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以下文章來源於南山供秀 ,作者侯楠山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南山供秀

| 石窟 | 寺觀 | 博物館 |

南山供秀| 石窟 | 寺觀 | 博物館 |


華夏文明看山西


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是人類文明中

唯一綿延五千年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

位於黃河中游的山西

表裡山河 物華天寶

深植著華夏文明的根脈

珍藏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記憶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

積澱生成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從血脈相承的華夏之根

到感天動地的黃河之魂

從享譽中外的佛教聖地

到無與倫比的古建寶庫

從忠義仁勇的關公故里

到匯通天下的晉商家園

從金戈鐵馬的邊塞風情

到血火澆鑄的抗戰風骨

……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山西

現存古代建築四萬餘處

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

古代壁畫面積約三萬平方米

數量居全國之首

另有多處石窟摩崖、文化遺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機構收藏的50多萬件文物

世間罕有

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


為了便於文物愛好者探尋,這裡按地區分佈,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錄,藉以啟發諸君,以饗讀者,讓我們共同領略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紹忻州。


忻州市

山西省地級市

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

位於山西省中北部

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

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相望

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

南抵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忻州市下轄1個市轄區(忻州),1個縣級市(原平),12個縣(代縣、繁峙、五臺、定襄、靜樂、岢嵐、保德、五寨、河曲、偏關、神池、寧武),另設有1個風景區(五臺山)。


這裡有

佛教聖地:五臺山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佛光寺

中國現存最早唐代木構建築:南禪寺

華美的金代彩塑:洪福寺

金代彩塑、壁畫:巖山寺

極具元人味的元代彩塑:廣濟寺

明代彩塑、壁畫:公主寺

唐代石窟:靜居寺石窟

晉北奇觀:寧武懸棺

九塞尊崇第一關:雁門關

一雞鳴三省之地:老牛灣

……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五臺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點擊圖片查看)

佛光寺(第一批國保)

時代:唐至清

地址:五臺縣城東北25公里的佛光新村

寺內保存唐代墓塔4座、經幢2座及唐、金彩塑等珍貴文物。據《古清涼傳》記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滅佛教,寺宇被毀。唐宣宗繼位後重復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佈施重建。現存建築有北魏遺物祖師塔,依山而建的唐代建築東大殿,前院的金代建築文殊殿,其餘建築山門、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皆為明清所建。


大殿抱框及板門背面保存有唐鹹通七年、鹹通八年、乾符五年、天十八年、同光三年等遊人墨書題記。四椽下留有唐人墨書題記“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大殿簷頭不加飛椽,無飛簷翹起之感,平直古樸,殿頂舉折較平緩。金代建築文殊殿,位於佛光寺山門內前庭院北側。殿宇坐北朝南,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重建。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單簷懸山式屋頂。殿頂仰覆板瓦鋪蓋。正脊翹起顯著,鴟吻卷尾劍把式,脊剎為黃綠釉琉璃製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燒造。東大殿南側的祖師塔,建於北魏。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點擊圖片查看)

南禪寺大殿(第一批國保)

時代:唐

地址: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

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重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 據寺內大殿西縫平梁下保存“因舊名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時重修法顯等謹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證。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大殿為唐代原構,殿內壇上滿布唐代彩塑。主像釋迦,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弟子、菩薩、天王、仰望童子(被盜)及撩蠻、佛霖等共計17尊塑像,分列兩側,面容豐潤,神態自若,服飾簡潔,衣紋流暢,雖經後代裝修,依然保存了唐塑風貌,為我國唐塑中的佳作。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廣濟寺 (第五批國保)

時代:元

地址:五臺縣城內西大街北側

俗稱西寺。始建於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間,明清兩代局部予以修葺。現存建築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為元代原作。正中佛壇為一佛二菩薩,扇面牆背塑三大士坐騎獸一字形佈列;兩山砌長形磚臺,分塑十八羅漢。殿前有唐代八角形石經幢一座,高約4米,幢身刻有“尊勝陀羅尼經”。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建築面積290平方米。殿前築月臺,前簷當心間和兩次間皆裝隔扇,後簷當心間闢板門一道。簷柱柱頭作覆盆卷剎,柱身側角生起顯著,屋頂舉折平緩。簷下鬥簡潔疏朗,柱頭鬥四鋪作出假昂。殿內使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後槽僅用兩根粗大的金柱,殿內空間寬敞。樑架徹上露明造,製作較為規整。殿內樑架、鬥、駝峰與柱網配置依然保存著典型的元代手法。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尊勝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民國

地址:五臺縣城東北茹村鄉龍王堂村東

西域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咒,眾生難以脫塵埃。據記載,始創時稱“翠山院”。唐儀鳳元年(676年),改稱“善住閣院”。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予以重建,稱“真容禪院”。明萬曆年間改名尊勝寺。現存建築多為民國初期遺物。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延慶寺(第六批國保)

時代:金至清

地址:五臺縣陽白鄉善文村

始建年代不詳,前後兩進院落,院內中軸線上現存二門、大佛殿、東西配殿。大佛殿為金代遺構,餘為後人在原址上改建。寺前經幢一座,高7米,四層,造型別致,結構緊密,上刻尊勝陀羅尼經。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胡家莊花塔

時代:金

地址:五臺縣陳家莊鄉胡家莊村南

兩座花塔相距約16米,為金代(1115-1234)建造。造型基本一致,均為磚混結構。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五臺山建築群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顯通寺(第二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北側

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佛教傳入中國時所建的早期寺宇。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並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大顯通寺”。隨後寺僧分裂,塔院寺與菩薩頂分庭獨立,自成格局,顯通寺僅留中心部分,東向另闢山門,清代又予重建,始成今日規模。現存建築為明、清兩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面積約8萬平方米,中軸線上七進殿宇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依次分佈,左右兩側廂房、配殿、僧舍、廄庫、禪堂、方丈院等殿宇樓閣共400餘間。大佛殿(即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為全寺主體建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重建,面寬七間(實則三間),進深四間,重簷歇山頂,四周環廊。佛壇上主佛三尊並列,山牆下為十八羅漢,與殿宇為同期遺物。


無量殿即七處九會殿,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磚結構建築,上下兩層組成。面寬明七間暗三間,進深四間,高20.3米,磚券重簷歇山頂。殿宇正面每層設七個門洞,上嵌磚雕匾額,外簷磚瓦雕鬥花卉,內雕藻井懸空,是中國磚石建築的優秀作品。殿內供無量壽佛,存八角十三層木質古塔,高約10米。


銅殿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青銅鑄造,三間見方,高8米,重簷歇山頂。殿身比例和諧,鑄造工精,青銅鎏金,柱額花紋,隔扇欞花,全以銅鑄勾勒而成。殿內佈滿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殿左右兩側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鑄造的青銅塔兩座,高8米,八面十三級,滿鑄佛像,極為精緻。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碧山寺(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東北2公里

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創建於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間改名碧山寺。宣統二年(1910年),乘參、恆修兩老修行於此,建一茅蓬,廣濟十方僧人食宿,又稱“廣濟茅蓬”。


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間,分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為鐘鼓樓,後依次為毗盧殿(雷音殿)、戒壇殿,東西配殿、廂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彌勒佛,背後塑護法神韋馱,兩側塑四大天王。毗盧殿正中供毗盧佛,兩側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戒壇殿為前院主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正中青石砌戒壇,長5.1米,寬5米,高1.2米,是五臺山唯一的戒壇,為僧侶受戒之地,戒壇基座為早期遺物。壇上塑釋迦佛,佛前又置玉佛一軀,結跏跌坐,高約1.5米,系民國18年(1929年)江西徐玉如居士從緬甸請來供奉於此寺,雕工細緻,姿態莊嚴。殿兩側為脫紗十八羅漢像,塑制精美,神情各異。後院地勢凸起,設垂花門,藏經閣,左右為經堂香舍。藏經閣上下兩層,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底層塑觀音像一尊。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塔院寺(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隅

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據載,魏唐時期,此為大孚靈鴛寺(顯通寺)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太監楊升奉敕重修,遂獨立為寺。嘉靖、萬曆年間重葺寶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規模。寺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構。


寺坐北朝南,建築高低錯落,中軸線上以影壁牌坊為前哨,拾級而上,有山門、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大白塔及藏經閣。殿之兩側有鐘鼓二樓、伽藍殿、祖師殿及廊廡等建築。方丈院、文殊發塔、青龍樓位於其左,佔地面積1.55萬平方米。


白塔又稱佛舍利塔,本名慈壽塔。據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臺山大塔院寺碑記》載,白塔為明萬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為覆缽式喇嘛塔,總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設勾欄,基上設束腰須彌座,須彌座上為覆缽式塔身,亦稱藏式,狀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寶裝式蓮瓣披覆。頂部形制複雜,束腰剎座上砌相輪十三重,頂設華蓋式露盤,上冠仰月、寶珠,露盤直徑約8米,沿邊飾垂簷板36塊,全為銅鑄鎏金,華蓋四周及塔腰懸有風鐸252枚。整體外形線條圓和,給人以巍峨壯麗之感。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菩薩頂(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靈鴛峰上

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471-499年),稱為真容院。唐時僧人法雲重修殿堂,並塑文殊像。宋景德年間,真宗敕五臺真容院,建重閣,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曾予改建,稱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清康熙年間,寺內改住喇嘛,遂成黃廟。清代菩薩頂香火鼎盛,康熙、乾隆朝臺時多宿於此,書匣碑刻遺存豐富。


寺分前後兩部,前部居高,並列三院,中院為主體,建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山門前有四柱七樓三門的木牌樓,樓下設一百零八級石階至山腳下,逐級而上。東西院為僧舍禪堂。後院地勢較低,有後殿一座,餘皆為僧舍,佔地面積9160平方米,有殿宇21座,禪房90間,建築皆為清代遺構。寺內大佛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黃、綠、藍三彩琉璃瓦布頂,前簷置重簷抱廈。文殊殿亦為三開間殿宇,單簷四阿頂,四面出廊,均圍以石欄杆。木牌樓立於山門之前,四柱三門七樓,上下三層,斗拱重疊,黃綠琉璃瓦相映。寺內還保存有鍾、鼓樓各1座,石碑8通。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圓照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東北處

古稱普寧寺。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重修,宣德年間(1426-1435年)再行修建,清代曾予補葺。寺坐北朝南,一進三院,中軸線上依次佈列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都綱殿,山門三間,掖門兩道,稱為五朝門,為五臺山諸寺廟中獨特佈局。寺內主體建築為明代遺物。毗盧殿最大,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簷下無鬥,彩飾貼金。殿宇樑架規整,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側有脅侍菩薩、帝釋天、大梵天和護法金剛等塑像。寺內明建喇嘛塔,位於寺後塔院,為明宣德九年(1434年)敕命修建。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高約17米,藏式風格。塔基正方形,中間主塔高聳,四角各建一小塔,形成五塔共峙。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南山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至民國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南2公里山腰間

南山寺為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三處合稱。寺始建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明稱大萬聖佑國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擴建,稱極樂寺,民國年間,東北姜福忱等人進行改建,總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明至民國年間遺構。


寺址依山而建,坐東朝西。共有院落18處,亭臺樓閣、殿堂房屋300餘間,總佔地面積3.7萬平方米。山門下築石階108級,門前影壁磚雕細緻,門上鐘樓建造精巧,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整個寺院共由七層三部分組成,下三層為極樂寺,寺左側四合院內,大雄寶殿位居正中,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簷硬山頂,殿內塑釋迦及二弟子和脅侍菩薩,石雕漢白玉送子觀音分置其前,雕刻工藝尤精。兩側分列明代塑像十八羅漢,是五臺山羅漢中的佳品。牆壁上滿繪佛傳故事,是明代原作。中層為善德堂,上三層為佑國寺。寺內存有慈禧所書“真如自在”石刻一方。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羅睺寺(第七批國保)(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東南側

喇嘛廟,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初創於唐,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屢加修葺。相傳唐時名為“落佛寺”,清時改為“羅寺”。寺內主體建築多為明清遺物。


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現存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藏經閣,東西兩側配置有廂房、配殿、廊屋、禪院,呈一進院落分佈。天王殿,面寬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塑有四大天王,色彩與造型均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定塑制。大佛殿,面寬五間,廡殿頂。殿內奉有三世佛及八大供養菩薩,亦按《度量經》中形制塑造。文殊殿,面寬三間,單簷歇山頂,四面出廊。殿內塑有文殊像,臥於蓮臺上。藏經閣,面寬五間,重簷硬山頂。寺內還有一座藏式磚塔,位於寺內東南角,高約3米有餘。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殊像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楊林街西南

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因寺內供文殊像故名。據載,寺始建於唐,元延年間重建,後焚燬,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現存建築、塑像皆為明代遺物。


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4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50餘間。山門、天王殿為前哨,廊廡配殿為兩翼,禪堂方丈室居後。正中建文殊閣五楹,左右分列鐘樓、鼓樓。文殊閣是五臺山中心區內規模最大的殿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簷下鬥七踩三昂,殿頂素面筒板瓦覆之,三彩琉璃剪邊。殿內佛壇寬大,文殊菩薩駕獅立於壇上,高9.3米,像塑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明萬曆時曾局部修補。文殊像背面塑有藥師、釋迦、彌陀三世佛像,東、西、北三壁懸塑五百羅漢,形象秀美,工藝精巧,亦為明代所塑。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龍泉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民國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里處小車溝村九龍崗山腰

相傳,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將其壓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見九條小龍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於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國初年又重建,現存建築多屬民國初年建築。


寺院坐北朝南。現存有牌樓、影壁、臺階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築中院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西側兩院分別為門殿、宗堂殿和祖師堂及普濟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東側為廂房配殿。


石牌樓座落於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純漢白玉雕刻建築。石牌樓下接一百零八級臺階,階下為青磚影壁,影壁八字形。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金閣寺(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五臺山臺懷鎮西北15公里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唐大曆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詔高僧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赴五臺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塗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名金閣寺。五代後幾經重修,雖基址末變,但建築風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國年間多次修葺,現存建築為明、清遺構。


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11萬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餘間。寺內建築佈局分兩進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左右分為鐘鼓二樓,院之正中為觀音閣,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周圍廊,重簷歇山頂。閣內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觀音銅像一軀,後人於銅像之上覆蓋泥皮一層,將銅像隱於泥層之中。觀音像西南隅,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定襄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點擊圖片查看)

洪福寺(第五批國保)

時代:金

地址: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村

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康熙四十七年碑載:“宋宣和、金天會年間,此院已稱古院”現存建築大雄寶殿為金代原構,東西配殿為清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建在高7米的土臺上,寺域由周長400米的堡牆環護。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總建築面積414平方米。柱礎石為方形,上無雕飾,簷下鬥除柱頭鬥外,補間鬥每間一朵,華兩側皆出斜,是典型金代形制。柱頭斗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外拽計心,裡拽偷心。當心間、兩次間為格扇,稍間為直欞窗。殿內樑架徹上露明造,三椽前後對乳用四柱,三椽後端置於內柱柱頭大斗之內,前端插入內柱,與下平後尾的搭牽相交。三椽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合沓、叉手、脊,用材較大,砍削規整,保留了金代建築規制。殿頂皆為筒板布瓦覆蓋,琉璃脊獸保存完整。殿內佛壇上塑有9尊塑像,為明代作品。大雄寶殿左側有東配殿,面寬五間,懸山頂。殿內塑地藏王菩薩、十殿閻君,均保存完整,與配殿同為清代作品。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定襄關王廟(第六批國保)

時代:宋

地址:定襄縣城北關的定襄二中

始建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均有修葺,現僅存無樑殿。


無樑殿坐西朝東,面寬三間,進深兩間,明間稍寬,平柱與後簷次間中線相對,是一座外觀似廡殿,但頂部特徵為歇山頂琉璃脊飾的建築。樑架徹上露明造,鬥結構形制多達八種。關王廟為我國北方現存較早的武廟之一,無樑殿的奇特建築結構堪稱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閻家大院(第七批國保)

時代:民國

地址: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

閻錫山(1883-1960年)的住所。大院始建於1913年,停工於1937年,在此期間,先後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樓、上將軍府、二老太爺府、穿心院、新南院、東、西花園等院落,近千間房屋,總佔地面積約23148平方米。建築圍繞閻氏老宅逐步擴展而成。規模最大的東花園,由東西並排三座一進院落組成,斗拱飛簷,是典型的晚清宮殿式建築。都督府為東西一進二院,具有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房屋均為磚木結構硬山捲棚頂,配以磚拱門券,頂部仿西式山花,且嵌飾有異國情調的鐘表綬帶等雕飾圖案。其餘建築亦均按北方民宅的傳統營造格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白村遺址(第二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

地址:定襄縣受錄鄉白村村西約1公里處

遺址坐落在滹沱河東岸臺地上。地面暴露陶器有罐、盆、、三足甕、細甕。陶質有夾砂、泥質以灰陶居多,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籃紋等。遺物中石器較多,有石球、斧、鑿、三稜尖狀器等,以石球居多。石器大部為刃部磨光,二次加工較粗糙。遺址現保存較好,未發掘。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白佛堂(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定襄縣河邊鎮繼成村五仙山巔

始建於宋代,元代兵焚,現存寺廟為明清所建。主要建築有正殿(石殿)、東西配殿、關帝廟、鐘樓等。


正殿,又名石殿,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坐北朝南,開鑿於千仞絕壁上。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整個殿宇全部為石雕仿木結構,所有飛簷鬥、滴水脊獸均利用崖巖雕鑿而成。殿內中央鐫造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彎窿式的殿壁上,以殿頂為核心,分層雕出大小不等的佛像104尊。整個石殿、石柱、石佛連成一體,渾然天成。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西社遺址(第二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

地址:定襄縣宏道鎮西社村東500米處

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00米。遺蹟有半地穴白灰房址、陶窯及同時期墓葬等。採集遺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殘片。遺址北部為墓葬區,葬式有多人合葬和單體葬。遺址東部因河水衝涮破壞嚴重。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留暉洪福寺(第四批省保)

時代:元

地址:定襄縣南王鄉留暉村

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國時期均有修葺。總體平面為長方形,佔地面積3655平方米。現存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四角亭(攢尖閣)等。正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簷懸山頂。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繁峙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第七批國保)

時代:金

地址:忻州市繁峙縣滹源大街與鼓樓巷交叉口北50米

寺始建年代不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賜名正覺禪院,明代時屬於五臺山北臺外九寺之一。寺院原址位於滹沱河南岸舊城西關,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將正覺寺遷到現址。寺內僅存大雄寶殿,主體結構應為金代遺物。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筒板瓦屋面,建築面積 243平方米。前簷設斗栱,為五鋪作單杪單下昂,重栱計心造,琴面昂,昂狀耍頭,襯方頭出做螞蚱頭狀,橫栱抹斜,扶壁泥道重栱。補間鋪作及轉角鋪作均用斜栱;裡轉五鋪作出雙杪,單栱計心造。室內構架採用減柱和移柱造做法,金柱上承託通簷大內額,內額兩端置於兩山面斗栱之上,前簷乳 後尾斜插入額枋上蜀柱,四椽與大內額上蜀柱垂直相交,下平槫下吊垂蓮柱,角部用抹角梁,叉手與丁華抹頦相交直抵脊槫。殿內保存有明代繪製的壁畫,共計 120平方米。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秘密寺(第六批國保)沒意思

時代:清

地址:繁峙縣巖頭鄉巖頭村

創建於北齊,唐武則天時為遠近聞名的禪宗道場,金代以前為五臺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屬西臺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稱秘魔巖。主體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經閣遺址。寺東1公里處有中庵,原有建築已毀,石壁上現存雕像17尊,從中庵向東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負盛名的龍洞。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公主寺(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

據記載,寺建於北魏,為北魏文成帝第四女誠信公主所建,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1505年)落架重修,清代、民國期間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大雄寶殿、過殿為明代遺構,餘皆為清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殿、韋陀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有伽藍殿、馬王殿、財神殿、二郎殿,寺院東南隅有奶奶廟、戲臺,佔地面積7700平方米。寺內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簷下無鬥,樑架結構簡潔,用材規整。在脊檁下有題記:“明弘治十六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修葺”。殿內四壁存有內容為佛傳故事的壁畫,共233.6平方米。殿內佛壇上塑有三世佛及侍者像5尊,與壁畫均屬明代作品。另一座明代建築過殿,亦為面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正中奉釋迦佛,背面為觀世音菩薩,左右兩側為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兩山牆塑有懸塑,與殿同期,為明弘治十六年(1505年)作品。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三聖寺 (第六批國保)

時代:金至清

地址:繁峙縣東35公里砂河鎮西沿口村北

始建年代無考,可考之建年為元代,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勢較高,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後院東西配殿、大雄寶殿與禪堂。西側為清建五穀神廟和奶奶廟。


大雄寶殿(即三聖殿)為寺內主體建築,位於後院。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翼角起翹圓和。鬥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計心造,補間出45度斜及斜昂,樑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通達前後簷外。殿內有塑像14尊,其中6尊為元代所塑,8尊為明代所塑。殿內四壁滿繪壁畫,為明清作品。寺內還保存元代石獅和唐代石雕小獅子各1只。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點擊圖片查看)

巖山寺(第二批國保)

時代:金

地址:繁峙縣城東南40公里五臺山北麓天巖村

原名靈巖院。據寺內碑刻記載,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延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屢有補葺。現存建築文殊殿為金代建築,餘皆為明清遺構。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現存文殊殿、伽藍殿、地藏殿、馬王殿及東側的鐘樓一座。鐘樓下設門洞,為寺之旁門。殿內寬大的磚砌佛壇上塑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共8尊,均為金代原作。四周牆壁上保存有壁畫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宮廷畫師王逵所作。是我國金代壁畫中優秀作品。


寺內主體建築文殊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筒板瓦覆蓋。簷下鬥一週,前後簷兩稍間未設補間鬥,柱頭鬥四鋪作出單昂,後尾交於大額枋或四椽上。補間鬥亦為四鋪作,後尾不設槓桿,砍製成螞蚱形耍頭。柱頭無卷殺,柱子生起、側角顯著,石質柱礎,素平無飾。大殿明間設板門、次間置直欞窗。殿宇採用減柱造。樑架結構為大額枋上架四椽,兩端與襻間鬥相交承下平。殿內四椽下側留有:“大元國延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題記,是大殿修葺年代的重要佐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獅子窩琉璃塔(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繁峙縣巖頭鄉莊子村

原屬大護國文殊寺內建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動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為八角十三層琉璃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基座石砌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塔中有閣,順塔洞可上至六層。塔身外表全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以綠色琉璃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萬尊,故稱萬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作頭天齊廟(第五批省保)

時代:清

地址:繁峙縣繁城鎮作頭村

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年間、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二進院。中軸線從南至北依次為戲臺、山門、過殿、正殿。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忻府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秀容書院(第四批省保)

時代:清

地址:忻府區舊城內西南

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4年)。書院建成後,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 “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元好問墓(第一批省保)

時代:元

地址:忻府區西張鄉韓巖村北一公里處

墓區分墓地和野史亭兩部分,坐北朝南,面積約4096平方米。封土高3米,直徑6米,墓前設有捲棚頂享堂三間,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對。野史亭又名青來軒,創建於元代,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修,東西寬144米,南北長171.7米,佔地面積2.47萬平方米。一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大門、野史亭、正廳(青來軒),東西建有廂房。野史亭築於高1.7米的高臺上,六角攢尖頂,亭內正中有線刻元好問像,兩側有元好問親筆書寫的石碣2方。另墓地保存有元、明、清歷代碑碣25通。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忻府區)人,金元時期著名詩人,曾任鎮平、內鄉、南陽縣縣令,後入朝為左司都事,編著有《壬辰雜編》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連寺溝墓地(第二批省保)

時代:商

地址:忻府區莊磨鎮連寺溝村南

1966年在村南里許的羊圈坡發現青銅器5件,其中有銅爵1件、銅觚1件、鼎3件。銅器上無銘文或族徽等銘記,從造型和紋飾上判斷屬於商代。據記載,民國27年(1938年)在連寺溝村東約半里的牛子坪溝崖上也曾發現過同一類型的銅器,一部分銅器已遺失,一部分銅器建國後被太原文物商店收購,共5件,有銅鼎1件、銅瓿1件、銅1件、銅爵1件、銅簪1件。從這兩個出土地點自然環境看,應屬於墓葬隨葬品,因沒有經過考古發掘,墓葬形制、葬式及隨葬品的位置、葬具等不甚清楚。從銅器紋飾和造型風格初步判斷該墓時代為商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向陽遺址(第一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

地址:忻府區豆羅鎮向陽村東500米處

遺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1957年發現,未發掘。文化層堆積厚0.5-2.5米,包含有仰韶、龍山文化,以龍山文化為主,遺址有半地穴及白灰地面等。出土遺物有盆、罐等,陶片有紅陶,灰陶、夾砂陶等。現被牧馬河水沖刷一部分,餘皆保存完整。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金洞寺 (第六批國保)

時代:宋至清

地址:忻府區合索鄉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

據寺內經幢銘文記載,始建於北宋元八年(1093年),明清時期進行修葺。寺院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551平方米。兩進四合院佈局,依地形而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奶奶殿、文殊殿,西側有轉角殿、僧舍,東側為普賢殿、三教殿。寺內轉角殿為北宋元八年(1093年)建築;文殊殿為明嘉靖七年(1558年)重建,兩壁存明代壁畫4.9平方米,其餘均為清代建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代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阿育王塔(第五批國保)

時代:元

地址:代縣人民政府院內

原為圓果寺中建築,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為圓錐形,通高40米。臺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於臺基中央。塔座平面圓形,磚砌,周長60米,作仰覆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四周刻有花飾、蓮瓣和陀羅尼經。塔身為上肩略寬的圓形覆缽式,剎身為磚作相輪11層,剎頂為寶蓋,中連極頂寶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毀壞塔剎九尺餘,二十三年(1694年)補修。是我國藏式塔中的佳作。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邊靖樓(第五批國保)

時代:明

地址:代縣縣城十字街心

又名譙樓、鼓樓,是歷史上以邊靖樓為中心的古代州城長城險隘雁門關的重要依託和支撐點。為守望了敵、指揮作戰之軍事設施,有萬里長城第一樓之美譽。據清《代州志》載:邊靖樓建於明洪武(1374年)七年,成化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有維修,現存結構仍為明代遺構。


邊靖樓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磚券門洞臺基和三層四簷木結構歇山頂樓身兩部分組成。臺基底平面東西長43.3米,南北寬33.3米,高13.3米。中券門洞南北貫通。樓身通高26.7米。面寬七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周圍廊,二層設勾欄,三層於勾欄之下設平座。一層簷下不施鬥,鬥僅施於二三層上。二層簷柱之上施五踩雙翹鬥,三層簷下施五踩重昂。每層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疊柱網布局,別具特色。樑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周圍廊用四柱。樓南第一層掛有“晉北形勝”四字牌匾;第三層掛有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備道唐豫誠立的橫匾,上書“聲聞四達”四個大字,匾高3米,長9米;第四層掛有道光二十七年知州陳鼎雯的橫匾,草書“雁門第一樓”五個大字,匾高2.7米,長7.3米;樓北面第三層掛雍正十一年知州楊弘志立的高3米,長8米的巨匾,上書“威鎮三關”四個大字。樓內設有樓梯,登梯可達頂層遠眺,北望雁門,南腑滹沱。整座樓身結構精巧,氣勢宏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長城雁門關段(含白草口長城)(第五批國保)

時代:明

地址:代縣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門關村

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築。


雁門關關城,周長1公里餘,由關城、甕城、圍城三大部分組成。牆高10米,石座磚身,內為夯土,開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即天險門,石座磚券,額匾書刻“天險”二字,門上有樓,為雁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簷歇山頂。牆垣設垛口,門洞內原有板門一道,青石板鋪路。雁門樓是駐守官兵巡察、瞭望、休息的場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代縣文廟(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代縣城內西南街

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毀於戰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間擴建,清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個別建築為清代所築。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簷歇山頂。殿前設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皆以石雕欄圍護,前設雕龍御路,左右為臺階踏道。簷下鬥九踩單翹三下昂,殿內中設藻井,設計精巧,造型華麗。前簷設置隔扇,欞花圖案12種之多,與殿內藻井同為明代小木作精品。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洪福寺磚塔(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代縣峪口鄉政府院內

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為八角五層五簷樓閣式磚塔,通高18米。塔基為方形石砌須彌座,由三部分組成:底層為石條砌邊的正方體;中層為小於底層的正方體,正南面開券洞門,踏旋轉樓梯可通塔頂;第三部分砌以雕花磚欄杆,欄杆內三層蓮瓣承託塔身。塔身工藝更為精湛,平面呈八角形,每層簷均磚雕仿木構椽飛、鬥等構件。塔頂為攢尖頂。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代縣鐘樓(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代縣城內東大街

為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木結構建築。通高18.5米。磚石臺基高4米。臺基之上為木結構樓身,面寬、進深均為五間,寬11米。一層副階周匝,設有迴廊,二層出平座。二層內懸大鐵鐘一口,鐘口直徑1.66米,上鑄銘文“金大定八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洪濟寺磚塔(第四批省保)

時代:宋

地址:代縣磨坊鄉東若院村

始建於隋仁壽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明天順年間均有修葺。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晉王墓(第四批省保)

時代:唐

地址:代縣陽明堡鎮七里鋪村北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餘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門窗。墓室內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誌銘1合,蓋上鐫刻隸書“晉王墓誌”。


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歸順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唐乾寧二年(895年)被封爵晉王。天五年(908年)卒,葬於此。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禦遺蹟(第四批省保)

時代:漢、隋、唐、宋、明

地址:代縣溝注山雁門關下

歷史上重要軍事設施之一,為邊塞第二道防線。始建於漢,宋明興盛,元清衰落。東西綿延約40公里,與雁門關長城幾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設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莊。三十九堡中較大的十二堡(俗稱十二連城)為:陽明堡、馬站、七里鋪、東關、西關、北關、平城、十里鋪、二十里鋪、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楊忠武祠(第三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代縣棗林鎮鹿蹄潤村

俗稱楊家祠堂,創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楊繼業後代為祭拜楊繼業夫婦暨楊氏後代英烈而建立的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分為兩進院落,中軸線依次有戲臺、祠門、過廳、正殿;東西兩側對稱分佈有牌樓、石獅、旗杆,現存建築、塑像多為明清遺物。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趙杲觀(第三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代縣交口鄉洪寺村東3公里的天台山

觀創建於北魏,明成化、萬曆年間重修,清康熙年間增修。相傳春秋末,趙襄子滅代,代君夫自殺,其餘姬妾由丞相趙杲引護外逃,隱居天台山洞,後人紀念其功德,建祠祀奉,曰趙杲觀。


觀分南北兩洞。現存北洞中正殿為明代,其餘均為清代建築。南洞名“自在庵”,系利用天然石窟,外部採用木結構修建而成。殿內塑有觀音像、十八羅漢,以及觀音老母救八難石刻畫像8塊。北洞較大,共分三院,隨山就勢依地形而建。一院為東西走向,有山門,北側有佛殿、碑房;二院東南有二門,北側有僧舍,西面有佛殿;三院南北走向,中軸線上為韋陀殿、正殿,東側有東配殿,依山而建的五層樓,名日“朝陽洞”,西側有西配殿、禪房。觀外東南,半山腰中築有三層樓閣,下懸20米鐵索可攀。三層後倚山洞,前築木構建築。上層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中層塑關帝像。北面依山洞建殿三間,塑九仙女,殿閣外塑趙杲像。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東段景遺址(第二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至戰國

地址:代縣聶營鎮東段景村東南100米處

遺址位於滹沱河南岸,未調查發掘。在遺址中部發現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壺、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質有夾沙灰陶、泥質灰陶、紅陶。遺址中的遺蹟有灰坑、陶窯。遺址東段發現四處灰坑,寬兩米,深一米五。遺址中的遺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為磨製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還有少量動物骨骸、牙齒等,紋飾多為粗、細繩紋、藍紋、附加堆紋、三角稜紋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原平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點擊圖片查看)

原平惠濟寺(第七批國保) (第二批省保)

時代:宋至清

地址:忻州市原平市原平市東北15公里練家崗村

寺廟創建於唐,重建於宋,明清修葺。現存主體建築文殊殿為明代建築,其餘為清代建築。整個寺院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呈長方形佈局,佔地面積約 3600平方米。寺內中軸線上現存文殊殿、南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和鐘樓,寺內現存彩塑、木雕等文物。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朱氏牌樓(第一批省保)

時代:清

地址:原平縣城西陽武村

是由晚清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兵道加鹽運使武坊疇為其母朱氏所修的節孝牌坊。牌坊原為三座,現存兩座。主坊落於村中,配坊建於村外,兩坊均為石建。


主坊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九月,為四柱三樓,重簷歇山頂,總高10.54米,面寬15米,正面比例為三比二。坊基座高0.96米,為束腰須彌座,上置欄板望柱一圈。欄板內剔底雕刻成一幅幅人物故事圖案。正前為四等身力士,分佈均勻,與須彌座同高,栩栩如生,牌坊面寬三間,明間較寬,兩次間較窄。額坊下四柱為方形霸王柱,由四塊雕刻精細的夾杆圍抱,上套擒口將夾杆與霸王柱聯為一體。霸王柱正面、背面各有四根戧柱,其上端插於霸王柱,下端立於須彌座上,明間的兩霸王柱間用鏤雕的二龍戲珠雀替聯接,上置額坊。柱頭坊上浮雕人物故事、花鳥走獸等圖案,兩次間霸王柱間鏤雕丹鳳朝陽。匾形走馬板上書“柏舟矢志”“竹柏流芳”各四字,上額浮雕人物、花卉等圖案。牌坊下簷明間置匾一塊書“聖旨”二字,兩次間匾書分別為“懿範”、“徽音”。上下簷額雕有二十四孝圖及人物花卉等吉祥圖案。坊前設有石獅、旗杆各一對。


配坊位於該村的南部,高8米有餘,為四柱三門,單簷歇山頂,規模略小,造型風格與主坊皆為石雕藝術精品。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佛堂寺(第四批省保)

時代:元、明、清

地址:原平市西鎮鄉前沙城村

始建於宋代,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有過殿、佛殿,兩側有神棚、羅漢殿、關帝廟等,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其中佛殿為元代建築,殿內塑有三世佛。過殿為明代建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崞陽文廟(第四批省保)

時代:元

地址:原平市崞陽鎮文廟街

始建於元代,明清均有修葺。現存建築主要有影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土聖寺(第四批省保)

時代:金、明

地址:原平市閻莊鎮水油溝村

始建於唐朝,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正殿(新建)、東西廊廡、南樓、鐘樓以及萬佛塔等。萬佛塔建於金泰和五年(1205年),為八角密簷式磚塔,通高15米。基座為磚砌束腰須彌座,塔身四層,一層塔東北面置拱券門,內有泥塑釋迦牟尼佛像一尊;二、三層四周有磚雕小佛像;第四層四面設拱券門,內置銅佛八尊,塔頂部為鐵製塔剎。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普濟橋(第二批省保)

時代:金

地址:原平市崞陽鎮南門

俗名南橋,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餘者均勻分佈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蛟龍出水及九針圖案。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河曲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海潮庵(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河曲縣城東南40公里舊縣鄉南門外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明末毀於兵火,後於清代順治、道光、咸豐、光緒、民國年間屢加修葺、臻於完善。寺廟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臨大澗,左右水繞山環,樓閣依崖而立。海潮庵深隱山腹,寺廟的整體佈局,以司房窯、觀音殿、藏經殿三點一線為中軸,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岱嶽廟(第二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河曲縣城關鎮東6公里岱嶽殿村西

據寺內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記載,創建於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後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廟內共保存壁畫104平方米,塑像15尊,碑碣11通(塊)。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河曲白樸公園文筆塔

時代:清

地址:河曲縣城東2.5公里白樸公園內

河曲文筆塔,河曲縣城標誌性的建築。建於乾隆五十九年,“文筆”又稱“狀元筆”。造此筆意在“振東山之勢”,以裨河曲風水。筆尖築於烽火臺墩上,連座高九丈四尺三寸,其中土墩高三丈,如墩頂部直徑五丈四尺,筆尖底座直徑一丈八尺。筆尖底座由三層條石壘砌,筆身全部由青磚白灰壘砌,實心,至頂部驟然縮回錐形。


白樸,字太素,號蘭谷(1226-1306)。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靜樂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靜樂文廟(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

地址:靜樂縣城內鼓樓東街

始建於宋大觀年間,明洪武二年(1545年)遷建於此,萬曆十五年(1587年)重建,萬曆九年(1581年)增建岑山書院(即明倫堂)、文廟,後歷代屢有維修、增建。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靜居寺石窟(第二批省保)

時代:唐

地址:靜樂縣南7公里豐潤村南山崖下

窟坐東朝西,鑿於離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據窟崖間鑿刻的石碑字跡“……歲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乙亥建立”可知,該窟雕造於唐儀風二年(677年)。窟因寺而得名,現寺已不存。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五寨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武州城遺址(第四批省保)

時代:遼、金、元

地址:五寨縣小河頭鎮大武州村西

據記載,東周的趙惠王置武州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遼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武州城系歷代兵家屯兵要塞,也是歷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之地。遺址有城址兩處,小城平面呈長方形,大城平面呈正方形。現存城址地表散落著大量瓦片、瓦當等建築構件和宋遼時期的瓷片。城址的西北坡地有約4-5平方公里墓地,近年來發現有許多磚、石券的壁畫墓,墓內出土有宋遼瓷器,有碗、罐、梅瓶、陶倉、銅鏡、鐵鏵、鐵爐等。壁畫內容有侍女圖、墓主宴飲圖、狩獵圖、出行圖、和尚說法圖等場面。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五王城遺址(第四批省保)

時代:東周-漢

地址:五寨縣東秀莊鄉後五王城村

遺址四面環山,平面呈長方形,城牆依山而建,沿城牆四周共建有六個甕城,西面甕城保存完好。甕城平面呈半圓形。城內的建築集中於城南,發現有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等。遺址斷面發現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質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城西北發現有大片墓地。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偏關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護寧寺(第四批省保)

時代:元、明、清

地址:偏關縣天峰坪鎮寺溝村

創建年代不詳,寺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依地勢而建,主要建築有正殿、南殿、東西配殿、痘神廟、山神殿、文昌閣、關帝廟、地藏殿、羅漢殿、比丘廟等。其中南殿、正殿為元代遺構,餘皆明清所建。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吳城遺址(第二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至漢

地址:偏關縣東20公里吳城村北側

又名“吳王城”,文化內涵包括廟底溝二期、龍山晚期、東周、秦、西漢。地表採集物有陶片、瓦和瓦當,可辨器型有罐、盆、鬲、甕等,紋飾有籃紋、繩紋、方格紋和附加堆紋等。城周圍有秦、漢時期墓地,出土物有銅鏃、銅鏡、印章、劍、弓蓋帽、鼎、薰爐等。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寧武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寧化古城(第三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寧武縣城西南70公里寧化鄉寧化村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汾陽宮遺址(第四批省保)

時代:隋

地址:寧武縣餘莊鄉天池

汾陽宮築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分外城、內城,環天池的建築有亭、臺、樓、閣等,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隋煬帝曾四度來此避暑遊覽。隋末,劉武周造反起兵,襲破樓煩郡,進取汾陽宮,將宮城焚燬,後再未修復。遺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的老馬溝東側,長170米,寬140米,佔地2萬多平方米。柱基石直徑一米左右。宮城遺址內隨處可俯拾殘磚斷瓦,調查發現陶瓷殘片及建築構件等均為隋代遺物。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萬佛寺(第三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寧武縣城關鎮西關

又稱萬佛禪寺,背依萬佛梁山,前臨桑乾河支流恢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又予擴建,始成今日規模。現存為明、清建築風格。


寺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進院落,總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建有牌樓、山門、鐘樓、過殿、正殿、毗盧殿、觀音樓,左右為東西配殿、僧房。現存建築除牌樓、鐘樓在“文革”期間被拆除外,餘皆保存完好。正殿為主體建築,磚石混砌窯洞式無樑殿,寬16米、深8米、高10米,單簷硬山頂。殿前設捲棚抱廈,簷下置仿木構磚雕鬥,門為石券式,殿頂琉璃瓦覆蓋。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彌陀、文殊、菩賢等坐像。主尊佛後壁及左右小龕內立佛像數十尊,高約0.3米。毗盧殿為後院主殿,面寬三間,硬山頂。其後為觀音樓,重簷樓閣式建築,懸山頂,下層為磚砌窯洞式,上層四周設廊,周設欄杆,遊人可憑欄遠眺。寺內保存清碑數通。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寧化萬佛洞

時代:明、清

地址: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寧化村對面

據寧武縣誌記載,萬佛洞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五臺山顯通寺高僧妙峰主持興建,系人工依山崖開鑿巖石而成。據說,明萬曆十九年,妙峰雲遊蘆芽山,路經甯越山,見此間石壁聳立,渾然天成,氣象不凡。遂萌鑿洞立佛之念。當年開工,歷時數載,於萬曆二十二年粉妝完畢。


萬佛洞整體建築於懸崖石壁之上。洞前有月臺,臺基內築有四券洞,三洞為僧人的食宿之處,一處為攀萬佛洞的券通道。主洞內呈方圓狀,長寬高均約10米。正面佛龕有神像,據傳鑄於光緒年間,於宣統年間被盜。石洞四壁和頂部懸塑萬尊石佛,故名“萬佛洞”。這些石佛聖相天成,姿態各異。每尊高約五六寸,工法相當細膩。洞中兩條支頂石柱與洞主體系整體結構,粗可兩人合抱,石柱上彩繪有護法神像,儀態端莊,栩栩如生。主洞門外兩側石壁上鑿兩碑文言。南碑題頭為“銘佛碑記”,北碑題頭為“古今流芳”。石碑銘文清晰可辨,記述了萬佛洞的興建始末。主洞正面門楣上文書刻有“萬佛洞”三個隱文言楷體大字,每字一米見方,字跡渾厚剛勁,遠觀分外醒目,周邊雕有二龍戲珠和菊花浮雕。兩側石壁有對聯一幅。左為“真空方廣現森羅而不隱微毫”,右為“智海圓充合萬象而不遺纖芥”,落款為“興縣石匠牛建位、牛紹禮、陝西石匠吳宗奇共刻,松鶴道人大立書”。整個建築形式採用仿南北朝晚期石窟寺結構法,包括仿木石門框、天窗、匾聯、撐洞柱、藻井等建築構件,均為一次性整體刻就。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懸空村

地址:寧武縣涔山鄉五花山村

懸空村,原名“王化溝”,是深匿寧武林海中的一個小村莊。村莊居於半山腰上,順崖就勢而建,從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樓閣。整個村子面向峽谷,前半部分多以木柱支撐,懸空而建。在其前面加寬,鋪就木板,便是村中唯一長約不到一公里的道路,形成了罕見的“空中棧道”景觀。彷彿是一處現代的世外桃源景象。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石門懸棺

地址:寧武城西70公里處小石門村西

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石門懸棺的懸葬方式大致可分為洞穴式、懸吊式、懸樁式、棧道式。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岢嵐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北寺塔(第五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岢嵐縣北門外的塔院寺內

岢嵐北寺塔建設於明正統年間,塔院寺已毀,僅存磚塔,為明代風格。清康熙四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重修。系六角七級密簷式磚塔。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保德縣


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區

林遮峪遺址(第一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商

地址:保德縣城南35公里林遮峪鄉林遮峪村南5

該地背山面水,地勢平坦,1971年在此遺址內清理出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了30多件青銅器,有銅鼎、銅爵等隨葬品。為商代代表性器物。


以上部分照片來自同路人、感悟山西、來福居,謹表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