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巖名字的來歷是什麼?為何叫七星巖?

本糧鋪子


據我所知,您說的七星巖有兩個,一個是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七星路1日號,另一個在廣西的桂林市,兩個七星巖的相同點都是因山而得名。廣東肇慶七星巖門票78元,學生老人半價,開放時間上午7:30~下午17:30,氣候年平均氣溫20度左右,確實是個避暑遊覽勝地。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就有文字記載,唐朝書法家李邕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七星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而且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而得名。


二胖與黑哥


七星巖位於肇慶市區北約4公里處。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裡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於一九六四年四月遊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惜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於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遊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餘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肇慶市委、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底先後投資1500萬元,在七星巖景區內的六個小島、七座山岩,八公里長的湖堤上安裝了環湖園林路燈560盞、1000瓦的射燈、彩色泛光燈250盞及3000米的彩虹管,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光源的變化多姿。以不同的顏色交錯投射到景物上,勾劃出七星巖景區內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橋,花木,巖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巖更加絢麗多彩;同時開闢了星湖夜遊項日,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夜色中游湖觀光提供了一個美麗的環境,再造出“第二星湖”。


橙子奶昔


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七星公園的核心景點,就是普陀山腹的七星巖。

七星巖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

棲霞洞之名,緣起隋代高僧曇遷。

曇遷是博陵饒陽人,俗家姓王,從小就讀六經,研周易,21歲出家,隱居林慮山淨國寺,有一次得心熱病,竟然夢到吃月亮,醒來後病就痊癒了,於是改名月德,公元587年,月德奉詔入京,住在大興善寺。後來又奉詔成為京師禪定寺主。

話說回來,曇遷雲遊桂林後在巖口題寫了“棲霞洞”的榜書,曇遷的名氣這麼大,他講話的份量可想而知,於是唐代的七星巖就名有姓了,也因為曇遷的原因,唐代桂林僧人在洞口建起了寺廟。後來,公元817年,唐代高僧懷信就曾遊棲霞洞,寫了一首詩,“石古苔痕厚,巖深日影悠。參禪因久坐,老佛總無無愁”,十分有禪意。

比較蹊蹺的是,後來的仙李巖、碧虛巖都與道有關,為什麼由佛改道、何時由佛改道,有沒有歷史記載,我還有查到,只是曾主政桂林的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巖口題有《碧虛銘》,想必由佛改道的時間應該在公元1175年以前,1175年范成大離任桂林。

七星巖之名據說起源於宋代後期,因山而名。七星山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兩山7峰一東一西,相互連屬,就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山名因此而來。


把生活當旅行


七星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地,東西貫穿,入口在天璣峰西南端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七星巖以雄偉、寬廣、深蓫、曲折而著稱。其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豐富,保存較完好的地下宮殿。

七星巖因七星山而得名,古時稱棲霞洞。原來是一條暗河,已有百萬餘年的歷史。由於地下河所形成的巖洞一般有兩種地形:一是"巖洞的侵蝕地形",如洞內的"銀河鵲橋"景點,就是一個巨大的穹形廳堂,宛如天空:二是"巖洞的堆積地形",如石鐘乳、石柱、石筍等次生沉積物組成,具有各種形態,千奇百怪。今依民間習貫稱呼,又據巖內明代桂林畫家張文熙所題"第一洞天"之意,定名為"七星洞天"。





用戶93163285945


七星巖位於廣西桂林市,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通過,面積1.75公頃。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下面的圖是今天拍的哦。


LCS行者


七星巖,我看樓主在廣州,問的應該就是廣東肇慶的七星巖,而不是廣西桂林的七星巖。據清代、民國的《高要縣誌》,近代《七星巖志》等史料記載,至少從唐初以來,七星巖的傳說多達30多則,其中流傳較廣的是“神人驅石”、閬風巖含珠洞的劉三妹石人化身、玉屏巖仙人腳印、叮咚井、石室巖馬蹄碑等。

傳說歸傳說,但從現在來看,七星巖的來歷還是和它自身地質地貌有關,由於地處熱帶,石灰岩易於溶蝕,從而發育成地下洞、鐘乳石、石筍、巖洞、石芽、石柱、石林等,使七星巖的景色更加絢麗、奇特、雄偉,有著濃郁的南國韻味和情調。景區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巖,分別是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坡巖。峰巖陡立峻峭,妖嬈多姿,好像點綴在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故稱七星巖。

七星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因此,有時間大家不妨也去走走,體驗下大自然的秀美。





逗町小廈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其實,本人所知道的七星巖在我國有兩處,一處為廣東肇慶七星巖,另一處為廣西桂林七星巖。這兩處七星巖都是我國著名的自然景觀。

廣東肇慶的七星巖之稱是由於在“星湖”一帶有七座石山,即聞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等七 巖。這七座石山矗立湖濱,排列如同北斗星,分成南北兩列,因而 稱之為七星巖。

廣西桂林的七星巖之稱的由來。其原名為“棲霞洞”,亦稱“碧虛巖”。為何也稱之為七星巖呢?因為此溶洞位於灕江東岸的七星山 下東普陀山腰,所以又稱之為七星巖。

這兩處七星巖美輪美奐,著實令人著迷,希望廣大朋友有時間可以去觀光旅遊一番,絕不枉此行!





山水旅者


七星巖位於廣西桂林市,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通過,面積1.75公頃。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七星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通過,面積1.75公頃。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七星巖以雄偉、寬廣、曲折、深邃著稱,是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較豐富,保護較完好的地下宮殿。洞內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變幻莫測,玄妙無窮,組成一幅幅絢麗的圖景。從隋唐起,七星巖已成為旅遊勝地,留下不少石刻。如隋開皇十年(590年)曇遷題的“棲霞洞”榜書,唐顯慶四年(659年)佚名“玄玄棲霞之洞”的題字,宋范成大的《碧虛銘》、柯夢得的《迎送神曲》,明張文熙的"第一洞天",都很珍貴。七星巖以雄偉、廣、曲折、深邃著稱,是石灰岩發育較完全,景物較豐富,保護較完好的地下宮殿。

七星巖因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旅遊景點溶洞中較為出名的一個巖洞,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七星巖古時稱棲霞洞,在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原來是一段地下河,已有百萬餘年歷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巖洞一般有兩種地形: 一是“巖洞的侵蝕地形”,如洞內的“銀河鵲橋”景點,就是一個巨大的穹形廳堂,宛如天空;二是“巖洞的堆積地形”,由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次生沉積物組成,具有各種形態,千奇百怪。今依民間習慣稱呼,又據巖內明代桂林畫家張文熙所題“第一洞天”之義,定名為“七星洞天”。











頭條有路


七星巖位於肇慶城北約3公里處,是個歷史悠久的風景區,遊人到此遊覽的歷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巖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稱為“星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清代陳恭尹寫了一首《七星巖提名歌》:“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如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也說:七星巖“蓋帝車之精所成”。這就是七星巖名稱由來。

七星巖共七巖,呈兩列長條狀,南列自西至東為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邊的阿坡等這七座巖。


天涯海角看世界


話說女媧補天差12塊靈石,玉皇大帝便把自己腰上的12只寶石變成12只綿羊,差大臣去送給女媧,大臣問,送到哪兒呢?“一直向東,雞啼即停。”這話被西江邊的一個漁夫聽到了,夜晚,他見天空飄過來了12朵雲彩,便學雞叫,7只綿羊跑了下來,形成了七星巖,另外5只向東落下了座五羊城——這就是廣州之所以稱之為“羊城”的由來吧。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七位仙女下來凡間遊玩,因為王母叫她們回去。仙女們不想回去,七位仙女在凡間過了多年化成了七座山。就是七星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