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今天,一篇《一位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刷屏朋友圈。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一個自稱是16歲的高中生,以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給著名作家方方寫了一封信。

因為這一封信,網上吵的不亦樂乎。

支持者眾多: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當然反對者也不少: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更有甚者,居然建議提起訴訟的:

信和日記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人

著名媒體人胡舒立曾說過:新聞不是宣傳,也絕不能是宣傳。

新聞必須有專業的機制和操守,它有它的基本的界定,也就是說,關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定義有爭議,但是它有一些基本內涵不可否認。

第一個就是媒體服從公共利益;

再一個媒體必須報道事實;

第三個就是媒體作為信息流通的渠道,它要採納一定的價值標準,這個價值標準在中國社會分化比較嚴重,我覺得可以採用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四點就是必須服從事實這個最高權威;

第五、必須受制於專業規範,我想這個就是我們這個行業,我們這樣的職業人能夠盡你的社會責任,應該堅持的基本的操守和基本的價值。

我認為,這是一個有理想的媒體人心目中的最完美的媒體運作模式。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

哪怕是那些口口聲聲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的自媒體也做不到。

因為每個媒體,不論是官方還是私營,抑或是自媒體,也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獨特的態度。

即使所有的媒體都說了真話,但是人們不一定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每個媒體實際上都在選邊站,背後都有一群意見相同的人。

首先講一下方方日記吧。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漢日記"走紅網絡。其平實的語言、生動的敘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風格感染著每一位讀者,被網民爭睹為快。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方方日記"戳到了集體心理的痛處,她的日記反映了在疫情下武漢人民的真實情感,恐懼、焦慮、憤怒、無助……

很多人也是通過這些日記了解武漢的一些情況,瞭解城內的一點一滴。

這些日記雕刻了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城市傷痕,從一些小人物、弱者和利益受損者著手,通過描寫這些人身上的悲慘故事來形成內容。在疫情爆發的大環境下,弱小人物的遭遇經過加工,更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更能抓住人們內心最柔弱的地方。

這就是方方日記為什麼走紅的原因。

一是身處疫情區域的人們需要一個人能夠寫出他們的內心,把一些他們原本無法通過文字描述的情緒,通過一段傷感的文字表達出來。

二是身處疫情區域外的人,也需要一個非官方的窗口,想去了解他們所認為的真實情況。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他們總會藉助一些時機和場合發表一些不容於世的言論,對於他們而言,日記成為了一個最好的發表自己言論的焦點。

其次,講一下中學生的那封信。

現在的微信平臺上對此基本上都是一片罵聲。信中很多觀點我也不認同。

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水平一般。

但是,就是這麼一篇遭人痛罵的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打賞超過6800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對這篇文章喜愛有加?這還是因為這篇文章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情。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國外的媒體蠢蠢欲動,四處造謠,招搖撞騙,從質疑封城模式,到栽贓陷害病毒起源,再到各種惡毒的病毒稱呼,無一不使得部分國人心中憋著一口氣。再加上國內的一些公知上躥下跳,配合國外媒體抹黑,很多國人心中也是有苦說不出,想去辯解,但是卻苦於沒有證據,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

而這些公知,有些正是拿著方方日記當盾牌。方方也是被這些人有意無意的拿出來當"擋箭牌"。

所以,在疫情情況逐漸好轉後,國人的整體信心已經加強,一些疫情的信息也逐漸明瞭,再對比國外政府的各種神操作,國人有些情緒終於爆發了。

也不排除有些人會藉助這種情緒炒作,但是,我們還是要想想,為什麼我們在抗疫期間會遭到如此多的造謠和諷刺,為什麼會有這麼一股強烈的情緒。

最後,藉助一句話來做個總結:

人心都是有一杆稱的,越多的人心組合越會是這樣。當時間過去了很久,一些事情成為歷史,人們就會越來越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