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說匈奴》補遺

元壽二年(公元前一年),漢哀帝駕崩。當日,太后王政君就駕臨未央宮,收取了皇帝印璽和綬帶,臨朝稱制。時為新都侯的王莽(王政君的侄子)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

其後,王莽為便於弄權,立中山王劉興八歲的兒子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王莽晉封為安漢公,劉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王莽執政後,對漢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動,史稱託古改制。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王莽像

元始二年,王莽上奏元后,要求元后下詔書,令“國中不得有二名。”即國人不準取兩個字的名字。

早遠古時期,國人就是單名雙名並存的。如夏朝的君王雙名的有:太康、仲康、少康、不降、孔甲等,商朝的君王基本上也都是雙名:外丙、仲壬、太甲、太康、仲丁、盤庚、武丁、太丁等,到了周朝,君王就以單名居多,如文王昌、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等,但也有雙名,如周共王繄扈、周孝王闢方、周幽王宮湦、周平王宜臼、周頃王壬臣、周靈王洩心、周哀王去疾等。到先秦時期,人們有一種心理,就是求雙與對稱,若取單名,加上姓氏,則是兩個字,既對稱又為雙數。他們認為單名高貴,而雙名低賤,不合禮數。於是單名漸漸多了起來,到了西漢,皇帝的名字除漢昭帝劉弗陵外,其餘的全是單名。

王莽取消雙名而用單名的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達三百餘年之久。王莽的長孫王宗本名叫王會宗,此人覬覦祖父王莽大位,事敗自殺,王莽在宣佈對他的處理時還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復他的原名,用雙名錶示懲罰。

《說匈奴》初在天涯貼出的時候,有網友翠黛說,匈奴人的名字難記而拗口,看看,什麼伊屠智牙師、曩知牙斯、須卜居次雲啦。這下好了,王莽幫了我們的忙。

我們漢人都把名字改成一個字的了,既然匈奴也是大漢的臣民,就也改了吧。但明言讓匈奴人改名,不怎麼禮貌,王莽就派使者去匈奴,委婉地勸說烏珠留單于,應該上書朝廷,說匈奴人仰慕漢朝文明,也改用一個字的名字。

烏珠留單于也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角兒,聽了使者的勸告,說:這還不好說!

於是上書朝廷:“我有幸成為漢朝外臣,私下裡也喜愛漢朝的太平聖制。我原來的名字叫曩知牙斯,現在改為一個字:知。”給自己改了名還不算,烏珠留還給自己的弟弟右賢王改名輿,右犁汗王改名鹹,鹹的兒子也改了一字名:登、助。

王莽得知大悅,上書太后,狠狠地拍了太后一次馬屁。太后一高興,就派使者給烏珠留單于帶去了豐厚的賞賜。

公元九年,王莽終於把傳國玉璽騙到手,篡漢為新,國號為始建國,並宣佈實行變法。

王莽的變法主要是復古改制。主要內容是第一,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第二,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第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第四,改革幣制。第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第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王莽錢“一刀平五千”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王莽時期的錢幣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王莽時期的青銅“卡尺”

關於王莽的改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莽篡漢,只有短命的十四年,沒有機會為自己策劃包裝、歌功頌德,因此後世對其褒貶不一。這與宋代王安石的變法殊途同歸。

胡適對王莽的變法是持讚賞態度的。他認為王莽是社會主義者、空想家和無私的統治者。但是他出現得太早了。王莽與所有的階層為敵,最終毀滅了自己。

王莽深受“夷夏之辯”的影響,因此在對外政策上,採取一些錯誤的做法。夷夏之辯的根本原則是不能以夷變夏,所謂不與夷狄主中國,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這種文化本位主義思想是通過“尊王攘夷”來實現的。

“尊王攘夷”的旗號是春秋時期五霸之一齊桓公打出來的。前655年,周惠王欲另立太子。齊桓公以“尊王室”﹑“攘夷狄”相號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惠王盟誓,確立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齊桓公以鄭文公逃會,率諸侯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再與諸侯會盟,確立周襄王的王位。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尊王攘夷   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齊桓公採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齊桓公的霸業,是在管仲的輔佐下完成的。因此,孔子高度評價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為了樹立新朝的威信,徹底消除漢朝在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深遠影響,王莽派出大批五威將為使者,背上插著錦雞的羽毛,穿著裝飾有威武配飾的服裝,坐著繪有天文圖案的車子,套著六匹牝馬,周遊四邊,宣揚新朝奉天代漢的符命,收繳漢朝頒行的印綬,更以新室的印綬,並貶原西域各國“王”為“侯”。

出使匈奴的五威將軍王駿率甄阜、王颯、陳饒、帛敞、丁業六人,帶著許多金銀、布帛送給烏珠留單于,攜新印至單于庭,命烏珠留單于上繳漢朝故印,頒授新印。

印信最初是表示信用的,嬴政統一天下,命李斯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於和氏璧上,成為傳國玉璽。自此,璽印成為了權力的象徵。每一個皇帝繼承大統,一定要先取得傳國玉璽。每一級官府都擁有象徵一級權力的官印。故此明代禮部尚書傅瀚說:“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

王駿宣佈詔令讓單于把原來的璽印綬帶上繳。烏珠留接受詔書,舉起胳膊,讓翻譯上前幫他解下。

此時左姑夕侯蘇在單于身旁,提醒單于說:“在沒見到新印璽的文字,先不要急著上交。”漢匈交流了這麼多年,耳濡目染,這位左姑夕侯懂得了不少漢朝禮節。

相反,烏珠留單于就不敏感。聽左姑夕侯如此說,他以為還沒有盡禮,就放下胳膊不讓翻譯摘綬帶,讓王駿等人在王庭落座,並走上前去恭賀新朝皇帝長壽。

王駿再一次提醒烏珠留單于說:“原來的璽印和綬帶應當按時交上來。”

烏珠留單于說:“好的。”就又舉起胳膊讓翻譯來取。

左姑夕侯蘇知道剛才單于沒有聽明白,就又大聲說:“還沒看見印璽文字,不急著上交。”

烏珠留單于卻說:“印文怎麼會改變呢?”也不管一邊的左姑夕侯急成什麼樣子,解下來璽印綬帶交給了王駿。

王駿接下璽綬,把新的璽印綬帶給單于佩戴上。

烏珠留單于竟然沒有查看,就安排酒宴。賓客一直吃喝道到深夜才散。

武威將軍王駿一行回到住所。右將軍陳繞說:“剛才左姑夕侯對新的印文有懷疑,差點不讓單于把舊璽印交給我們。這會功夫如果他讓單于查看了璽印,見到印文變了,一定會來索要舊印,這樣的話我們也沒有辦法拒絕他。我們要回了舊璽,再被他們拿回去,那我們就有辱使命了。不如毀掉舊印璽,斷絕這個禍根。”

王駿等人聽了,猶豫不決,沒人做聲。

陳繞見沒人應和,索性拿起斧頭就把舊璽印砍壞了。

王駿等人驚得面面相覷。印璽已壞,眾人只好討論明天用什麼言語應付匈奴人。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新朝皇帝王莽是怎樣折騰匈奴的?(上)

(王莽嶺景區,位於山西晉城市陵川縣與河南輝縣兩省交界處,相傳因西漢王莽追趕劉秀到此安營紮寨而得名。)

果然,次日一早,王昭君的女婿、右骨都侯須卜當求見。

須卜當說:“漢朝賞賜給單于璽印,印文是‘匈奴單于璽’而不是現在的‘新匈奴單于章’,而且舊印璽上也沒有‘漢’字,只有王以下的印才有‘漢’字、‘章’字。現在的單于印璽去掉了‘璽’字,加上了‘新’字,這便與臣子沒什麼區別了。單于希望能得到原來的璽印。”

王駿等人把砍壞了的舊印璽拿出來,對須卜當說:“新王朝順天承運,皇帝允許我們根據情況隨時處置這些舊印,我們已經把印璽銷燬了。單于您應該順應天意,順應新朝的禮制。”

須卜當見舊印已經損壞,多言無益,便辭別新朝使節,回王庭覆命。

烏珠留單于知道已經不可能得到舊印,對自己的草率十分懊悔。便派弟弟、右賢王輿帶著牛馬等禮物隨王駿一行入朝稱謝,並上書朝廷希望能得到原來樣子的璽印。

新朝皇帝王莽不可能改變初衷,因此一口回絕了烏珠留的請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