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壇演義·第九回:宮中高誦回波樂,樓上低吟水調歌

中華詞壇演義·第九回:宮中高誦回波樂,樓上低吟水調歌

  上回書說到喬知之談笑有鴻儒,與陳子昂友情甚好,和沈佺期、李嶠等初唐詩人亦有唱酬。

  如陳子昂有《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等,沈佺期的那首《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最為著名,甚至有人稱為“唐人七言律第一”,全詩如下:

  盧家少婦鬱金堂,

  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

  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

  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

  更教明月照流黃。

  此處不再贅述,各位自行欣賞。

  唐代劉肅《大唐新話》記載,景龍年間,唐中宗曾遊興慶池,並舉行大型酒會。宴會上侍宴者一個個依次歌舞,並唱《回波詞》,沈佺期作感恩之詞,得賜牙、緋。詞曰:

  回波爾時佺期,

  流向嶺外生歸。

  身名已蒙齒錄,

  袍笏未復牙緋。

  齒錄,科舉時代,匯刻同榜者姓名、年齡、籍貫、三代等的冊籍。也稱同年錄。袍笏,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會時皆穿朝服執笏,後世唯品官朝見君王時才服用。

  這個詞牌一共四句,每句六個字,第一句都用“回波爾時”開頭。沈佺期流放後歸來感恩戴德似乎情理之中,其他大臣多為溜鬚拍馬之詞,只有給事中李景伯歌詞與眾不同,他起舞唱道:

  回波爾時酒卮,

  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

  喧譁竊恐非儀。

  末句進諫之語令皇上不悅,後人贊李景伯“真諫官也”。最有趣的是優人(古代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詞曰:

  回波爾時栲栳,

  怕婦也是大好。

  外邊只有裴談,

  內裡無過李老。

  裴談,唐中宗時期的御史大夫,好佛法,以懼內著稱,號稱“畏之如嚴君”。即在老婆面前膽怯得像在自己嚴厲的父親面前一樣。他曾經對人坦言怕老婆的理由:“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妝粉或黑,祝之如鳩盤荼,安有人不畏鳩盤荼?”

  生菩薩,就是活菩薩,藉以比喻容貌端麗的年輕女子。九子母,女神名,傳說能佑人生子。鳩盤荼,亦作“鳩盤荼”。佛書中謂噉人精氣的鬼,亦譯為甕形鬼、冬瓜鬼等,常用來比喻醜婦或婦人的醜陋之狀。

  三個階段,三種形象,均有可畏之處,似乎道出了PTT協會會員的心聲。

  這首詞說得很明確:皇宮之外,最怕老婆的是裴談;皇宮之內,怕老婆的沒人能超過中宗李顯,君臣倆內外相映成趣。當時韋后在場聽後神情自得,以束帛賜與優人。大唐的君臣氣度真是不凡,如此被嘲弄也不責罰優人。

  大唐皇帝都喜歡聽歌賞舞,唐玄宗尤甚,而且其鑑賞水平特高。曾經在聽過一位詩人的詞後大誇其“真才子也”,被誇讚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嶠。

  李嶠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先後歷仕五朝,三次擔任宰相。他的那首《風》婦孺皆知: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此詩抓住“葉”“花”“浪”“竹”在風力作用下的變化,間接地表現了“風”之魅力和魄力: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中華詞壇演義·第九回:宮中高誦回波樂,樓上低吟水調歌

  唐中宗景龍四年春,宴桃花園,群臣畢從,學士李嶠等各獻桃花詩,中宗令宮女歌之,辭既清宛,歌仍妙絕。獻詩者舞蹈稱萬歲,上敕太常簡二十篇入樂府,號曰《桃花行》。李嶠所作曰:

  歲去無言忽憔悴,

  時來含笑吐氛氳。

  不能擁路迷仙客,

  故欲開蹊侍聖君。

  那麼,李嶠的什麼樣的詩句竟然能讓唐玄宗發出感慨、流下眼熱淚呢?

  據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載:(明皇)登“花萼相輝”樓……一少年心悟上意,自言頗工歌,亦善《水調》。使之登樓且歌,歌曰:

  山川滿目淚沾衣,

  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飛。

  明皇聽了此曲潸然淚下,回頭問侍者道:“誰為此詞?”有人回答:“宰相李嶠。”玄宗誇道:“李嶠真才子也。”未等曲子演奏完就悵然離開了。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奔蜀地,途中登白衛嶺,眺望久之,心潮起伏,不由得又唱起這四句詩,再次讚歎道:“李嶠真才子也。”當時高力士在側,也揮淚久久。

  這首詞是截取李嶠的《汾陰行》結尾四句而成,歌行體詩原本即有可歌可唱的特點,此四句惆悵哀怨,適合抒情演唱,故樂工們將其譜入《水調歌》,當時廣為流傳。《樂苑》曰:“《水調》,商調曲也。”舊說,《水調河傳》,隋煬帝幸江都時所制。曲成奏之,聲韻怨切。王令言聞而謂其弟子曰:“但有去聲而無回韻,帝不返矣。”後來煬帝果然為人縊殺。

  面對青山綠水,卻淚落沾衣,因為有“富貴榮華能幾時”的慨嘆。這汾水之上,唯見那從不失約的秋雁在天空飛來飛去。最後兩句以寫景收尾,情在景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唐玄宗晚年兩度聽唱此詞,為之涕下,應是領悟到了詞中深意,才會如此動情,熱淚難禁。尤其是第二次避安史之亂之時,再吟唱此曲,想到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更是悲從心來。那麼,玄宗輝煌時刻又是聽到哪些妙詞呢?且聽我下回分解。

中華詞壇演義·第九回:宮中高誦回波樂,樓上低吟水調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