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亞太業績“變臉” 啤酒“江湖”生變

百威亞太業績“變臉” 啤酒“江湖”生變

3月17日,百威亞太發佈了2019年年報,這也是其上市後交出的首份完整的財報。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65.4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67.4億美元下跌2.88%;實現全年淨利潤9.08億美元,同比下降5.32%。

受此影響,百威亞太股價不斷走低。3月30日其股價一度跌逾6%,最低股價達19.70港元,創上市以來新低,總市值較最高位跌去1600多億港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百威亞太業績下降對中國啤酒企業來說是好消息,說明在高端啤酒的競爭中,其他品牌已經搶到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隨著嘉士伯、華潤雪花與喜力等品牌加入高端啤酒陣營,高端市場的競爭將加劇,未來行業競爭程度還會提升。

營收淨利雙雙下降


對於公司2019年的表現,百威亞太在年報中提到了兩個市場,一個是韓國,一個則是中國。

百威亞太表示,2019年亞太地區東部區域經營環境艱難,銷量、收入及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均下跌。韓國業務主要受到消費者信心減弱引致的整體行業下滑以及競爭壓力影響。中國方面,主要是以百威為領導啤酒品牌的夜生活渠道於2019年下半年表現疲軟所致。

對於百威亞太去年的表現,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百威2019年業績下滑,對中國啤酒行業是一個利好。因為在高端市場一直是百威一家獨大。

在長城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食品行業首席分析師劉鵬看來,隨著嘉士伯、華潤雪花與喜力等品牌加入高端啤酒陣營,高端市場的競爭將加劇,未來行業競爭程度還會提升。

疫情衝擊不應小覷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多個行業按下了暫停鍵,餐飲渠道、零售商超、夜場等酒業銷售場所都關門防疫。對於酒行業來說,在失去消費場景的背景下,2月份的市場銷售可謂慘不忍睹。

對於疫情帶來的影響,百威亞太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暴發持續衝擊公司的業務,2020年前兩個月與2019年同期相比,公司預計在中國的收入將自然減少約2.85億美元,正常化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將減少約1.7億美元。

百威亞太還表示,韓國方面,考慮到該國近期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公司對整體經濟及行業復甦前景保持審慎態度。“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亦難以與2019年同期相比。”

近期多家投行下調百威亞太的目標價。小摩下調其目標價3%,由32港元下調至31港元;瑞信下調百威亞太盈利預測2%至3%,目標價由26.2港元降至25.5港元,維持“中性”評級;大摩下調對百威亞太今明兩年盈利預測分別23%及10%,降其股份目標價,由32港元降至30港元,維持“增持”評級。

朱丹蓬分析稱,百威亞太主打高端市場,整體產品佈局其實能覆蓋到80%的消費者。只是其渠道方面,市場廣度和渠道深度的佈局確實都還做得不到位,例如在長江以北地區,百威的覆蓋還不夠。不過百威亞太略顯疲態後並不會進一步下沉市場,與華潤、青啤“近身肉搏”,因為百威亞太要急於替母公司還債。

替母還債壓力“山大”


2019年,百威頂著“亞洲最大啤酒公司”的頭銜成功在港股上市。9月30日,百威亞太正式掛牌交易後,在10月9日創下上市新高32.65港元,總市值高達4310億港元。之後,該公司股價就保持了“跌跌不休”的態勢。

截至2020年3月30日,股價最低為19.70港元,收報20.00港元,總市值為2648.68億港元,較最高位4310億港元跌去1600多億港元,超過了一個華潤啤酒的總市值。

資料顯示,百威亞太是百威英博子公司。百威英博創立於1366年,總部位於比利時,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釀造企業,也是美國第二大鋁製啤酒罐製造公司。百威亞太在全球30多個國家擁有工廠,其產品行銷130多個國家。旗下品牌包括貝克啤酒、中國哈爾濱啤酒、百威啤酒、時代啤酒及科羅娜等500多個品牌。

但近幾年來,百威英博因持續性收購已負債累累。2016年百威英博收購了世界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這是全球啤酒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一舉奠定百威英博的全球啤酒霸主地位。但巨大的收購成本,也是造成如今債臺高築的原因。

根據百威英博披露的企業財報數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百威英博淨債務高達1042億美元。為了減輕負債壓力,百威英博已經宣佈2018財年的分紅將減少50%,節約出來的40億美元將用來償還企業目前所負擔的鉅額債務。

在朱丹蓬看來,百威英博收購南非米勒後,現金流相對緊缺,短時間內彌補資金吃緊的問題很困難,所以百威英博將優質的亞太版塊拆分進行單獨上市,可以受到資本端的追捧以及青睞,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從微觀的角度,拆分後的股價、資金以及利潤都有很好的支撐,在亞洲市場消費升級的紅利中,百威英博的調性和產品結構能夠很好地匹配整個亞洲版塊的消費升級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