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變中闖禍的為何以八旗子弟為多


庚子事變中闖禍的為何以八旗子弟為多

八國聯軍在太和殿閱兵

庚子事變那年,清廷慘敗,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任命慶王奕劻和大學士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在京師和列強議和。列強提出的一個議和重要條件是必須處罰數位挑起戰爭、攻打使館、殺外交官和洋人的“戰犯”。

列強他們列出了一個必須處死的大臣名單,共十二人: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這三人是愛新覺羅氏,皇室宗親,光緒帝的同族兄弟;協辦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剛毅、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啟秀、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山西巡撫毓賢,這四人是滿族旗人;大學士徐桐和他的兒子、刑部侍郎徐承煜,是漢軍旗人。剩下的三位漢人是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甘軍統帥董福祥。李秉衡是捐班出身,雖是文職,但一直在帶兵打仗,他和董福祥一樣,作為軍事將領,以服從為天職,尚可理解。只有趙舒翹一人是科舉出身的漢人,他是被旗人綁上了戰車。

在清廷和議大臣的斡旋下,洋人做出了讓步。載勳、英年、趙舒翹賜自盡,啟秀、徐承煜、毓賢被押上刑場正法。剛毅在清算前病死,徐桐於聯軍入城時上吊自殺,李秉衡率兵在與聯軍戰敗後服毒自殺。載漪、載瀾兩兄弟被流放。董福祥處罰最輕,被免職回鄉,永不敘用。

被清算的大臣中,佔大多數的是旗人。慈禧太后以下,這個禍主要是八旗子弟闖下的。分析原因,我以為有兩方面。

一是清代中期以後,八旗子弟顢頇蠻橫、志大才疏、不堪重用已是公認的事實。咸豐朝的權臣肅順是鄭親王的後裔,雖是旗人,但他很瞧不起旗人,常說“咱們旗人渾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們那枝筆利害得很”。他對漢人很尊重,對旗人呼來呼去。他知道要平定洪楊之亂,只能靠漢人了。就是在他的建議下,咸豐帝重用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湘系大臣,保住了大清的江山。肅順重漢輕滿,滿蒙八旗子弟恨得要死。後來慈禧太后聯手恭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肅順被殺,八旗子弟多數叫好。

肅順雖然被殺了,但當國的恭王奕訢依然沿襲他重用漢族能臣的政策。即便為了鉗制漢族大臣,恭王所用的滿蒙大臣如文祥、寶鋆皆為通達、精明的能吏。

但是八旗子弟不甘心,特別是黃帶子和紅帶子,這大清江山是他們祖上打下來了,他們時不時要刷存在感,一有機會就不願意只過提籠架鳥、看戲聽曲的悠閒日子,他們也要嚐嚐掌握大權、左右政局的滋味。“戊戌變法”失敗後,高層矛盾主要是慈禧、光緒母子的衝突公開化了,他們的機會來了。

二是甲午戰敗後,漢族大臣受到排擠,滿蒙八旗之地開始重新走上要害位置。無論湘淮系大臣戰功多高,表現得多麼恭順,皇家對他們是很提防的,一有機會就會打壓他們。而且他們功勞再大,可以給大學士這樣尊隆的頭銜,也不讓他們進入中樞。曾國藩等湘系封疆大吏中,只要左宗棠短暫地做過軍機大臣,李鴻章做了幾十年直隸總督堅北洋大臣,權傾一時,也未進過軍機。慈禧就是要用滿蒙親貴和沒有掌握過兵權的漢族大臣在軍機處,然後控制以湘淮系軍功集團為主的封疆大吏。甲午戰敗後,湘軍、淮軍作為武裝集團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此前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彭玉麟等大臣已去世。代表清廷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背上沉重的黑鍋,千夫所指,淡出決策層,後來幾乎是發配到廣州做兩廣總督。資歷尚淺的張之洞、劉坤一的聲望無法和那幾位湘淮系前輩比。“戊戌變法”失敗後,又一批漢族大臣受到了整肅。可以說,“庚子事變”前,中樞完全由滿蒙親貴把持。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還不至於犯大錯,他會想辦法彌合慈禧、光緒母子間的罅隙。恭親王在“戊戌變法”前死去,光緒重用倖進的新銳漢臣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可以說,戊戌政變到庚子事變,是一個有因果邏輯的整體性事件,在那樣的情形下必定會發生。

當慈禧太后越來越憎恨光緒,動了廢黜的心思,窺伺上意的人便紛紛跳出來,想在未來的權力分配中佔得先機。而這些人多是不經世事、眼高手低、見識淺陋的八旗子弟。載漪巴望著自己的兒子溥儁替代光緒當皇帝,他當然要想辦法搓起老佛爺對光緒的怒火,甚至不惜編造洋人逼迫老佛爺交權的謠言,想利用義和拳的力量幹掉光緒,喊出誅殺“一龍二虎”(即光緒和李鴻章、榮祿,榮祿是軍機大臣中唯一明白的旗人)的口號。如此才能火中取栗,為兒子入繼大統掃平道路。其他幾位載字輩的王公大臣想搭上權力鉅變的便車,搶得擁立之功。像徐桐、剛毅、毓賢、啟秀、英年這幾位旗人大臣,對洋人是“樸素”的仇恨。整個二愣子的想法,大清這麼多人,這麼廣的土地,幹仗未必輸呀,先交上火再說吧。——這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明白的漢族疆吏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決策呀。幾年前連一個小日本都打不過,這下還要和十一國交戰,簡直就是連兒戲也不如。

高樹在《金鑾瑣記》中有一首詩如此諷刺端王載漪:

佩符習咒羽林郎,紅錦纏腰入未央。

誰把干戈作兒戲,六街都唱小秦王。

載漪、載勳這些王公貴族,說動太后相信義和拳的神力。莊王載勳是義和拳“法術”的超級粉,他在自己王府裡設壇作法。這些人的打扮也學義和拳師兄弟,佩戴神符,紅錦繫腰,以為有神力相助。“小秦王”即 《秦王破陣樂》,唐代教坊曲名,歌頌李世民當年率兵破陣之英勇。八旗勳貴愛唱戲,他們把軍國大事也當作演戲唱曲那麼輕鬆簡單了。

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這些明白的大臣,眼睜睜看著一群八旗二百五慫恿著太后,把國家往火坑裡推,卻無能為力。他們能做的,只是在自己地盤裡搞“東南互保”,為大清留下一線生機;等戰敗後,再出馬收拾殘局。

還好,那時候督撫尚有相當的自主權,也有著對朝廷和國家真正的忠忱,沒有跟著胡鬧。“庚子事變”的結局還不算太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