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吉安大橋


江西吉安,有個井岡山。


如果你沒聽過吉安,那麼應該還記得初中課本上學的《醉翁亭記》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廬陵,吉安的古稱。一代文宗歐陽修的故鄉。


01 吉安在哪


吉安位於江西省中部,是江西省的一個地級市。


下轄2區1市10縣,分別為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和吉安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永新縣、永豐縣、吉水縣、峽江縣、安福縣、新幹縣。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圖|圖/百度百科


吉安處於贛江的中段位置,江河很好地將東西兩邊的山勢分隔開來,東部的雩山山脈與西部的羅霄山脈高大綿長,兩邊地勢逐漸向贛江中部的河谷降低,早期的地質運動——吉安凹陷逐漸形成以吉安、泰和為中心的吉泰盆地。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羅霄山中段山脈萬洋山的北支|圖/攝圖網


由於吉泰盆地地形平坦,水域開闊,水流量大,自然也就成為贛江水運的木材運輸與糧食物資的中轉地。


北宋神宗年間,吉州(當時的稱呼)萬安縣以“鎮當水陸之衝,舟車之會,控扼贛江之咽喉,凡漕運重寄皆屬於此”的地位成為贛江黃金水道的重心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吉安萬安水電站,江西省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圖/網絡


從贛江到萬安縣的二百四十里中,有灘十八,水性湍險,稱為“贛江十八灘”,其中以黃公灘最為湍險。要想過灘,必先祭拜河神,請當地有經驗的灘師、縴夫領航拉縴。


當年蘇軾經過這裡,誤將黃公灘聽成惶恐灘。多年以後,文天祥從贛州起兵北上抗元經過萬安縣,寫下了“遙知嶺外相思處,不見灘頭惶恐聲。”(《過惶恐灘》)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贛江十八灘船伕號子”,擁有完整的一套儀式,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南昌新聞網


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給吉泰盆地的農作物生長帶來充分的雨熱條件,使之成為產糧重地。直至今日,這裡仍然是江西省僅次於鄱陽湖平原的第二大商品糧基地


同樣得益於這一氣候,吉安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遂川縣境內保存著典型中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資源冷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南方鐵杉、青錢柳、香果樹等原始植被類群以及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雲豹等珍稀動物。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南風面,羅霄山脈主峰。江西省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羅霄山脈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圖/遂川


每年的白露到霜降時期,成群結隊的鳥兒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高原、俄羅斯,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飛向溫暖的南方,沿著中國3條候鳥遷移路線之一的中部路線繼續往南遷移。


羅霄山脈的南風面海拔2120.4米,與周圍的其他山脈形成一條天然的隘口,為鳥兒的遷移提供了地標指引。於是這條位於江西遂川縣營盤圩鄉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下村鄉接壤的牛頭坳成為了遷徙候鳥跨越湘贛兩省的必經之路。


因而這裡被稱為千年鳥道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千年鳥道營盤圩|圖/公眾號「千年鳥道營盤圩」


然而這條尋找溫暖的道路也曾發生過長期大型的捕鳥獵殺活動。2012年,一部名為《鳥之殤,千年鳥道上的大屠殺》的12分鐘紀錄片揭露了千年鳥道的殘酷現實。


強光、槍聲、捕鳥聲,讓一條本是尋找溫暖的通道變成不歸路。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紀錄片播出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推動了對千年鳥道的保護

02 吉州繁盛


屢易名稱


廬陵的稱呼,自秦朝始。“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滅楚,虜負當,明年置廬陵、安平、新淦三縣,屬九江郡。”(《明一統志》)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立廬陵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廢廬陵諸郡,置吉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吉州路總管府;元皇慶元年(1312年),取下轄的吉陽、安成兩州各一字,名“吉安”,寓意“吉泰民安”


政通人和時期,吉州人口增長很快。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唐元和年間,吉州人口達到“戶四萬一千二十五”。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歷史上的五次大遷移


戰亂、饑荒,是人口流動的一大因素。唐安史之亂,導致大量的中原百姓往南遷移。


在流亡的大潮中,或許就有一位歌值千金的樂工——許合子。她來自吉州永新縣(今江西吉安永新縣),出自世代樂工之家,一路奮鬥到長安,於開元末入選宮中,後改名“永新”


而她的一生,也隨著唐王朝的衰變,淒涼退場。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許鶴子即以許合子為原型|圖/《長安十二時辰》


商業繁盛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如是說。


我們今天仍能在《清明上河圖》上窺見北宋風貌之一二。熙熙攘攘的街市,鱗次櫛比的商鋪,南來北往的船隻,市井煙火躍然紙上。


吉州也在這一時期真正走向繁榮。


這個時期的吉州,不僅是黃金水道贛江的中轉站,而且造船業發達。據記載,南宋建炎二年,“全國造船2676艘,其中吉州造船898艘,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


與此同時,

吉州窯的瓷器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吉州窯位於今吉安縣永和鎮,又稱永和窯。吉州窯燒窯歷史悠久,最早一批研究吉州窯的學者小山富士夫在《支 那青瓷史稿》中認為,吉州窯在唐代已經燒瓷,甚至還將吉州窯與當時盛名卓著的越州窯、嶽州窯等並列齊名,視為唐代名窯之一。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吉州窯窯址 | 圖/圖蟲·創意


吉州窯的釉下彩繪十分出色,善於博彩眾家之長,也有大量自己的獨創。


自南宋開始,融合長沙窯釉下彩繪工藝與磁州窯的工藝特點,最終形成了吉州窯白地釉下彩繪瓷
這種工藝,後來成為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燒創的重要前提之一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南宋/吉州窯木葉貼花盞(吉州窯名品代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 圖源/微博@動脈影


江南糧倉


沿著贛江,可以發現許多好玩的事情。


在遙遠的戰國時期,吉安市新幹縣境內的界埠糧倉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糧倉。它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糧食生產於儲存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北宋熙寧年間,泰和縣有位名叫曾安止的進士寫了一本專門研究水稻品種及農業發展的書——《禾譜》


他在《禾譜》(序)中寫道,“江南俗厚,以農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合歲貢百萬斛,調之吉者十之六七。”也就是說在北宋時期,吉州的漕米供應已經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到南宋時期,建都臨安(今杭州),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吉州每年需繳納約60萬石的糧食,佔江西的三分之一。徵收的公糧就這樣一船一船地沿著贛江北上,充入國庫。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戰國界埠糧倉遺址|圖/新幹縣旅遊


吉州作為漕運的落腳點,自然而然地形成繁華的街市。

南宋詩人劉辰翁曾在《習溪橋紀事》中描寫廬陵城後習溪橋的熱鬧繁華景象:


“為官藥肆,為旗亭,歌鐘列妓,長街燈火,飲者爭席,定場設賈,呵道而後能過……”


03 廬陵望郡


水既是財富之源,也是文起之氣。


廬陵文化的高峰,出現在宋代明代。宋代諸如“五忠一節”,即北宋文宗歐陽修(諡文忠)、北宋名臣楊邦乂(諡忠襄)、南宋名臣胡銓(諡忠簡)、南宋名相

周必大(諡文忠)、南宋詩人楊萬里(諡文節)、民族英雄文天祥(諡忠烈)。


在13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中,廬陵共出現了近3000名的進士,其中宋代出現了1000餘名,明代產生了近1000名,形成“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的繁盛局面,可見廬陵重教崇學的文化特質。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永豐縣永叔公園的歐陽修雕塑 | 圖/圖蟲·創意


據地方誌記載,廬陵最早的書院是泰和縣匡山書院,由五代後唐詩人羅韜倡力建造,千百年來經歷寂靜興盛,焚燬重修,到清朝仍為講學之所。


南宋時期,白鷺洲書院聲名鵲起。這所書院,由當時的吉州太守江萬里興建,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儒學大師講學曾到此講學,文天祥、劉辰翁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曾求學於此。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白鷺洲書院位於贛江中的白鷺洲小島上,島上有一中學名喚白鷺洲中學,中學的後面就是白鷺洲書院 | 圖/圖蟲


明正德五年(1510年),時任廬陵知縣的王守仁協同當地文人在吉安青原山興辦講學,倡導“良知之學”。廬陵學者翁然景從,隨之者眾。


到萬曆年間,廬陵九縣在紛紛在青原山附近的淨居寺設置會館,時稱“九邑會館”


每年春夏,總有幾日格外熱鬧,名儒學士匯聚在青原山,儒學理學交相輝映,廬陵由此形成“東南鄒魯,西江杏壇”的繁盛局面。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青原山上的陽明書院 | 圖/圖蟲·創意


在吉安,倘若你多走幾個古村,就會發現這裡的文化興盛不無道理。村野私塾的設立,崇文重教的宗族觀念,在很多偏僻的村落中都能找到影子。


渼陂古村,它的開基先祖可以追溯到南宋。宋人南渡,定都臨安,陝西戶縣的梁氏家族在南遷的大潮中行至廬陵,後徙居渼陂。


時至今日,這裡仍然保留著503棟古建築,其中光古書院就有4座,祠堂近20座。一入村口,隔著一口方塘的古村總祠永慕堂豁然入眼。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渼陂古村村口的永慕堂,是古村的總祠,匾額高懸“翰林第” | 圖/攝圖網


釣源古村,是歐陽修的後裔世代居住繁衍的地方,位於吉安市吉州區。與渼陂古村的建築特點相似,都是依山而臥,繞水而生。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釣源古村歐陽氏祠 | 圖/圖蟲·創意

04 紅色吉安


四月的時候,井岡山的杜鵑花已經開得很漂亮了。團團簇簇,各色各樣,在碧山綠水當中連綴成耀人的姿態。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杜鵑花,井岡山市市花 | 圖/公眾號「吉安市旅遊攝影協會」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10月,毛澤東率

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將革命的紅旗插在了井岡山上。自此開始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各方革命力量逐漸匯聚在井岡山。1928年4月,由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在井岡山順利會師,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井岡山時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結合國情與黨情,率先實現馬列主義黨建學說與中國共產黨建設實際相結合。


這一時期,毛澤東撰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陸續發表。

關於吉安的前世今生,別隻是認識一個井岡山而已

茨坪東山腳下的毛澤東故居|圖/攝圖網


1930年2月7日-9日,“二七”會議作出了集中紅軍軍第四、五、六軍,奪取江西全省政權,第一步先打吉安的決定。


“十萬工農下吉安”

,紅旗子的大隊伍進城,紅色的吉安城成了新世界。


很多年以後,當烈士暮年的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岡山,“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彈指一揮間,已經過去三十八年了。(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作於,1965年5月,距離1927年10月初上井岡山,剛好38年)

(1)方院新等,《遂川千年鳥道——中國3條候鳥南北遷移大通道中的中部通道》

(2)小山富士夫《支 那青瓷史稿》

(3)孫曉蕾《元代景德鎮青花瓷與吉州窯釉下彩繪瓷紋飾傳承關係研究》

(4)(宋)曾安止《禾譜》(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