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立春雨水暖洋洋,驚蟄春分農家忙。清明穀雨浸稻種,立夏小滿插黃秧。”“清明穀雨浸稻種”中提到的“清明”是中國農事的清明節,同時還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我講三個問題:第一,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是清明節的三個文化基因,這三個文化基因各自的源頭是什麼;第二,作為農事節日的清明節,它的農事氣侯是怎樣的;最後,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清明節?

一、清明節的三個文化基因: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

首先清明節的文化基因有三個:一是祭祀祖先。在周秦時代,祭祖習俗就已經存在,只是在周秦時期並沒有把祭祀祖先明確放在清明節。在中國古代早期的時候,人死後埋在地裡並沒有墳墓,祭祖是在宗廟裡。所以《周禮》有“凡祭墓為屍”的記載。西周以後,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子產論政寬猛》中有言“夫祀,國之大節也”。孔子曰:“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國家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祭祖,二是軍事。所以,中國古人對祖先要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一個人對祖先“生不能養,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謂之三不孝。因此,強調祭祀是中國的文化基因之一。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清明”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兩漢時期。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課共同編著的《淮南子·天文訓》裡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其中就有清明節。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命太史司馬遷和吏官鄧平等人制定了《太初曆》,《太初曆》確立了清明的農事節日。所以,清明節從漢代開始成為了農事節日。

二是寒食禁火。相傳春秋時期,介子推等大臣保護晉文公重耳逃亡國外。有一天,重耳餓得兩眼發暈,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偷偷到旁邊去把大腿的肉割了一塊,燉做肉湯進獻給公子重耳吃了。公子吃了以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說以後一定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只有介子推被遺忘了。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然而此時介子推早已不再當官,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岩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晉文公知道後,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但綿山這麼大,到哪裡找介子推?所以有人建議乾脆放火燒山,留一個口子,讓介子推跑出來。結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率人進山尋找,在一棵大柳樹樹底下,發現介子推抱著老母被活活燒死在那裡。再一看,在後面樹洞裡還有介子推寫的一首詩,詩中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令從這一天開始,三天之內不準動火,“寒食禁火”由此而來。寒食節後三天就是清明節,所以寒食禁火與清明又正好連在一塊。據說第二天這棵樹柳樹竟然又活了,所以重耳把這棵柳樹叫做“清明柳”,此後才有了插柳的習俗。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流行的一個傳說。在先秦的《莊子》裡也有文章講到了介子推有恩於國君的事。所以,介子推對重耳有恩是事實,但是否割肉給他吃,以及重耳是否燒山找介子推,這應是魏晉以後人們附會上去的。因為在《左傳》《史記》裡並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是,寒食禁火卻由此成為中國清明節的重要文化基因。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三是踏青。在清明之後是上巳節,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人們都要到水邊去洗浴,據說這能沖洗掉一年的晦氣。上巳節還是古代帝王招魂續魄的日子,鄭國習俗,上巳日在溱水洧水進行招魂續魄的祭奠。東晉王羲之“曲水流觴”就是對這個節日的表達。由於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習俗便延續到清明節後。所以,清明也有到郊外淋水洗浴或招魂祭祖,以及漫遊踏青的節日傳統。清明是春天,春天是清嫩的顏色,加上清亮的清明,踏青由此也就成為中國清明節的重要內容。

二、作為農事季節的“清明”

作為農事節日的清明在中國的確立是從漢代劉安《天文訊》《太初曆》的制定開始的。

在古代中國,清明是一個農事節日,而不是文化節日。清明節是晴天還是雨天?這在古代中國是有不同追求的。

北方有很多的農事諺語說明北方人希望清明這天能下雨,比如:“清明動南風,今年好收成”“清明前後一場雨,強於秀才中了舉”“雨淋墳頭錢,春苗出齊全”“清明前後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清明溼了烏鴉毛,今年麥子水裡撈”“清明有雨麥苗肥,穀雨有雨好種棉”“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這些諺語幾乎都強調了清明下雨的特殊意義,所以古人叫“雨打墳頭前,金穗好豐年”。清明下雨在北方來說象徵著一年的豐收,由此,似乎清明就應該下大雨才對,但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期待和希望。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想來應該是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般都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清明、美麗的境界。清明節人們上墳、掃墓、遊玩、觀賞,可是杜牧卻流落他鄉,孤身一人,觸景傷懷,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所以又平添了一股無名的愁緒。路上行人為了消減寥蕭中的春寒,向牧童詢問酒家在哪裡。牧童指而不答,意味深長。順著牧童的手指看去,一個深藏在美麗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在眼前。詩句到此戛然而止,簡練精妙而又韻味無窮。一般人對這首詩的解讀大致如此。但是,“路上行人慾斷魂”中所指的“斷魂”、傷懷,僅僅指祭祀祖先嗎?這是有必要深層考察的。據《四庫全書·杏花村志》記載,“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安徽風物誌》記載,“杏花村在池州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豔如錦雲。……村中有黃公酒爐,自釀美酒,以饗客商,因此酒甘醇而遠近馳名。”《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許,杜牧‘借問’句即指此。”這或許能說明,杜牧這首詩寫於他在池州做刺史的任上。

那麼,池州這時候對清明節的季候有要求嗎?有。據安徽《直隸和州志》記載:“‘清明日’,插柳於門,祀先廟,掃墓掛紙錢”,這是講的清明要去祭奠祖先;但是接著又說“農家以是日望晴佔麥 ”,農家清明節這一天希望天晴,這樣麥子就有好收成。所以當時的農諺雲:“清明柳葉焦,二麥吃力挑。”可見,安徽池州的清明節和北方不一樣,北方希望下雨,而池州希望天晴。不光池州,離池州很近的江西南昌,有“麥吃四時水,只怕清明連夜雨”的農諺。清明節這天,下雨多了對麥子有損害。《南康縣誌》說:“‘清明’,後插田。諺曰:‘松心高一尺,家家請就蒔田客。’是日喜晴不喜雨,故諺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掛起;清明晴,到處擔秧蒔草坪’。”這都說明,池州、江西甚至四川等南方地區,清明節恰恰不喜歡下雨,而喜歡天晴,跟北方的要求不一樣。這樣一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中“斷魂”所表達的,不僅有杜牧在掃墓時候對祖先的深深哀思和懷念, 還包括他面對下大雨的清明節時,對今年農作物收成的無限憂心。所以,清明作為農事季節,對季候有不同的要求。

三、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清明節

今天,或許有人已經不再到墳上去祭祖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有很多網絡途經為我們提供了清明祭祖的時間與空間,這是今天我們在清明節對祖先追思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是在這裡我要強調的不僅是這些。我覺得,今天我們應該追求四種“清明”:生命清明、家風清明、政治清明、生態清明,這才是我們今天對待清明的正確方式。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首先,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

我們要藉助清明節來提升我們生命的文化。《周易》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變易”之理,表現為四季的流轉變遷,而變遷的意義在於“生”,生生不息是天地的原則,有了生機,宇宙才多姿多彩。所以《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是草木出生、萬物化生的最佳時間,春天是體現生命精神的時間。人從哪來又到哪去,這是人類的最高命題,也是人類永恆的懸疑,是對潛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問。清明時節,當我們站在已經失去的親人墓前或骨灰盒前,當我們撫摸親人的墓碑、骨灰盒,猶如撫摸著親人的軀體和靈魂。當我們一面感受著“生死兩茫茫”的悲愴,一面又感覺到生我育我的恩澤,在生死的感悟之中,靈魂震顫,受到洗禮和淨化時,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這一刻,人們會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腳步,佇立面對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清明節沒有元宵節的喧鬧,沒有端午節的紅火,它需要沉下心來,從清明節這本“書”中傾心領悟生命的意蘊和真諦。自己紀念先人,也希望後人紀念自己。我們應該反思:當我們的生命劃上句號以後,我們應該留下什麼讓後人來紀念。清明節就試圖來處理生與死的聯繫、連接、溝通,接觸到對人的終極關懷,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是最富有生命意識的傳統節日。所以,清明節促發我們思考如何昇華生命。

在中華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賜予的,是娘生父母養的,是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慎終追遠。“追遠”,就是一代一代的追尋,追本溯源,尋根問祖。這就是尋根意識、敬祖意識。在紀念祖先時,古與今、陰與陽、祖先與子孫精神相融貫,加深了代與代之間相生相養的倫理親情。所以,中國人不把生命看作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鏈條。個體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孫孫。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祭祖祭宗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傳承。我們要下接子子孫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所以“萬古人心生意在,又隨桃李一番新”。往前是祖先傳遞下來的,往後我們的精神又傳遞給子孫。這樣,我們有限的生命就變成無限中的一個環節,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發揮了生命長鏈中一個環節的作用。而子子孫孫則要“慎終追遠”,感念生命長鏈中的先人們。清明節是“春生”的生命季節,舉行儀式感念賜予我們生命的先人和逝去的親人,這不光是血脈的相傳,而且是精神的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它總是把人們對彼岸世界的祈求,引導到對此岸世界的經營。把對“天國”“冥界”的期待,引向了對現實人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營造現實社會的人文和諧。所以儒家追求的是現實的生存。儒家說,“未知生,焉知死”,對現實生存的追求是儒家不變的思考。物質生命有限而無法久存,精神生命無限卻可以久傳。所以,死後與其給後人留下物質不如留下精神,因為物質易腐,精神永恆。生命之火的延續,在於你給後人所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祖先講“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什麼樣的人生精神能夠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認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其中“立德”是首位。所以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表達了中華民族的人生價值取向。“汗青”就是史書,“青史留名”是對人生價值的最大肯定。清明節強化了這樣的生命意識,所以每朝每代都要修史,古代中國創造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史系列。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都不如我們這個民族豐富而久遠。所以,古代史書記載了古人的嘉德懿行,留名傳世,發揚優秀的精神傳統,成為“三不朽”的最好載體。“立德、立功、立言”這些意念激勵了人們生命價值的提升,延伸了我們的精神生命。清明節我們在緬懷祖先的同時,還應該緬懷為中華民族奮鬥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及先賢英傑,包括民族英雄、傑出歷史人物。這些民族英雄、傑出人物,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先行者,彰顯了生命的崇高價值,他們是“三不朽”的傑出榜樣。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鄉先賢是家鄉歷史和山川風物的靈魂,祖國的大小城鄉遍佈英傑的足跡。清明節組織青少年去烈士陵園、墓地、紀念碑、紀念館、故居、遺蹟瞻仰,到這裡去舉行入隊、入團、成年禮的儀式,都是非常生動具體的人生觀的教育和中華文化精神薰陶。許多人的立志就是從崇仰先賢開始的,正是這些先賢傑出的生命軌跡提升了他們的生命品格。所以,我們要通過清明節來緬懷、感念,獲得一種生死情感的宣洩和道德生命的傳承。

第二,家風清明——注重人倫的文化。對人倫情感的重視,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清明節就是凸顯中華民族的人倫情懷的節日。我們中國人沒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們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識。在中華文化裡,人是祖宗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而死後如果有靈魂的話,也離不開家庭,至少逢年過節都要回來與家裡的子孫團聚,接受子孫的供奉,所以傳統家庭裡都有祖宗的牌位,讓祖宗有個位置。逢年過節都要給祖宗上供,反映自己至少沒有忘記先人。一些農村家庭裡還擺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現在一般都改叫“天地國親師”,把“君”去掉了換成了“國”。許多家庭把先人遺像掛在家中堂屋的正中間固定的位置,代替傳統牌位,表達了一種敬天法祖的觀念和對先人的哀思孝心。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現實的有限世界和虛擬的無限世界之間,需要有精神溝通的平臺,清明節就是彰顯這種文化意識的典禮,所以種種儀式和活動也應運而生。中華民族基於“天人合一”的觀念形成了對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結”,構成了“天地國親師”的感念。過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因為他們不僅傳衍了物質的生命(人類的自我生產),而且還傳承了精神的生命,也就是祖德家風,讓血緣倫理薪火相傳。所以,在“祖先有靈”的非科學論斷裡,表達的是對祖先感恩的合理內核。

中國人說“祖宗基業不可丟”,否則“愧對列祖列宗”;如果做得好,那就是“光宗耀祖”,“告慰祖宗”。而“祖國”是祖宗所在的國家,家國一體,所以祖宗情結是中國人愛族、愛國的深層精神元素,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粘合劑。而造成家庭文化有負面作用的歷史環境和人物因素已經基本消失,所以今天的中國應該重新建構新型的家庭文化。

二戰以前,歐洲學者曾經探討,世界上有四大古代文明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屹立至今?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到今天還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就在於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中華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發達,家訓、家誡、家規、家範、家誥、家書,現在孩子讀的《弟子規》《戒子書》《治家格言》等,可謂非常之多,我們需要用心對它進行梳理總結。而中華文化中最明顯的是什麼?家譜,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積累。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國史的容量是有限的,於是又創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國家的正史、斷代史,中者有府、州、縣各級的地方誌,小者到了社會的細胞家庭,有族譜、家譜,還有個人傳記、行狀、墓誌,都記錄人的懿行嘉言,留名傳後。一般人進不了國史、方誌,也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積澱成家風祖德,與血統一起傳留後代子子孫孫,綿延不斷。傳統的家譜、行第譜,經過改造是個容量很大的載體,可以滿足每家每戶的需要,可以記載每個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後代,成為家庭的文化傳統,藉以激勵生人,教育子孫。許多老同志寫下回憶錄,也起同樣作用。

所以春節、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正是我們今天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良好契機。藉助家譜這個載體,人們可以把個體生命放在祖輩相傳的生命長鏈中,作為長鏈的一環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的安頓。不忘往者,激勵生者,培養來者。紀念先人的同時也希望後人不要忘記自己、紀念自己,這種意念也就會激勵自己,提升生命的價值,延伸精神生命。所以,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我們要建設家庭的文化,傳承家風,重振中華民族的倫理思想。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第一,重振倫理道德必須接地氣,貼近百姓生活。要從百姓的日用倫常抓起,重視每家每戶的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所以,不僅要有“頂層設計”,而且要有接地氣的“底層設計”“分層設計”。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第二,重振倫理道德必須續根脈,繼承傳統美德。不搞移栽另種,要與傳統美德的根脈相銜接才能成活。必須激活潛藏人們心中傳統美德的基因,喚醒傳統美德的記憶。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所以如今主流媒體都在熱議家風,北京市前幾年也考過一個高考題,就是傳統美德,這是傳統人倫文化積澱在當下現實的激活點,也是思想道德建設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連接點。我們前幾年還專門考了一個北京的老規矩,北京老規矩是什麼?就是在時代流傳中所積累下來的一種生活規範,事實上跟家風是一樣的。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對於家族文化及其載體,過去有所顧忌,一是顧忌封建族權作祟,二是擔心會有迷信色彩。而現在,我們基本剷除了封建族權的根,負面作用已經大大減弱,而正面作用可以大大發揮。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古代家風中確實有“非唯物”“非科學”的載體和方式,這就需要今天的我們“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工作。所以我們祭祖並不是簡單的恢復原來的祭祖風貌,而且有所揚棄有所發展,家風要重新建設,比如吳越錢氏就恢復了祭祖時奉誦《錢氏家訓》的儀式。為了便於今人記誦,古老的《錢氏家訓》採用了新的形式,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章。“個人”章強調“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家庭”章強調“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社會”章強調信交朋友,惠普鄉鄰”;“國家”章強調“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所以《錢氏家訓》在今天顯然不同了。

家庭文化建設,近年來也有很多創新,比如子孫共同撰寫紀念先人的文字彙集成書;比如張瑞生自費出版“家書”——《懷念與感悟》,其中記錄的是他的父母辛勞一生、艱苦奮鬥的故事。

第三,政治清明——介子推文化的特質。政治清明就要回到剛才說的寒食節介子推的故事。中國傳統節日往往是感自然節律而設,孕人文精神而豐。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孕育了人文精神而豐富起來。這種人文內涵常常以人物故事為載體而獲得廣泛傳播。介子推和屈原是典型:一個代表寒食清明,一個代表端午;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山,一個在水;一個死於火,一個死於水。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關係,很值得我們思考。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公子重耳吃了介子推的肉卻沒有封賞他。當重耳再次來到綿山,介子推不出來。重耳燒山把介子推燒死了。火熄了之後一看,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死了。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傳說中的介子推遺詩,出自誰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實反映了歷代人們的普遍願望,短短八句就三囑“清明”,可以成為清明節的價值取向。猶如端午節推重屈原一樣,清明節也應大張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如果把屈原定格為高潔人格和愛國精神的代表;那麼,介子推可定格為不受富貴志在清明的代表。政治清明,不僅是古代人的宿願,而且是當代人的訴求,也應當是清明文化的內涵。

第四,生態清明——提倡環保的文化。清明是提醒農民春耕春種的節氣。大量農諺在提醒甚至告誡人們:“清明下種,穀雨栽秧”;“清明不撒種,哪有五穀生”;“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這表現了我國傳統節日體系的特點和優點:與大自然的節律保持一致、與生態環境保持和諧。

清明的本義就在生態“清淨明潔”。在天人和諧相應的宇宙觀裡,人們從自然萬物的孕育生長,聯繫到人類族群生命的繁衍和個體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上巳節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欲與大自然親近、感受生命和諧的心理需求,也表現了在大自然生機勃發之際對生命變化的尊重與張揚生命活力的願望。

清明節是在精神上溝通生與死、陽與陰的一個虛擬文化平臺。古代中國認為清明是太陰之氣的凝結。為什麼?古人認為,正月二月是陽氣,到了三月陽氣漸盡、陰氣出現,鬼屬陰氣,所以三月清明叫“鬼節”。陰陽交接之時是在清明。到了清明節要迎春、旅遊,以適應這個節日的陰陽交替。清明、上巳兩節相鄰,清明郊外上墳後順便踏青,也就等於過了上巳節,這也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節。於是從唐代開始,寒食、清明便日益與上巳融合在一起了。正如唐朝元稹在《寒食日》中說:“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中說:“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這些詩都表達的是同樣的一種情景,就是郊外洗浴、墳前祭掃、野外踏青。一些名畫如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描繪了清明日春遊的盛況。這種親近自然的節俗成為現在郊遊熱的亮點。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為了順應清明時節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人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迎春健身活動,如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拔河、鬥雞等民俗活動。放風箏重點不在把風箏放上去,而是風箏線斷了就放掉了一年的邪氣、晦氣;插柳,因為清明節是鬼節,鬼最怕柳樹,這都有民俗意涵在裡面。除民間傳說的插柳為介子推母子招魂的緣起外,古人認為柳樹得春氣之先機,陽氣最盛,“插柳”“戴柳”可避疫驅邪,後來又發展出 “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蘊。由“插柳柳成行”的風習發展為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清明正值萬物復甦、踏青郊遊的大好春光,也是春耕春種、插柳戴柳的適宜季節。所以,清明節應該是一個生機盎然的節日。

很多人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或者擇址撒下骨灰再種上一棵樹,在樹旁立標誌紀念已故親人。當人們發現,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種子,幾度春秋後,鬱鬱蔥蔥的滿目綠意瀰漫過來時,會感到生命之樹常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我們應該看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任重道遠,路途艱難。我們至今沒有從“人類中心論”走出來,生態環境仍在惡化。走出人類的困境,需要中華智慧“天人合一”的觀念,更需要藉助清明節進一步提倡生態環保,走向生態的清明。

我們的清明節俗應該由“插柳留春”“植樹擴春”而進一步走向“環保護春”。讓清明節成為生態環保節,努力實現生態的“清淨明潔”。當越來越多的人在清明節參與植樹環保活動,植樹留春、環保護春的新節俗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清明節它應該是一個思親、報本、惜春、正命的節日。


讀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

汪龍麟,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