來,把商洛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欣賞個夠,把商洛的土特產、好茶香茗帶回臺灣去,帶到阿里山去,讓兩岸人民共享勞動成果、同唱團圓之歌。


告別了茶園,我在公路邊的茶葉專營店裡買了兩筒茶,一筒是高山茶,一筒是金萱茶。我想,讓家鄉的親人都品一品臺灣人民的勞動成果——阿里山茶,讓他們都知道祖國的寶島臺灣不僅風景優美,而且物產豐富,那裡的阿里山姑娘真的美如水。

張書成:阿里山的姑娘

張書成,生於1956年12月,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政府公務員。商洛市作家協會會員,市詩歌學會會員,丹鳳縣作協理事。

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業餘文學創作,先後在《金秋》、《先鋒》、《共產黨人》、《當代陝西》、《教師報》、《陝西教育》、《工商時報》、《農民日報》、《陝西農民報》、《法制週報》、《文藝報》、《商洛日報》、《丹江潮》、《山泉》、《丹水》等發表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數百篇(首),《萬灣農家樂》、《旅遊遐想》等獲丹江旅遊徵文二等獎。部分散文、詩歌被收入《採芝商山》、《丹風文學》叢書,巳由北京團結出版社結集出版《棣花細語》散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