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足到底是"五爪"還是"四爪",看了你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在傳統文化中,龍被視為神靈、祥瑞的象徵,甚至我們華夏民族也自稱為"龍的傳人"。正因為如此,生活中隨處可見與龍有關的建築裝飾。比如石雕龍壁、龍柱和廟祠屋脊的雙龍戲珠及文雅物品的圖案等。

有意思的是,眾多圖案或飾品上龍的形象雖然大同小異,但有一點令人費解的是,有的龍足為五個爪子,有的卻只有四個爪子,是無意疏忽,還是有意為之,或另有隱情?

龍足到底是

左:四爪龍圖案;右:五爪龍圖案


歷史有關龍的傳說形象演變

1、 龍是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這裡理解為龍是海中生物(古代的海不是現代意義的海),並且變化神異。

2、 龍是古代人集各種圖騰動物特徵的"九似"物。《爾雅翼》中"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得到近代較多人認可的說法。

3、 龍的形象基本定型與唐宋時期。龍的起源,源頭眾多。從數千年前無有可信史蹟考證的文化時代直到唐宋時期才基本定型:體粗壯豐滿,回覆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之前龍的腳足都是五爪,宋時開始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



華夏民族奉龍為祥瑞的神靈,成為皇權的象徵

因為據說龍負責行雲布雨,在農耕時代,人們期望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但這些都要看主宰風和雨的龍高興不高興,自然產生了對龍的敬重崇拜,奉為神靈祭祀,引為祥瑞的象徵。由此封建統治階級利用民眾這種的心理,挪用龍的權威,冠以皇帝是"真龍天子",成為了皇權的象徵。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戴的帽子 ,叫龍冠,睡的床叫龍床,坐的椅子叫龍椅,坐的馬車叫龍輦,坐的船叫龍舟,其女人懷的孩子叫龍種,發怒叫發龍威,高興叫龍顏大悅等等等等,甚至一命嗚呼了也不能叫死,也要叫什麼"龍御歸天"。


龍足到底是

皇帝龍袍


龍成為皇權的的象徵後,演變為皇室的專用:皇室的龍是"真龍"為五爪龍;民間的龍只能是"假龍",為四爪龍。

既然皇帝是天命的"真龍天子",龍就代表皇權,權力至高無上不可侵犯。但民間對龍的圖騰崇拜由來已久且深入人心不能抹殺,怎麼辦?"辦法總比困難多",專用權屬皇室。於是就法定:所有與皇室有關聯的建築裝飾及御用物品的龍圖案的龍足為五爪,表示"真龍",此外,民間用龍的形象裝飾圖案(重要建築物報批的除外),只能是"假龍",龍足為四爪,以區別真假。


龍足到底是

民間建築上龍戲珠只能是"假龍",龍足為四爪



這下你明白了吧。所以我們現在目之所及的龍,有的五爪,有的四爪。故宮的九龍壁,是五爪龍,皇帝的龍袍的龍圖案是五爪龍。以此類推,民間建築物的裝飾龍只能是四爪龍,比如廟祠屋頂常見的雙龍戲珠,廊間石雕龍柱等。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嚴格的,不能隨便逾越,否則是要犯殺頭罪的,不信你可以到實地鑑別鑑別。


當然時至今日,雖然已經沒有這些講究了,但還是聽說雕刻師在雕制龍圖案時,心理還是有所顧忌,只雕制四爪的假龍。

龍足到底是

北京故宮九龍壁為五爪真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