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挑戰“聽書稿”(三):讀書、聽書、寫書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早上起來,還和往常一樣手機登陸簡書查看文章,朦朧中發現其中的圖片都變成了灰色。又揉了揉眼睛,還以為自己每天關燈看手機,視力受損。

猛然想起昨天孩子老師發的通知,清明節祭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全國人民歷經兩個多月的努力,控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在本土的蔓延,復工復產以及正常的生活秩序,都在逐步得到恢復。當武漢街頭再次出現人流與車流,在家中禁足兩個月的人第一次走出小區的大門……心情宛若穿過黑暗,重新擁有陽光與自然。

原來能在天空下自由的呼吸,是如此的珍貴。

可是有些人已經沒法再享有這原本平常、普通但卻幸福的生活。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逝者的靈魂需要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寧,而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把日子過下去。

作為經歷疫情而又幸運的我們,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再去抱怨這個世界。

買書

登陸豆瓣查看本書的讀後,發現《不抱怨的世界》2018年出了修訂版。我手上的書籍還是2009年的第1版,剛好藉此機會學習下修改和增補的內容。

於是在某寶上下訂單,為了能夠快速拿到書籍,選擇同城的賣家。今天早上發現居然還沒有到我們的快遞點。訂單提示:受疫情管控和當地政府部門管控影響,您的快件將在消毒之後送達。疫情影響下,看來任何事情的規劃要留有餘量。

豆瓣讀書讀後感

對於系統提煉書中文字,用5000-8000字把內容描述出來,對我來說確實是個挑戰,以前確實沒有寫過這麼多的文章。

看讀後感就是捷徑之一。在豆瓣上看到其他讀者的提煉,對於書的梗概逐漸有了一個認識。雖然書的四個部分比較清晰:無意識的無能、無意識的有能、有意識的有能、有意識的有能。

但是作為聽書稿的標題,還是有點不利於理解。看了讀者的解讀豁然開朗:(1)對自己的抱怨毫無覺察;(2)能覺察到自己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3)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於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4)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喜馬拉雅聽書

去喜馬拉雅聽書出於兩方面考慮:

第一, 聽書稿的要求之一是口語化,最好買菜的大媽都能夠聽懂。雖然之前自己也很喜歡聽書,但是對是否口語化要求並不高,因此對這方面的理解不深。

第二, 也許是文化差異,或者是翻譯的緣由,這本書的章節之間和章節內部之間的銜接過渡並不自然。希望通過聽書能夠加深這方面的理解。

喜馬拉雅上的文章相當於書籍的擴充版,除了文章內容之外,作者引經據典,中間穿插增加了許多小故事。我要寫的聽書稿相當於縮編版,看來要把學生時代“縮寫文章”的功力發揮出來。

對於天生樂觀的我而言,權作一次深入學習本書的機會吧。這也是寫聽書稿的初衷之一,幫助自己深入瞭解一本書的精髓和外延。

寫作

雖然老師提供了聽書版的模板,這樣一來就明確了整個聽書稿的佈局規劃。

但寫起來還是有些吃力,以前總認為自己肚子裡還是有點墨水。甚至在前幾天還寫過《練就“三大武功秘籍”,避免“文思枯竭”》。居然在聽書稿的開篇遇到了困難,真是很滑稽的事情。

到了晚上才想起之所以遲遲下不了筆的緣由,因為每一部分都有字數限制,要想在一定的篇幅,寫出能夠吸引聽眾的內容,自然要字斟句酌。

這似乎正應了書中的這一句話。“把什麼看得太重,就得在什麼地方付出代價”。想明白此,心裡釋然。我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寫作,而不是過多考慮是否會被錄用、聽眾是否喜歡上面。那是主編和上帝的事情。

寫文章內容時,發現寫聽書稿即是個腦力活,也是個體力活。書中的關鍵文字還是要逐個敲入,也許有些電子書能夠複製吧。對我而言,自己寫一遍,理解和認識會增加不少,權作學習了。

希望今天能夠把主題內容錄完吧。明天能夠整理下邏輯關係、段落之間的銜接,後面的時間陸續解決口語化的問題。

但行好文,不問鑽程。


小白挑戰“聽書稿”(三):讀書、聽書、寫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