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當年為什麼被北洋坑了一億四千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陷入一片戰火中,一時間無暇東顧。此時日本朝野上下視之為一口鯨吞中國的“天佑之機”,以進攻青島德租界名義進攻山東(德國收到日本開戰書後宣佈將青島歸還給北洋政府,但日本拒絕承認,並威脅袁世凱不許接收),日本除佔領青島外,還沿膠濟鐵路進逼濟南,還向袁世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以作為撤兵條件。


日本政府當年為什麼被北洋坑了一億四千萬?

日本的行為激起全中國上下的一片憤怒,袁世凱當時派了北洋政府的日籍法律顧問有賀長雄回國、遊說山縣有朋等日本政壇元老。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質問、並施加了壓力。與此同時,袁世凱還密令北洋政府外交人員顧維鈞秘密地將日本向中國提出 “21條” 政治要求的事情告知了英、美列強,英、美等國對日本提出了非難。使得日本投鼠忌器,在民間日本自清末開始經營打造的“中日親善”面孔蕩然無存,中國上下全面爆發的“抵制日貨運動”中國消費者不購買日貨,商人不與日本商人進行商業往來,甚至日本在華企業的中國僱員也進行罷工。日本在華利益損失非常慘重,對華出口銳減一半以上,日本國內財團對當時大隈內閣非常不滿。特別是山縣有朋等元老派對其很不滿意,最終在1916年10月,大隈重信倒臺,寺內正毅組閣。

寺內正毅吸取教訓,一改對華咄咄逼人的策略,以“日中經濟提攜”為幌子,大打銀彈攻勢和經濟投資,緩和中日矛盾。同時政治上積極扶持代理人,其選定段祺瑞的皖系軍閥為理想代理人,給予段祺瑞大量借款,支持其武力統一。當時西原借款並無實質抵押擔保,個別的路礦明明是人家東北張作霖地盤上的,壓根就不在段祺瑞勢力範圍內。

日本政府當年為什麼被北洋坑了一億四千萬?

到1920年的直皖大戰中,段祺瑞被直係軍閥曹錕和奉系軍閥張作霖聯手擊敗,被迫下野,皖系軍閥整體急劇衰弱,受美國和英國支持的直係軍閥開始主掌大局。再到了1927年,北伐成功,北洋軍閥垮臺,國民政府“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為理由,拒絕償還這筆錢,也不承認日本從這一系列借款中獲取的各項特權。1929年底,日本駐中國公使佐分利貞男奉命帶著當年西原龜三簽訂的借款密約來向蔣介石討債。但是佐分利貞男在旅店居然把密約弄丟了,導致無法向國內交代,就在所住旅館自殺身亡。於是,這筆鉅額借款就成了爛賬,也就不了了之。

日本政府當年為什麼被北洋坑了一億四千萬?


當時這筆款項,對當時的日本來說,可謂“巨資”,一戰後的日本可謂“暴發戶”,但畢竟積弱已久,國內GDP才趕上中國。段祺瑞此舉可謂在日激起了層層浪,“西原借款”中只有500萬歸還本息,其他的大部分都打了水漂,不僅日本官員、內閣悉數下臺,聲名狼藉,日本國內還有銀行為此差點破產,陷入另類“經濟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