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與文明的思考漫談(一)

1、開場白

從今天開始,不定期說一說,對歷史的學習和感悟。

中國史、歐洲史、世界史、文明史……感悟式漫談。

試圖尋找人類一萬年左右的文明史中,內在錯綜複雜、神出鬼沒、變化多端的演化邏輯。

李鴻章有詩云:“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古今中外的“著史”者,實在數不勝數啊。不過呢,絕大多數的歷史著作,基本上。都搞成了“XX大事記”、“XX事件來龍去脈”、“XX人物傳記”等等。

不是嗎?咱們從小學的歷史課、看的歷史書。就為告訴你這些。

啥時候、發生了啥;哪些著名人物、都幹了些啥;人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各種複雜的互動。

背得頭暈眼花,讀得望而生厭。

哪怕寫得精彩的,比如《三國演義》(這已經不是歷史著作了。歷史類小說)也還是這個路子;無非人物更加栩栩如生、事件更加跌宕起伏、情節更加引人入勝。

當然,這些都很必要。沒有它們作為基礎,就等於胡扯、憑想象捏造。但不好意思。十段認為,這類著作,不過“形而下之”罷了。

這些“形而下”的事實與傳記背後,從“宏觀大歷史”的角度看,則隱藏著罕為人知的、深刻的邏輯與內涵。

確實,要徹底搞清楚這些,不是一般的難。十段大言不慚,希望做一點嘗試。某種意義上,這也拜“疫情”所賜。“自我隔離”期間整天沒事,實在太無聊了。亂七八糟讀了、聽(APP)了很多歷史書,接受了很多觀點之後,試圖作一些再現、思考和提煉。

以上算開場白。

2、一個簡單的例子

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

今年是哪一年?

哈。疫情禁閉,腦子燒壞了?2020年,庚子大疫。

未必吧。眾所周知,這是“公元紀年”,屬於徹頭徹尾的歐洲文化習慣。咱們寶島那邊,就稱“民國109年(西元2020)”。

之所以大陸十幾億人國人,打小記事開始。就“公元XX年”,完全習以為常。其實呢,這完全拜特大號的歷史事件——“16-17世紀西歐崛起”所賜。

而這個特大號的歷史事件,有一系列極其複雜和深刻的背景。其中,若干特別重要的因素,罕為人知。

第一,居然是瘟疫。14世紀中葉,歐洲發生了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兇狠的瘟疫。1/3到一半的歐洲人從世界上消失。本來就貧窮、落後的中世紀歐洲,經此一疫、奄奄一息。徹底絕望沉淪了吧?嘿嘿。令人無法想象,奇蹟發生了。歐洲,不但從廢墟中恢復,而且,居然就此走出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紀。

第二,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物種大交換”,世界史從此翻開新的篇章。大航海時代興起、文藝復興兩百年;宗教大改革、基督新教問世;再經歷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洗禮後,18世紀下半葉,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西歐終於以絕對強者、先行者的姿態崛起於世界,引領全球其他國家,走進近現代。

後面,歐洲列強與中國發生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了。一百多年後,咱們為國際交流方便,按照西方人的習慣,正式開始“公元紀年”,沿用至今。

今天的感悟到此結束,謝謝聆聽!

3、另一個例子

再舉個例子。先繼續昨天的扯淡。

人所共知,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嗜辣。這一帶的人,多數無辣不歡。

這裡面。就包含了特別深刻的歷史淵源;有中國史、也有世界史。

確實奇怪,全國其他省份。都沒有這麼突出。說說原因看?

嗯,是由於山區嗎?山區住的人,生活比較艱苦,吃辣下飯。

好吧。咱們來看山西,境內橫亙千里的太行山脈。寧夏,雄壯的賀蘭山脈;陝西,綿延起伏的秦嶺。

他們大概也吃一點辣,但肯定到不了川、湘、楚、贛那個程度。

再來看福建、浙江、廣東。境內遍佈丘陵山脈;“七(八)山二水一分田”;山區特別多。

對不起。這幾個省的口味,根本吃不消辛辣的刺激。那到底為啥呢?

關子賣得也夠了,公佈十段心目中的答案。

這其中,中國歷史的關鍵:就在於明末流民大起義、“張獻忠禍蜀”。

這一著名的事件,使昔日的天府之國——四川赤地千里,幾乎不見人煙。

清初大亂平定後,就開始了所謂“湖廣填四川”。

這事兒很多人都知道。但兩個細節,你未必知道。

一是為什麼叫“湖廣”?是湖南、湖北和廣東、廣西嗎?

不,主要就湖南、湖北兩個省。那怎麼叫“湖廣”?

嘿,因為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時,把兩湖和廣西並在一起,叫“湖廣行省”。一百多年的習慣,大明幾百年都改不過來,管湖南、湖北兩省的官,還叫“湖廣總督”。其實與兩廣沒一點關係。

二是這件事的後續呢?

後續是,“湖廣”填“四川”,搞得連自己的人都不夠了。

“湖廣熟、天下足”啊。作為重要的產糧區。這裡的農業人口,必須得保證。

於是。“江西填湖廣”!

這也是湖南人,親切地稱江西人為“老表”的原因;因為,江西人當時真的很多,與湖南人是親戚。表哥表弟,比比皆是。

這樣一系列的歷史事件決定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口味相近!因為,本來就是一幫人群,挪動後分布到四個省而已。

好吧。這不純粹的中國歷史事件嗎?與世界史何干?

確實與世界史有關。

說破了很簡單。辣椒,本就不是從歐亞大陸長出來的!

話說歐亞大陸,一萬年前驕傲地誕生了“四大文明古國”,農耕文明搞了幾千年,物產極其豐富。

嘿嘿,偏偏就沒有辣椒。

辣椒,是歐洲進入15-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等人15世紀末發現“新大陸”以後,從美洲引進的新物種。

另外還包括西紅柿(番茄)、馬鈴薯、玉米等。

史稱“物種大交換”。

而發現新大陸一個多世紀以後,直到明末,經過海上的商業貿易,才又輾轉進入了中國。

請注意。明末發生了什麼?

對。闖王大起義、張獻忠禍蜀,四川赤地千里。

小小的口味之好,其中包含的宏大歷史邏輯鏈條,讓人慨嘆。

對。還有一個疑問:

海上貿易。按理說,應該先傳到廣東、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啊。

怎麼那邊人不吃辣?

這就與地理與文化有關了。習慣了享受“生猛海鮮”那種鮮味的人,需要蘸辣醬吃嗎?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很顯然,沿海一帶的群眾,不喜歡這種吃了讓人流汗、流淚、流鼻涕的東西;食材本身的鮮味,才是天下至味嘛。

而當辣椒輾轉來到江西這種內陸省份,卻大受歡迎。它不僅能很好地調味,還開胃、下飯。逐漸,無辣不歡。

所以說,咱們今天司空見慣的一切。應該都是人類萬年文明史,乃至地球生物億萬年進化史,經過無比錯綜複雜演化的產物。

生物學呢,太複雜、太專業了。那就努力搞清楚文明史、世界史、歐洲史、中國史、阿拉伯史、印度史這些東西吧。

然後,尋找其中的邏輯鏈條。還是蠻有趣的。

今天的感悟到此結束,謝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