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廷醫學裡的防疫經驗舉隅

編者按:新冠肺炎是一種呼吸道病毒疾病,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和不同地域,傳染性強,中醫學將本病歸於“瘟疫”範疇。瘟疫自古有之,通過千百次的抗疫實踐,對於瘟疫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御醫們將其嚴謹診療思想與處方經驗著書立說,使很多疫病的防治方法流傳下來,成為宮廷醫學的學術成果。近日,新華網邀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北京中醫藥學會宮廷醫學研究專業委員會主委張京春教授及團隊成員張珊、徐嘉唯 、徐琪武系統梳理瞭如何充分發揮宮廷醫學的特色和優勢,運用宮廷醫學理論和方法防治新冠肺炎。

明代御醫對瘟疫的認識及防治經驗

明代龔信及其子龔廷賢均供職於太醫院,任職期間所撰寫的《古今醫鑑》,辨證詳明,選方恰切,理、法、方、藥俱全,切合臨床實用,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古今醫鑑·卷之三·溫疫》載:“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證: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悉由氣運鬱發,遷正退位之所致也。治:冬應寒而反溫,春發溫疫,敗毒散主之;春應溫而反涼,夏發燥疫,大柴胡湯主之;夏應熱而反寒,秋髮寒疫,五積散主之;秋應涼而反淫雨,冬發溼疫,五苓散主之。凡溫疫,切不可作傷寒症治,而大汗大下也。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少陽小柴胡湯,陽明升麻葛根湯。看所中陰陽,而以二方加減和治之,殊為切當。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溫疫。通用羌活沖和湯,治溫疫初感,一、二日間服之取汗,其效甚速。”

瘟疫篇首言脈象,其次為病因病機,最後列其治則、述其方藥,龔氏父子指出:瘟疫為時令不正,天行暴厲之氣流行,眾人相似而病,又互相傳染,其作與傷寒相似,然傷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氣,不可與寒同論也,法當闢散疫氣,扶助正氣為主。根據新冠肺炎病人四診資料,此次疫情確為溼毒疫,病機特點為溼、毒、虛,因地域體質不同,兼有熱或寒或燥,病程纏綿,可予五苓散、敗毒散配合使用。

源自宋代官修方書防治疫病的古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是我國宋代政府編成並頒佈的第一部方劑藥典,其雛形原是北宋“熟藥所”的配方簿,最早曾名《太醫局方》。書中許多治療時疫的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並取得很好的療效。

神仙百解散

【來源】出自《局方·卷之二·治傷寒》

【主治】治傷寒遍身疼痛,百節拘急,頭目昏痛、勞倦,壯熱憎寒,神志不爽;感冒瘟疫瘴氣。常服闢瘟疫,治勞倦。

【組成】山茵陳 柴胡(去蘆) 前胡(生薑制,炒) 人參 羌活 獨活 甘草 蒼朮(米泔浸,銼,炒) 幹葛 白芍藥 升麻 防風(去苗) 藁本(去蘆) 藿香(去梗) 白朮 半夏(薑汁炙,各一兩);立春以後不加減,立夏以後一料加:柴胡(一分) 赤茯苓 當歸(各半兩),立秋以後減柴胡一分,不用當歸、茯苓,只加: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各一分) 麻黃(去節,半兩),立冬以後並無加減。〔一方無當歸,有黃芩(去蘆,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個,煎至一盞,熱服,不計時候,並進二服。如要表散,加蔥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以衣被蓋覆,汗出而愈。

【方解】神仙百解散為主治四時傷寒、感冒瘟疫的重要方劑,常被用於治療時疫,可供臨床借鑑。該方適合外受時令之寒溼,中氣本自不足之人。組成類似人參敗毒散,方中取羌活、獨活以發散風寒、勝溼、止痛;柴胡升清散熱、前胡降氣行痰,是為輔藥;人參、甘草益氣扶正;茵陳、蒼朮清燥溼熱;加薑汁增散寒和胃之力。方中根據季節不同,藥物配伍也有些許差別。立春、立冬之後無需加減,立夏後需加柴胡、赤苓、當歸理氣活血;立秋後需減柴胡恐耗氣動氣,不用當歸、茯苓,加乾薑、肉桂、麻黃等溫補製品,以應秋季收藏之氣。正如《內經》所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這種隨季節加減藥物組成的思想也值得大家在臨床中多加應用。

藿香正氣散

【來源】出自《局方·卷之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主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 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

【方解】藿香正氣散主要功效為解表化溼、理氣和中,外散風寒與內化溼滯相伍,健脾利溼與理氣和胃共施,使風寒外散,溼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清升濁降,正與此次新冠肺炎中醫散寒除溼、闢穢化濁的用藥原則相合。其中藿香是本方中的君藥,具有辛溫解表、芳香化濁之用。《藥品化義》中認為藿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有醒脾開胃之功”,《本草綱目》中描述藿香為“升降諸氣,脾胃吐逆為要藥”。同時方中使用紫蘇、白芷等藥物辛溫發散,半夏曲、大腹皮等藥物祛除溼邪,來輔助藿香增強藥物的效果。藿香正氣散在宮廷醫學中也得到廣泛運用。在清宮醫案中御醫所使用的正氣化飲湯(藿香正氣散去白芷、桔梗、姜、棗加澤瀉、枳殼、黃連)、清解正氣湯(藿香正氣散去大腹皮、茯苓、白朮、姜、棗加羌活、枳殼、葛根、黃連)等方劑均在藿香正氣散的基礎上加減變化而來。

從清代宮廷尋找防疫的飲食宜忌

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賴之以增強正氣、抵禦外邪。故而,調節飲食習慣在防疫方面及其重要。《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首先應節制食量。清朝太醫王士雄(字孟英)是溫病大家,在霍亂預防中即提倡不可過飽,《隨息居霍亂論》提到:“因近人腹負者多,厚味臘毒,臟腑先已不清,故穢濁之邪易得而乘之,同氣相求,勢所必然之事。”力倡節飲食,忌厚味,戒醇酒,禁蠻補,以清平淡者而食之。

在疫病的病後調養中,太醫王士雄非常注重食療,著有《隨息居飲食譜》,其中提到“百草、百果皆是良藥”。考慮到新冠肺炎恢復期的患者多為肺脾氣虛夾溼的狀態,推薦:人參粥,補肺脾之氣;糯米飲補肺氣,充胃津;羊肺補肺氣,止咳嗽;川椒除溼止瀉、滌穢舒鬱、消食辟邪;蘿蔔潤肺化痰,補脾運食;茭白清溼熱;冬瓜養胃生津,滌穢祛溼;梅汁可斂肺氣,生津液;象梨汁為“天生甘露飲”滋陰補液;蔗汁為天生建中湯或天生復脈湯補中祛寒;金橘甘溫醒脾,下氣闢穢,化痰止渴,消食解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