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冠肺炎作鬥爭逝去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4月3日,國務院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點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公告一經上傳網絡,刷屏朋友圈、不脛而走,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擁護。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廣大白衣天使、科研專家、一線幹部、公安民警、志願者和基層群眾等無不奮勇拼搏、堅挺向前,為開闢綠色生命通道同“疫魔”鏖戰,守護一片古老而深厚的土地、守衛中國同胞生命健康的城牆。讓人感動也讓人傷痛,感動的是他們展示出中國民族固有的、一貫的鬥爭精神、捨己精神和無畏精神;傷痛於不少英雄戰士和華夏同胞在抗疫中失去了生命、離我們遠去。為此設立“全國性哀悼活動”,正是為了銘記英雄壯舉事蹟和英勇情懷,銘刻中華民族上下合力、眾志成城抗疫歷史。

4月4日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的核心要義是慎終追遠、感恩懷昔,向在防疫中英勇犧牲的烈士獻禮,向不幸逝世的同胞致哀,感悟當前防疫態勢良好的來之不易,感懷今日的歲月靜好,感念未來的“艱難苦困,玉汝於成”。“全國性哀悼活動”的出發點正與之契合、共情,釋放中華民族同心相依、守望相助的價值底蘊。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不管是在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還是在應對重大公共危機挑戰中,都能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精誠團結精神和上下齊心意志。從改革發展航天精神、到中國女排精神等,再到抗洪搶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又到今日防疫的民族性和集體共振。平常時間、特殊時刻,支撐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飛躍、激勵中華兒女一次又一次進取的氣韻和動力,正是中華民族凝結生長的精誠團結精神與一脈相傳的守望相助意志。

記得武漢疫情暴發之際,各省各地紛紛派遣志願醫療隊伍逆行而上,各界人士自發捐款捐物直奔武漢,上下同心同德、“上下同欲者勝”。可以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從一個個苦難浴火重生、從一個輝煌走向下一個輝煌,正在於這種根植於民族基因、生生不息的精誠團結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14億同胞是一個整體、組建“好大的一個家”的大中國,無論哪個地方出現危險,全國各地、各族人民必然會向高山之水流向盆谷窪地一樣無私貢獻力量。

在防疫中,中國團結氣質與合作品格得到彰顯的背後,與中國現代文明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分不開。如果說,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團結精神是血液,那麼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是骨肉,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黨中央運籌帷幄、科學領導、強大號召,到各地黨委、黨組織指揮督戰、部署執行,再到黨員幹部率先垂範、敢闖敢鬥,又到廣大群眾鼎力相助、攜手並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打倒中國人”的自信變成現實。正是有堅強的制度優勢保障為基石和前提,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才會又一次得到綻放與昇華。

致敬新冠肺炎作鬥爭逝去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