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築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現一批唐代墓葬,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並且沿用至今,享譽中外。

唐三彩,是從唐墓挖掘出來的陶器之泛稱,後來學者視為一種陶瓷分類上的術語。唐三彩並非專指那三種色彩而言。在唐墓中所挖掘出來的各類陶俑、陶像,以及其他陶器上,有的只有單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卻具有較複雜的多彩顏色。一般而言,除了胎體的白地之外,鉛黃、綠、青三彩最為普遍,在三彩的調配技法上,也最富藝術的韻味。唐三彩的器皿較少,而小馬、小家畜、小家禽數量較多,均具豐美的藝術意匠,尤以各種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頭,最具藝術價值。三彩器正表現出唐代各種實際生活所應用的器物,而在這些器物中,卻把當時社會生活的形態很完備的呈現出來,由此獲知殉葬的明器與其他器物的形制與數量,均按照墓葬者生前官階,以及門第的大小而定。例如唐禮明器之制,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挺馬偶人高一尺。其他音樂隊、童僕之屬、威儀服玩,亦各視其生前之品秩而定之。初唐之末期,始興厚葬之風,其後自盛唐至中、晚唐,厚葬之風益甚,舁明器而行街衢,陳墓所,奏歌舞音樂,張帷幕,設盤床,以造花、人形、飲食施路人,殆如祭祀。因為唐代講究以三彩明器作為陪葬品,所以,從清末建築河南汴洛鐵路以來,在洛陽北郊邙山等地之唐墓中,先後發掘為數頗多之三彩器與俑像。唐三彩不論其形制與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乃引起日本、歐美各國人士之注目,而以高價購藏,從此唐三彩遂被列入世界藝術之一部分。以上引自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唐三彩》。唐三彩製作最盛之時為開元、天寶至大曆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六六年)。其藝術成就是震古鑠今,聞名中外的。唐三彩是由一個健全強明的朝代所啟毓而成,同時,它也具體而活躍的反映出此一健全強明的時代精神。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即黃色和綠色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括許多外來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特點。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造型、釉色、胎質、產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麼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製作工藝了。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黃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次,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黃、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後經過高溫燒製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複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於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製作工藝複雜,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後,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於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製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不僅貴在釉色濃豔瑰麗,而且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當時的國際場上,唐三彩就已負有盛名,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洛陽邙山時,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們將其運至北京,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競相收藏。之後,洛陽地區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歎。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中國陶器的鼎盛---唐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