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古陶瓷真偽的根據是什麼?

瓷海一葉


判斷古瓷的新老在民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收藏愛好者也知道需要知識和經驗=眼力。古陶瓷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審美而不斷變化,每一個朝代的瓷器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從製作工藝紋飾繪畫和器型都在不斷的演變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徵,掌握這些知識即可以初步確定瓷器有某一個朝代風格特徵。雖然有了每一個朝代的風格特徵並不能說就是到代真品,因為仿製者仿的也是古瓷的時代特徵。瓷器從出窯暴露在空氣中不管怎樣保管都會慢慢老化,老化就會有老化的痕跡留在瓷器上,如開片紋會被空氣氧化被汙垢滲入,古瓷中的鐵元素會被以鐵元素為食物細菌的入侵,這些細菌就會在古瓷中生存,細菌的生存繁殖死亡就會留下殘留物時間越久殘留物越明顯。古瓷還會被某種化學元素侵蝕,久而久之就會在古瓷上留下千姿百態的結晶斑,這些老化痕跡就是我們收藏愛好者辨別瓷器新老的依據。











古稀老玩家


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發展,在古陶瓷鑑定上出現了很多新視角、新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一些鑑定工作上的難題。本文將介紹鑑定古瓷真偽的四要點。

鑑定古陶瓷第一點:器型

古瓷器型都具有時代的風格。如:良渚文化時期的陶,三袋足,半圓柄,短頸,掩口。到了商代,從三星堆出土的陶,還是三袋足,但頸變高了,柄可手握,口演變成短流。宋代的梅瓶,器型較高,小口,溜肩,圓鼓腹,往下漸收,小圈足,如亭亭玉立的美女。到了元代,瓶身變短,肩有些抬高,足的直徑變大,增加了穩重感;到了清代,梅瓶的肩抬的更高了,圈足直徑更大了,這就是不同時代的風格。如同我們的著裝一樣,清末民國時期,男性多著裝長袍馬褂;現在多著西裝和休閒式。

鑑定古陶瓷第二點:胎質

陶類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大類。看其胎質、胎色,可判斷其文化年代和層次。瓷器的胎質胎色,在我國基本可分為幾大區域。如江浙地區的越窯系,基本以灰為主,灰中閃青;北方定窯系以白為基色,磁州系是白中閃灰、白中閃黃、唯有河北邯鄲的磁州窯,卻是灰色,當地人稱其胎土為"大青土"。福建的建窯系是白中閃黃。江西景德鎮地區是白色,二元配方是微微閃黃。杭州地區和龍泉地區都有"紫金土",胎呈深棕色和黑色,二元配方是"珠砂色"。不同的窯口,顏色也有差別,燒成的溫度高低,胎的顏色也有差別,如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如果是天青色的釉,胎是香灰色;如果是蝦青的釉色,胎就是深灰色的。所以,對任何事物不要教條主義,要細觀察,多分析,多討論,經驗自然就多了。

胎土"質"、"量"是由礦物元素含量高與低,多與少,有和無來決定的。如宋代以前景德鎮用的胎土是"磁石"土,這種磁石土不耐高溫,到1250度以上就要變形,大件器物更燒不成;到元代人們將"高嶺土"(以高嶺山為名)加進了磁石土,形成了二元配方,情況大大改觀,高溫可燒到1400多度而不變形。這是為什麼?現在我們通過化學分析得出:三氧化二鋁的含量越高,耐受高溫度越高。反過來講,胎土含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越低,耐溫越高。胎土的"粘性"越高越好,"可塑性"越高越好;"耐溫性"越高越好;燒成後的器物"韌性"越強越好;"酸溶物"越少越好,這就是胎土的"質"與"量"。

鑑定古陶瓷第三點:瓷器表面的釉層

釉是用浸、噴、澆等方法施於坯體表面焙燒而成的。可使瓷器表面光潔、防止對液體、氣體的吸收,提高瓷器的機械強度。一般以草木灰、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化學組成為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按配料分組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鋁釉、食鹽釉;按製備方法可分為生料釉、熔塊釉;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按外觀可分為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結晶釉、無光釉、裂紋釉、變色釉;按坯體類可分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按時代分,原始青瓷釉是草木灰釉,唐宋時期多用石灰釉,宋代到元代多用石灰鹼釉,元、明、清用石英釉和長石釉。我們看到器物的釉種,就能判斷出是那一時期的瓷器。看到釉下氣泡多與少、或有或無、或大或小、或疏朗或稠密,就能判出是那個窯口的瓷器,如官窯氣泡是"攢珠聚沫"型的;汝窯、定窯有的無氣泡。用柴和煤燒的氣泡大中小,深和淺都有;用氣和電燒的氣泡小而密,渾濁不清亮。


瓷器的釉表光潤與否,是與釉藥所含的成份分不開的。尤其到北宋時期,人們更加追求"玉質感"。在宋《清波雜誌》中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沫為釉"當時匠師們已知將瑪瑙加入釉藥,能達到光潤的效果。陶瓷自出窯開始與空氣接觸,釉面就要氧化。這就是我們對一件陶瓷所說的老氣,這個老氣所指的不是平時使用磨損的痕跡。而是在空氣中氧化形成的"皮殼"。在我們觸摸新老瓷器時感到新瓷器是澀的,老瓷是潤的。這就是氧化的結果。

鑑定古陶瓷第四點:瓷器上的紋飾和款識

紋飾是對瓷器的裝飾,它記載了不同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信息,它的時代風格是很強烈的。比如宋朝早期的蓮瓣紋是較短較粗的,到南宋和金代就變長變尖了,再如用梵文作裝飾,明代宣德年以前未見,首見於宣德二年為西藏薩迦寺諸法王大會作的青花五彩梵文瓷器。如文革時期的瓷器紋飾,多有"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內容。

款式有很多鍾:紀年款,如治平三年造。干支款,如嘉靖辛酉年制。朝代年制款,如大明年造款或大明年制款。堂名款,如慎德堂,恆豐堂。宮殿款,如奉華、聚秀。齋名款,如金蘭齋、雨香齋。官字款,這個官字,不是官窯,而是官家定燒瓷。府名款,如內府、使司帥府。吉言款,如萬壽長春,福壽康寧。供器款,如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裡荊塘社奉獻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全家清潔,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殿胡淨一元帥打供。公司款:如"湖南瓷業公司"。陶藝家款,如時大彬、陳明遠。書屋與室名款,如浴硯書屋、澹懷室。山房名款,如石浪山房、瑞麓山房。收藏人款,如陳氏置。讚頌款,如荊山片玉、奇玉寶鼎之珍。佳器款,如玉堂佳器。窯名款,如宣窯。動物紋樣款,如兔紋、龍紋。圓圈款。其他款,如供御、天字等款。

在我們鑑定古陶瓷時,還應注意一點,凡是出土的老瓷器,都應有土浸、水浸或是色浸。尤其是上千年的老窯瓷器,傳世是很難的,幾乎是零的可能性。如果既無氧化的皮殼,又無浸蝕的痕跡,那可能不是真品。


杞棠鑑藏


【評判古瓷器的真偽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 、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中國傳統瓷器器形有哪些?一般來說,若按大類分包括有碗、杯、盤、壺、罐、盆、瓶、爐、盒、匝、洗、尊等。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主要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要多看博物館的真品器形,將常用器形熟記於心,要達到遠距離觀察便對器物有個大體判斷。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如:嬰戲紋是陶瓷上非常常見的紋飾,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繪一肩負蓮杖、手挽飄帶的胖娃,外罩青釉。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嬰戲三果、雙嬰划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鵪鶉、攀樹折花等,筆劃簡練流暢,構圖生動活潑,天真可愛。所謂嬰戲,即以嬰兒為畫面的主角,描寫兒童釣魚、玩鳥,蹴球、趕鴨、放鵪鶉、抽陀螺、攀樹折花等種種活動,著墨不多而情趣盎然。古人認為嬰戲圖可以象徵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特別是青花瓷器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各式嬰孩不僅數量多,題材也層出不窮;兒童形象生動活潑,稚趣可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猶如一幅畫平民百姓的風俗畫,形成“平淡天真”的藝術格律。再比如:明代沒有粉彩和琺琅彩,對一些基本常識瞭如指掌。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比如:乾隆官窯款總的特徵是:大字上方一點居中且很小,四豎基本平行,最後一筆稍有弧度;“清”字左邊三點水寫成“米”字形;右下邊的“月”字多為長四框,中間加一小豎;“乾”字下部為硬直的“S”形,“S”上部開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對稱;“年”字的頂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見有三種寫法,乾隆早期篆書款,多作四字兩行或六字三行排列,運筆轉折處圓滑,“制”字左上部分寫法如第9款圖。還有一種“乾”字左邊上部的“十”字寫成“山”字形,中間的“日”字寫成“由”字,這種少見的乾隆官窯款寫法屬於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窯官時使用的字體。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數不加圈框,篆書款的字體工整

(四)細緻觀察胎釉的特徵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鑑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在修足和胎體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a:跳刀痕、螺旋紋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時形成的放射性條狀痕跡。瓷器拉好坯後在挖足、修足時如刀不銳利,或輪車的旋轉之力不均勻,易導致坯體上產生放射狀條紋,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窯瓷器中多見,在官窯器中極為少見。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認為是老瓷器真品,對跳刀痕也需要認真辨偽。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從底足邊向中心呈現放射狀的細條紋,這種放射狀的條紋寬窄、長短不等,呈不規則狀,有的非常明顯,也有不太明顯、隱約可見的痕跡,有寬一些的,也有細密的,且大多數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樸自然,沒有人為故意造作現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為是刻意而為,故放射狀的條紋較整齊,規規矩矩不夠自然,放射狀條紋或旋轉紋凸起,有的如搓板狀,與歷史上的工藝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較大差別。收藏愛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徵,就很容易辨別真偽。

螺旋紋與跳刀痕一樣,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多出現於元、明時期露胎器底,俗稱為“臍狀”、“乳突”等名。在拉坯時,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檯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因此造成了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跡,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少數逆時針旋,實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習慣所至。老瓷器螺旋紋自然流暢,而新仿器螺旋紋生硬,鼓瑟膠柱之感十足。

b:泥鰍背

泥鰍背是指明、清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圓潤,俗稱泥鰍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對光潤,有質感。新仿器底足邊或器物的沙底表現則過於溜圓,能觀察出人為磨製出的痕跡。凡器物足邊或砂底過於光潤者都值得懷疑。

C:火石紅

在中國古代瓷器特別是民窯瓷器的露胎處,往往有深淺不同的紅色燒成物出現,深者呈桔紅,淺者呈淡紅,由於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紅色,被稱作“火石紅”。這是古瓷在燒製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尤其在景德鎮生產的明清民窯或宋元龍泉窯、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會見到。但並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現象,有的藏家誤認為有火石紅者就是真品,其實是誤解。陝西古瓷專家馬廣彥結合實物的表現,將火石紅分為胎紅、窯紅、刷紅、假紅等類型,還是很有見地的。

總之評判一件古瓷器的真偽能熟練掌握以上四點,就可以下手去購買古瓷器了。拙見!











吳培一古洋


呵呵……呵呵……專家鑑定一套一套的,廢話真多一大堆一大堆的!咱不是專家,所以看瓷器新老就簡單多了:看、摸、掂三招搞定了!真品老瓷器釉面(出土、水撈文物除外)瑩、潤、亮(寶光),仿品幹、澀、痞(賊光)!底部信息更多,慢慢看吧……洗洗睡了!




文武珍藏


鑑別古瓷器的辦法就是用眼睛看,觀察瓷器的形狀,釉色紋飾,用手敲下瓷器聽聲音辨別瓷器的質感,鑑定瓷器真偽和斷代是初學收藏愛好者的首要問題,其實只要掌握鑑定規律,領悟其中訣竅,鑑別古瓷器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一、先從遠距離觀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古瓷器一般很講究對稱。

  二、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厚,釉面閃爍柔光。

  三、看紋飾畫工,古瓷紋飾多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

  四、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髮色也十分準確純正。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

  六、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緻,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

  七、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

  八、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聲音會比較沉悶。

下圖為現代仿品:




MaOsman


藏品自己會說話,不難辨別。


用戶110740899329


在瓷器收藏領域,我們很多鑑定愛好者的常識是這樣的:你要說一件東西老,那麼你就要提供“老的證據”。這些年,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進步,這一招偽造的人也學會了,所有的偽作都會提供一個明顯的“老的證據”。

一般情況下,“老的證據”就是破破爛爛——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甚至有殘損,甚至於還沾著土,一看就是老東西。如果一件東西完整如新,那麼這件東西就缺乏“老的證據”,尤其對初接觸的朋友來說,就不知道從何處看起,那麼就很容易走入誤區。

古玩領域當中,很多朋友都知道“藏傳”系列特別講究“老的證據”,這些證據就是使用痕跡,無論是珠子還是銅鐵件,玩家通過觀察磨損痕跡來判斷一件東西的新老。後來“藏傳”系列也出現了作偽,用加速磨損的辦法來製造“老的證據”,很成功地騙了不少人。——並且這個方法至今還是有效的,玩“藏傳”的老行家們可能很容易分辨“自然磨損”與“刻意磨損”的區別,但是對於新手來說,把這兩種磨損清晰地區分開來還是有些難度。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玩“藏傳”的尤其是西藏的朋友們,正常情況下看不懂青銅。為什麼呢?因為青銅並不提供任何傳世痕跡,這東西除了上鏽,可以說就是一件新東西。仿製的青銅器與真正的青銅器,如果說在觀察角度存在什麼區別,那就只有氣質上的區別——但是氣質這個東西太難把握了,所以一般人看不了青銅器。看懂青銅器的人,如果用心的話,玩瓷器就能很快入門,因為這些人不僅懂得器物的氣韻,還懂得器物的渠道,大部分的瓷器其實並不提供“老的證據”,尤其是一些單色釉——你看彩色釉還能通過礦料和畫工,甚至蛤蜊光來判斷器物的新老,但是單色釉幾乎什麼也不能提供。

[左上]看瓷器的八字訣:新中看老,老中看新[左上]

一堆如新的東西當中,也許就存在老的,而且那基本上就是精品。一堆看起來很老的東西,你也別輕易排除新仿的可能。

我們先從遠距離觀察它的形狀,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協調對稱,古瓷器一般很講究對稱。

近距離再看釉,古瓷施釉較肥厚,釉面閃爍柔光,看起來就很自然,舒服。紋飾畫工方面,古瓷紋飾大部分都有寓意,線條都很自然流暢。看彩料顏色,古瓷施彩從視覺上看感覺柔和,但施彩較厚,顏色髮色也十分純。看底足,古陶瓷底足修的很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腳線也流暢整齊。各個時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但整體的特徵,都一樣必須具備。看胎質,古瓷胎質細密堅緻,上手感覺重量適中,因為每件瓷器根據胎壁厚度尺寸長短,都有固定數量的用料。但新仿的器型,由於用料 燒製差距大,各方面,都不一樣,拿在手裡,能有比較明顯的感覺。看款識,古瓷官窯器大多都有款識,古瓷款識書寫工整嚴謹,底款字都與主題圖案相對應。最後上手敲敲聽聽聲音,古瓷因為年代久遠胎質經過多年的風化,聲音會比較沉悶。而新瓷,發出的聲音,就相對來說,比較響亮刺耳。

希望上面我的見解,能夠對你有所幫助[握手][握手][握手]











藝藏新視界


答非所問一個回答,不是考古專業的就無須去探索研究。一般老百姓也就是湊個熱鬧樂呵樂呵,喜歡就買幾個玩,擺在桌頭案邊揣摩把玩,發財撿漏一點點可能都沒有!不喜歡的,建議千萬不要入手,買入容易賣出難,切切!


喜歡就好164000810


評判古陶瓷真偽的根據是什麼?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評判古陶瓷真偽的根據是什麼?

評判古陶瓷真偽的根據目前總計約略有三種:

第一種,“宏觀特徵”,根據“宏觀特徵”鑑定瓷器真偽的代表就是“傳統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但無數事實早已充分證明,“宏觀特徵”由於僅僅是可逆、可仿、可複製和可取代的外在感官特徵而根本就沒有做瓷器鑑定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的資格,以其當根據與“蒙、猜、估、賭”式鑑定無異,其鑑定結論的可靠性和可考性為零甚或是負數,因而句對不能用於“公鑑”領域已成共識。

第二種,“構成成分”,即所謂“科學主義鑑定”,主張把一切都交給儀器,交給科學來解決問題,想法是好的,可惜缺乏全員、全息、全程、全景的大數據採集、集成,單憑一兩種成分的有無就企圖解決所有複雜傳承中出現的所有問題,未免太過簡單粗暴、異想天開了一些,沒有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總動員,“科學主義鑑定”只能淪為笑談與騙子。

第三種,“微觀衰變”,根據“微觀衰變”來鑑定瓷器的代表就是“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鑑定法”(詳細論述請看我在十幾年前的拙作“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網上能搜到),由於“微觀氣泡衰變”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與無可取代的本質屬性,同時又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公開、公平、公正“三公”性,因而以其為鑑定統一一致的鑑定依據、鑑定尺度、鑑定標準和鑑定規則,其鑑定結論的可靠性和可考性高達百分之百,是目前鑑藏市場上最科學、最可靠、最可信的鑑定路徑、方式與方法,而且簡便易行,極易普級。

上幾件古董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北宋早期哥窯神聖之品百積碎魚子紋雙耳小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c45aa81691ab712f9c978a822ae9ea32\

以瓷惠友


我這個瓶子實在是太可惜了!麻煩各位看看是什麼時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