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 你还能做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现在的本职工作,自己还能做什麽?

最近看了本书叫《斜杠青年》。没文化的我,看到书名的第一眼,还以为是讲杠精,纳闷着当代杠精问题都严重到专门出书来阐述了呀。

其实这是个在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的概念: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通过多重职业来体验更丰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于是”斜杠“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打住,这可不是说要打多份工的意思。它的重心不是多重收入方式,也不是多重职业身份,而是多元化的人生。

事到如今 你还能做什么

*图片来至网络

这听起来好像很理想主义,但反之。要想面对多元化的人生,需要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强大的实力。我自认自己是实现不了的,没有精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并没有一项突出的才华或技能。“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 这耳熟能详的鸡汤浓郁的来确实对味,不能认清自己实力而盲目行事是任性。

除此之外,还要摆脱打工者思维,训练产品思维,在这个人才为最核心生产要素的市场,争取把所做的事情变成一个对他人有价值的“产品”,而不是把自己看成人力市场的“产品”;把那些看似普通、平常的事情都变成潜在机会,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都有更高的要求,也会更有意识的多想一步。

书里每新的篇章里都写着“人这一辈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过。” 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生来独立的自主的权利,谁都不能妄加指责什么。只是书上阐述了一个观点,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分享一下。

“若是只有2种人生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

前40年会过得非常辛苦,但后30年会过得非常舒适和快乐;

前50年会过的极其舒适快乐,但后20年会非常辛苦和窘迫。


几乎所有被问的人都选择了第一种生活,包括我自己。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似乎宁愿年轻的时候多吃苦,都无法接受老年生活的窘境。...但我们依然能从大家的一致选择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把未来看得远比现在重要。...现代人对于未来的重视程度却远远超过生存的需要,以至于我们过于忽视当下,永远为未来而活。


心理学家曾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跑步机现象,来描述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现代人似乎永远在追逐以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某个目标,可当真正达到之后,发现快乐实在太短暂了,于是我们很快就变得不满足,然后又开始追逐别的东西,于是,我们永远在不满足中追逐着新目标,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没有终点。”

虽然书里面的观点会更偏向于活在当下,但我还是认为这无法判断哪个为更优选择,毕竟生活还是要落到日常,回归于细节结合实际情况。只是这个观点让我开始思考,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还能做什么。其实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俗人,无非就是想发达,想通过财富的增加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欲望是个无底洞,什么时候能够满足却是最大的问题。

“在基本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甚至相当舒适之后,还拼命牺牲本可以用来自我修养的世界来换取基本生活之外的奢华实在是没有必要。” 确实,在已经满足了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后,就应该往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甚至自我超越需求的攀升,而不是自始自终停留在最底层面。

其实生活不难,往往造成我们困苦的,是自己内心。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值得高兴的事情,只要有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就很难有幸福感,因为你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放在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中。” 随着年纪的增加,我们越来越难感受到快乐,实则是因为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兴起,把人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物质上,并成功利用人的虚伪和欲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主流价值观让许多人把追求物质和享乐作为人生的核心。”

然而,无论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一刻钟的喜悦,还是生理上稍纵即逝的快感,任何外由外界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通过增加这些零碎的新鲜事物来刺激快乐,而是减少痛苦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内外的无序与不和谐。” 我们对于无能为力、无法改变、无法掌控的事情的纠结终会落入一个自我怀疑的陷阱中,里面装满了自我否定和沮丧。要想重新开心,就分清楚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不攀比不比较,改变在自己生活中那些可以改变的,也坦然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

“人生无所谓什么必须,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唯一值得推崇和鼓励的就是敢于改变的勇气和坦然接受的智慧。”


*上述所有引用来至于《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