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給夠許晨陽支持,那都給過什麼呢?

  • 許晨陽一個年輕80後,1981年生於重慶。
  • 1993年 考進四川省重點中學,並在校期間他的數學天賦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足夠重視。
  • 1998年 被選入省數學代表隊。
  • 之後又在1999年順利入選國家數學集訓隊,當年就保送北大數學系學習。
  • 2002年 就獲得學士學位,並且之後讀研究生就直接受教於院士。
  • 2004年 獲得北大碩士學位。
  • 之後許晨陽開始留學生涯,2008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又在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
  • 2012年 田剛院士,也就是他的研究生導師代表北大熱情地邀請他回國。
  • 2013年 許晨陽就成為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且同年獲得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2014年 又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且被評為北大長江特聘教授。
  • 2016年 在他獲得拉馬努金獎的時候國家又授予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2017年-2018年 許晨陽獲選龐加萊研究所,是唯一入選的中國青年數學家。
  • 2017年9月,在國內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國內獎金100萬美金給許晨陽。
  • 而沉痛的是2018年,許晨陽全職進入美國麻省理學院數學系任教。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例,我們真的是沒有對挽留人才做出努力嗎!我們要給予多少才夠呢!


再看看留下的三句話:“風氣太浮躁”,“過於講資歷,對年輕人扶植不夠”,“數學造假嚴重”。


“風氣太浮躁”:自中學被發現就重點培養,之後又是各種榮譽和獎項,難道這些都是白拿的嗎,難道我們就只顧著拿獎嗎,難道就自私的認為能有這些榮譽和獎項完全是自己的功勞。當真沒半點奉獻精神,和感恩之心嗎?這麼有權威的人中國培養出來了,就沒覺得大學風氣和學術風氣不正自己沒責任嗎。


“過於講資歷,對年輕人扶植不夠”:就從入北大到2018年,說扶植不夠,我真不知道一個年輕的80後還需要怎麼扶植。若是跟他國相比或許不夠,但在國內看看自己是不是獨一份。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國情”二字包含內容眾多,一個人若無民族信仰懸在空中就單單對比某一項說這個國家優厚,那個國家不行,那不是行屍走肉嗎。

“過於講資歷”: 自北大除了領獎領的手軟之外,除了接受各種榮譽和基金之外,除了拿國內100萬獎學金之外,個人的貢獻又在哪裡呢?我怎麼就找不到你在北大任教五六年的成就呢。前期都是培養和重視,後期再不沉澱下來做實事,奉獻成果,難道我們要一直把你寵到老嗎。中國有多少學者、博士、教授、院士,你讓他們怎麼辦,不可能一直為你讓道吧;我們評定要求和規則又放在哪裡,難道也要為了你一人直接破壞掉嗎。


“數學造假嚴重”: 國家已經充分肯定了你在數學屆的位置,而國內的弊端你當真沒有責任改掉它嗎?我想個人的貢獻許晨陽應該是想過,但內心不堅定,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許晨陽說過:他不過是想去世界頂尖的地方多看看,他走了不代表永遠不回來。

若是說學術氛圍,跟美國相比中國的確有差距,還不夠頂尖;假如說你想繼續深造,開闊眼界,我們理解。我們記住了你說的這句話,等著你兌現和看你兌現的成果。


博士留學生,知識精英為何頻頻離開?

教育界內部和政府相關部門需要不停的思考和改善。但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

就像建國初期,有人說不回來因為國家連個專業的實驗室都沒有,所以離開了。

事隔數年,又有人說,他們嫌我太年輕,考核的又繁瑣等機制有問題,所以離開了。

再繼續後面,可能又有人說,國家給的不多,在美國我能獲得的更多。

而與此同時,又有一大批知識分子說什麼也要回國,對於教育欠缺的耗費精力去改善提意見,忽略自身的利益,甚至不在乎得失也要建設國家勇於跟部門缺陷碰撞。

所以呢,為何要離開,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對大學的愛國教育不夠,學者和精英們缺失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沒有奉獻精神。無國籍概念,直接懸空自己俯瞰全球,誰好就去誰那裡。自以為自身成就完全公規於自身,讀書把自己讀矯情了,把自己的根讀沒了。

高級知識分子不回國,失敗的是教育,重責在教育,不是國家。建議教育界多參考日本。


我是中國人,做什麼事都有民族烙印。既然有國家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存在國界的。

這就是我的觀點,有明顯的自我立場,愛誰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