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深挖文本字詞之美

深挖文本字詞之美

於保東


《風雨》是賈平凹先生的寫景散文,通過風雨中的各色景物來寫風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提出,《風雨》一文表現了作者極高的遣詞造句能力。我感到這是一個極富教學價值的課堂生成問題,於是決定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以此展開討論,讓學生深入挖掘這篇課文的字詞之美。

我問那位學生,本文的字詞美在哪裡?學生答:作者非常善於運用動詞,比如寫“下落”,就用了“下墜、掉”等詞語。我請全班同學細讀課文,把文中表示“下落”的詞語標註在課本上,並品味詞語之間的細微區別。大家標出了“陷、撲撒下來、倒伏、嘩嘩啦啦脫落下來、下墜、掉、石子般掉在地上、啪地摔下來、砸”等詞。

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深挖文本字詞之美

我告訴學生,這些詞或短語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表達同樣的意思。它們的運用,可以反映事物間的細微差別,精密地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情、態度、認知,讓語言更加豐富、鮮活。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通過讀、品、悟、思、辨等方式,揣摩每一個表示 “下落”的詞語在文中的具體情態。

這一環節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他們津津有味地展開閱讀,並且大部分都能針對這些詞語在文中的具體語境和情態展開想象,獲得獨特體悟。如“陷”這個詞,有學生體會到, “陷”這個詞和“鼓”相呼應。作者把樹林子比作麵糰,意指樹林在風的鼓動下,像正在發酵的麵糰一樣,不斷地膨脹,有一種飽滿的、立體的質感;而“陷”生動形象地體現了樹林被風吹“鼓脹”到頂點時,轉而洩氣一般塌陷的情態。再如“脫落下來”,學生表示,“脫落下來”孤立起來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色彩,但在前面加上擬聲詞“嘩嘩啦啦”,呈現出巨大的聽覺張力,不僅帶給人們視覺上的強烈衝擊,還給讀者創造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就連再普通不過的“掉下來”一詞,學生的回答也令人稱奇、點贊——“鳥巢從樹上掉下來”,“掉”看似平平,但下文寫到“幾隻鳥尖叫著飛來要守住,卻飛不下來”,這個看似平平的“掉”字便具有無限的情態:掉的不是別的,是鳥兒們的家,鳥兒怎能不奮力保護自己的家呢?此時,鳥已經不是鳥了,彷彿是在風雨中與大自然搏鬥的人。

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深挖文本字詞之美

“字裡乾坤大,詞中意趣深。”詞語教學是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不應侷限於會認、會讀、會寫,更應引領學生藉助詞語走進文本、讀懂文本。其中,抓住文中同義詞、短語展開教學,求同辨異,悟意審美,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