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每天一本書


《好好溝通》

原著 | 揭陽

解讀 | 霧都搖籃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好好溝通》,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在生活中,處處需要溝通,溝通已經成為了每個人必備的軟實力。


而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果僅僅只是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得不到對方有效的反饋,那麼這場對話註定是失敗的。


真正的溝通高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更能說進對方心坎裡,引導對方參與進來,從而實現高效溝通,解決問題。


但是,如何實現高效溝通?這本《好好溝通》恰好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這本書出自暢銷書作家、市場營銷高手揭陽之手。他出生於皖中的一個美麗山村,自小就接觸各種類型的人,闖蕩大江南北,積累了不少的人際溝通經驗和商務溝通實戰經驗。後來,揭陽創辦天河聯盟,成為中國商旅界領軍人物之一。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入大量心理學實驗和口才學定律,結合豐富生動的案例,並給出應對各式溝通的心理策略,幫助讀者實現高效溝通。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如何運用心理策略,解決生活中的溝通難題。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避免誤入這些心理陷阱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習慣用一些固有思維對某個人、某件事做出自己的判斷。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判斷是有失偏頗的,這其實就是我們誤入了一些心理陷阱。


如果無法走出這些陷阱,會給我們的人際溝通帶來極大的阻力。


書中提到一位大學老師,在一次乘坐公交車時,看到一對打扮奇異的情侶以男生抱女生的方式坐在座位上,一開始對他們產生了不太好的印象。


後來,一位老人上車,其他人都沒有意識到給老人讓座,而只有這對情侶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


如果按照這位老師最初的判斷,這對情侶大概是最不可能讓座的人,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


這位老師其實就是受到了“暈輪效應”的影響——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或好或壞的印象之後,往往傾向於由此推斷他其他方面的特徵。


他通過那對情侶的衣著和就坐方式,做出了他們“不像好人”的判斷,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在溝通中,我們還容易出現“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的情況。習慣假設對方和自己有相同的傾向,按照自己的行為邏輯來理解對方,往往就陷入了認知偏差中。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說的是我們將個人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這對人際交往是極其不利的。


如果你常常遇到上述的情況,說明你已經誤入了心理陷阱,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呢?


首先,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僅憑自己一時的感覺、喜惡來做判斷,要聽從大腦的聲音,儘可能保持理性與客觀。


少一點偏見,多一些理性,請儘可能地專注於溝通本身,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問題。同時,儘量不在溝通中輕易做出重大決策。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在溝通後多方徵求並認真傾聽、分析其他人的意見,保證做出科學的決策。


當然,我們還需要儘可能地全方位認識自己,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


當別人一味吹捧你的時候,不要被一些有目的、過分誇大的話忽悠,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見。


對別人籠統的、積極的評價,也不要輕易照單全收,對號入座,要想想是否真的與自己相符。


如果意識到自己有被忽悠的傾向,不妨理智梳理談話內容,及時糾正錯誤的思維方式,防止被忽悠、上當受騙。


只有避免誤入這些錯誤的心理陷阱,我們才能夠為接下來的溝通做足準備。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學會獲取人際關係的主動權


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是不需要互動和反饋的。事實上,越是健康持久的關係,越是雙向互動的。


在人際交往中,你越主動,越容易獲取人際關係的主動權,你的溝通和人際就越順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面帶微笑的人總會使他人感到愉悅,從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而在溝通中,主動熱情的人往往會主動尋找話題,主動敞開心扉,這樣一來自然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賴,對話也更容易進行下去。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因為升職或者調動,來到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我們該如何迅速適應新環境,建立起來新的人際關係網呢?


請做個熱情主動的人,只要你能夠讓自己主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別人的對話中,主動和別人微笑,主動承擔起來你的責任,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你就會很快融入到新環境中,受到新團隊的歡迎。


因為沒有人可以抵擋住主動、熱情的魅力。


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很多朋友並不是不想熱情,不願意主動,而是不知道該如何主動。


關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


在話題的選擇上,請儘量選擇那些有針對性的話題,可以是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是對溝通對象有幫助的話題。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而你的溝通對象是一名剛創業的公司負責人,你就可以選擇“如何在合法的範疇為公司節省成本”這樣的話題,相信對方會很樂意與你溝通的。


當然,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能夠引起對方共鳴的話題。


比如說,你與溝通對象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們都喜歡推理小說,那麼不妨與對方聊聊東野圭吾,一定會很快打開對方的話匣子。


在溝通方式上,可以試著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


舉個例子。用餐的時候,如果看到頭髮或者蒼蠅在食物或者飲品上,是一件很掃興的事情,但是如何用幽默的語言提醒服務員呢?


我們可以這樣說:“你好,儘管我認為在顏色單調的咖啡里加一點點綴是不錯的主意,不過你應該把蒼蠅和咖啡分開來放,這樣可以讓喜歡的人自己添加。你覺得這個主意如何?”


只要邁出了主動溝通的第一步,你會發現你的人際正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所謂高情商:

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商高的人,無論走在哪裡,都是受歡迎的。其實,所謂高情商,不過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這就要求我們在溝通前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對方的感受,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才更有利於解決我們的問題。


比如說,快遞沒有及時送到,你可能會很惱火,但是如果你想解決問題,就不能只是一味埋怨對方。


我們可以試著從對方的角度,一步步引導對方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不是兩個人大動肝火。


你可以這樣說:“你好,我的快遞一週多了還沒有送到,我也理解你們工作辛苦,沒有想為難你們的意思。但是這份快遞確實挺著急的,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儘快處理,謝謝了。”

這樣一來,事情可能就很快解決了。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換位思考的藝術,作者提出了一些溝通技巧:


策略上,在溝通前,我們必須得提前瞭解對方的職業、性格、興趣愛好等信息,儘可能全方位瞭解這個人的情況、想法,再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溝通策略。


方式上,我們特別需要注意這種方式能否為對方所接受。


尤其在拒絕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選擇迂迴的方式拒絕,以免傷害到對方的感情。


比如說,當我們需要拒絕對方邀請,我們可以將拒絕之意巧妙地夾在對對方的感謝中,也可以用推脫的方式拒絕,用其他事推掉這次邀約,還可以主動邀請對方擇日再聚。


而在勸說溝通的時候,如果講道理對方不聽,那我們可以換種方式,現場表演,親自示範,實際行動都是可以的。


比如說,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就可以模仿孩子平時那些不好的行為,讓他自己親身去感受,你為什麼不希望他這麼做,可能會比較奏效。


你越換位思考,溝通效果越好。因為只有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別人才會為你著想,才會願意聽你說。


好好說話,是一種修行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追溯本源,一半以上的關係破裂,問題都是出在了溝通上。在一段關係中,吵架不可怕,鬧意見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拒絕溝通或者長期處於一種失效的溝通模式中。


而破解溝通問題的密碼,不過就是四個字,好好說話。


說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用別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善意,我們的溝通也會變得不那麼困難。


當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溝通解決的時候,我們的關係只會越來越深,我們的聯結只會越來越緊密。


願每個人都能敞開心扉,去感受這世間的美好。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以上內容為每天一本書的簡版,查閱詳解版歡迎點擊文末圖片,進入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收聽。


*注:配圖來自Pexels

*文:霧都搖籃,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新書《餘生很貴,請多指教》已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