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海歸教授再歸海,許晨陽、馬毅入職美國名校,開啟人才環流時代?


海歸教授再歸海,許晨陽、馬毅入職美國名校,開啟人才環流時代?

提要:幾年前,顏寧到普林斯頓大學面試教職時,她未來的同事琚詒光就已經得到了消息。琚詒光17年前以清華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頓時還得從助理教授做起,遠沒有現在顏寧剛來就做終身教授的待遇。

01

“顏寧現象”之後,許晨陽、馬毅加盟美國名校

北大的80後數學家許晨陽,將於2018年秋季全職加入麻省理工學院。2017年,許晨陽因獲得獎金100萬美元的“未來科學大獎”,而備受矚目。他曾對媒體表示,加盟麻省理工是“想趁這個機會去世界頂尖的地方看一看,現在去了也不代表我將來就不回”。

海歸教授再歸海,許晨陽、馬毅入職美國名校,開啟人才環流時代?

據南方週末所言,2018年1月,上海科技大學的馬毅教授入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是他在美國求學時的母校。馬毅博士畢業後在美國任教,家人也在美國。2014年他到上海科技大學幫助建校和建設信息學院,如今學院初具規模,他也可以回美國與家人團聚了。

此前清華大學“美女科學家”顏寧,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終身講席教授的新聞,曾引起廣泛關注。有學界人士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而且反映出中國科研水平的顯著提升,得到了國際一流名校的認可,開始進入人才環流的時代。

02

顏寧:“我不就是主流科學家嗎?”

海歸教授再歸海,許晨陽、馬毅入職美國名校,開啟人才環流時代?

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的引人關注,部分原因是她顛覆了很多人對於科學家的印象。她才貌雙全,個性率真,興趣廣泛,她的演講通俗生動,拉近了受眾與科學的距離。在2017年12月的一個國內頒獎禮上,她再次回應赴美任教,想換個新環境挑戰自己。

在這個頒獎禮之後,接受中國新聞週刊專訪時,顏寧講述了自己的一些成長故事。高中分文理班,她自己選擇了文科班,又被老師給拉回到理科班了。填報高考志願時,她更向往自由開放的北大,父母替她做主報了清華的生物系。

大四的時候,她曾錯過了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施一公在清華的講座,於是她給施一公寫了封英文自薦信,結尾說“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她的滿懷自信打動了施一公教授,成為施教授的學生。

但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最初一年半,顏寧遭遇了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挫敗感,有一位來自復旦的同學比她更早進入狀態,導師常拿這位復旦同學數落她不行。一年半之後,她才“終於學會了做實驗”,突破這個瓶頸,她的科研之路就非常順利了。

她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受的科學訓練,包括對權威的質疑精神。學生被要求在課下讀一些經典論文,上課時教授會讓學生指出論文中的問題和漏洞。顏寧覺得這種培養非常可取,在科學的世界裡,不存在絕對權威,沒有質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接近真理。

顏寧2007年回到清華任教,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對很多女博士放棄科研道路這一現象非常在意,也感到惋惜,一些世俗的觀念阻礙了女科學家的成長。在一次博士研究生面試時,有位男教授問一名女生,“你現在到了一定年齡,將來怎樣平衡家庭和科研?”

學生還沒來得及回答,顏寧先插話了,“你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的這句話一定會讓女生非常感激。被媒體問及“你覺得自己跟大眾印象裡的主流科學家有什麼不同”,顏寧答道:“我不就是主流科學家嗎?”

03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琚詒光

海歸教授再歸海,許晨陽、馬毅入職美國名校,開啟人才環流時代?

幾年前,顏寧到普林斯頓大學面試教職時,她未來的同事琚詒光就已經得到了消息。琚詒光17年前以清華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頓時還得從助理教授做起,遠沒有現在顏寧剛來就做終身教授的待遇。

琚詒光剛到美國任教時,英語口語並不是太好,經常會聽不懂學生提的問題,有學生評價“為什麼要招這樣的教授”。他感到了很大壓力,系主任卻給了他足夠的寬容和支持,“系裡的教授一大半都是國外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音,過幾年就好了。”

這種寬容的學術環境和簡單的人際關係,對於學者頗具吸引力。而現在像顏寧、許晨陽、馬毅等“海歸再歸海”的教授,得到了更高的禮遇,國際學術界對他們的學術地位給予了高度認可,這是學者們非常看重的。國內一些高校吸引人才更多靠的是錢和頭銜,滿足的還只是學者較低層次的需求。

全球化時代,高端人才在國際範圍內的流動,當然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也得看到國內科研環境的一些差距。許晨陽所在的北大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其學術環境在國內已經算是非常優秀了,但數學中心主任田剛教授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採訪時,還是承認,國內環境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國外辦事流程相對簡單,“在國內辦理出國訪問都要經過很多手續”,田剛表示,國內學校行政分級明晰,工作安排常要隨上級行動而波動。他說,“如果我們評獎或者評基金都是以學術為重,無論是對年輕人、對整個中國數學發展都有好處。”

而在南京農大兼職的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程宗明說,他在國外的感受是“你想做什麼樣的科研基本就可以做,你想找什麼樣的合作就能找什麼樣的合作,沒有什麼人來限制你,不用擔心人家會把你的想法給偷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