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縣東新鄉:村社醫療衛生服務全面恢復

李醫生,你的衛生室終於開張了,快給我看看腳,痛死了!"說話的是南昌縣東新鄉河下村村民萬根老,因為老毛病痛風又犯了,他已經幾天都沒下地幹活了。

經過測溫、掃碼、就診登記後,李醫生給他進行了針灸、外敷等一系列診療,萬根老的疼痛逐漸緩解,笑容也在臉上洋溢開了。因為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離鄉衛生院的路程又比較遠,有個小病小痛的很多村民都選擇在家忍忍,村衛生所的開張極大方便了周邊村民的就診。

"蔡醫生,我寶寶耳朵好像發炎了,裡面有血漬,有什麼處理辦法嗎?""局部先用雙氧水清洗後滴氧氟沙星滴耳液,您可以明天上午11點到診所來複查。"銀億社區診所的蔡醫生在疫情期間建立了線上診療群,前期主要義務幫居民開展醫療指導。3月24日診所開張後,該群增加了預約分時段就診功能,嚴格"按照一人一診一室"要求,預約就診時間,減少了候診區人數及聚集密度,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

為了給轄區群眾提供安全、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滿足群眾就近看病就醫需求,東新鄉多措並舉加強對轄區村衛生室、診所的督導和管理。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做好防控措施準備工作。召開全鄉村衛生所、診所醫生培訓會,認真學習該縣應急指揮部文件精神,對該鄉醫護人員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考核。同時協助其配備充足的外科口罩、醫用橡膠手套、體溫計、醫用酒精、手消毒劑等防護物資,嚴格做好健康管理和自身防護。

加強診療服務管理、實行預檢分診和院感控制管理制度。在醫療機構入口處醒目位置張貼"本機構不接待發熱、咳嗽病人診療;進入醫療機構佩戴口罩、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等標識;實行實名就診制,詳細登記就診患者信息。對有發熱、咳嗽或者"昌通碼"為紅碼和黃碼的就診患者,登記的同時立即向村(社區)、衛生院報告;設置臨時隔離觀察室,落實"一人一診一室",減少交叉感染機會;推行分時段就診,減少候診區人數及聚集密度,加強對就診患者流行病史的詢問並做好門診日誌登記,同時規範病歷及處方書寫。

加強督導和檢查,規範場所設置、消殺和醫療廢物的處理。定期檢查就診臺賬、消殺臺賬和門診日誌,規範設置和使用隔離室,做好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貯存、處置工作,同時加強診療場所每日兩次消毒管理,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整潔及空氣流通。截至目前,東新鄉13個村衛生室和1個診所已全部恢復了診療服務,極大方便了轄區群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