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高能”科學課開講 陳國強院士為何選一篇“不完美”論文?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高能”科學課開講 陳國強院士為何選一篇“不完美”論文?

圖說:陳國強院士帶學生們“啃”論文 來源/童寬 攝(下同)

“如果科研的目標只是發論文,那過程會很痛苦。做研究,要成為科學家,就更應該敬畏細節。不敬畏細節,很難體會科學的美。”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教授當了一回“網紅大主播”,由他首講的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與你談科學”系列網絡共享課程在直播平臺上獲得了10萬人次的觀看。

在彈幕中,學生們直呼“高能”,兩個小時的課程開啟了一場非比尋常的“科學導航”。

這是一節文獻導讀課,讀的是陳國強課題組去年11月在國際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發表的一篇關於PTENα/β基因促腫瘤功能的論文。但是,這堂課的“教材”長達220頁——既有最初的原稿、正式發表的版本,也有投稿書信及評論與回覆。從科學問題的起點、研究方法、團隊協作意義到論文撰寫、投稿、修回,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陳國強呈現了一次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也一再告訴學生: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科研思維和對科學的敬畏精神。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高能”科學課開講 陳國強院士為何選一篇“不完美”論文?

圖說:學生收看雲端課程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有意思的是,陳國強院士似乎特別選擇了一篇“不完美”的論文,論文大標題上方就有一個醒目的“作者更正”。陳院士特意給學生們說起這個小瑕疵的由來。原來,按照期刊要求修改配圖時,學生不小心將一張圖表的標註弄錯了,儘管在論文上線前就被發現,但因為已經完成校稿和提交流程,作者團隊只能以更正的方式來說明。“在學術搜索網站上查我的名字,就會有這篇論文,還有這個更正聲明。這其實挺傻的,別人會說這也會錯啊。但我覺得這對學生來說是好事,犯過一次錯誤就會記住,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提醒了大家要敬畏細節,這就是嚴謹的科學,我們敬畏科學而非論文。”

直播過程中,不少醫學生以彈幕形式參與互動,實時提出疑問。陳院士也在分享中鼓勵大家保持夢想和激情,以求真、求實的態度踏實攀登科學高峰。

“這場疫情警示,保障人類長遠安全的大學科佈局需要儘早形成,其中人才培養是關鍵。”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在“雲端”的啟動儀式上說,聯盟雲課堂將各家名師精品課程共享,通過解讀科學奧義、分享研究心得、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學科素養,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創新性研究成果的產出,也能夠讓學生們更多感受名師大家的學術魅力和家國情懷,獲得更多啟示。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高能”科學課開講 陳國強院士為何選一篇“不完美”論文?

圖說: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專家相聚雲端

當天,除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還有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的校長、院士等專家學者通過線上平臺和學生們見面,一同在線上按動鼠標打響首講課堂的上課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教授,上海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劉志紅院士等等學術大牛將“排隊接棒”程國強院士與學生們分享交流。當這份熠熠生輝的師資名單在直播中預告,學生們在彈幕中直呼炫目, 也有聯盟外高校的學生“打卡”,慕名來到雲端課堂“學術追星”。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延伸閱讀】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聯合倡議發起,自去年12月成立後,秉持“創新共建、協調共進、開放共贏、成果共享”的原則,積極推動聯盟高校間開展課程共享、名師互聘、學生交流、聯合科技攻關等項目的開展,切實做好各類資源互聯互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精神,聯盟內各高校不斷探索網絡課程共享方案,攜手推出“與你談科學”系列網絡共享課程。

課程也歡迎非聯盟成員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收看分享,也為非醫學工作者和公眾提供分享醫學知識、提升科學和醫學素養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