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什麼去吳國,去晉國不是報仇更容易?

光輝十萬


  伍子胥被母國拋棄,無奈出逃,後又親自帶兵攻打母國,先說為什麼沒有去晉國報仇而是去吳國,伍子胥出逃是去了晉國的,結果發現晉國是想滅亡楚國,就是他的母國,而伍子胥的目的不是滅亡楚國,是想帶著在宋國的楚國太子建一起走,然後幫助太子建登上楚國王位,找舊楚王復仇,所以只有吳國適合完成他的大業。

  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是楚國,而楚國的覆滅是因為兩個人,第一個是費無忌,第二個人是伍子胥,伍子胥是一位十分有名的謀士,名聲之大,響徹千古,更可怕的是,他名副其實,人們都敬重他的能力,有人說端午節就是專門用來祭祀伍子胥的,可是伍子胥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應該說是不被人所注意的一面,伍子胥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伍子胥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他自從楚國逃出的那一刻,他就註定了要親自帶領士兵打入這個他曾經生活過的國度。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費無忌發生了爭端,對於費無忌一般人們只有兩個字來評論,小人,而太過正人君子的人往往爭不過小人,費無忌費勁了所有心機用來討好了楚王,費無忌慢慢的發現,伍奢是一個對於他來說特別討厭的人,於是開始了無窮無盡的詆譭,伍奢的直言總是讓楚平王感覺不舒服,相比之下費無忌的話就很讓人快樂,於是伍奢被判了死刑。

費無忌打敗了伍奢,但是他還是十分的擔憂,因為所有人都傳言,伍奢有兩個特別厲害的兒子,自小博學多才,費無忌便想斬草除根,又是一番話語說服了楚平王,於是楚平王讓伍奢寫書,讓他的兩個兒子回來,伍奢照辦了,但是說出了一句很準的話。伍尚回來,但是伍員不會來。楚平王將信將疑,親自派人去接他的兩個兒子。

伍尚和伍員都知道此行是凶多吉少,甚至是有去無回,他們兄弟二人糾結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伍尚主張去找父親,也許會有希望,而伍員認為去必死無疑,應該另尋他路,楚平王的使者就要來了,必須馬上做出決斷,哥哥伍尚做出了決斷,一個盡孝,一個盡能,伍尚自己要求找父親,肯定是必死無疑,但是孝道盡了,而伍員要盡能,哥哥盡了孝道,他就要報殺父兄之仇。

 從此伍子胥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並且走到了尾,伍子胥一路拼了命的才從楚國裡面逃了出來,但是天下之大卻無安身之處,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逃到了那裡,結果宋國內亂了,他們逃到了鄭國,但是伍子胥認為鄭國無法成大事,便出來了,來到了晉國,晉國曾經也是一代霸主,而且晉國和楚國有大仇,伍子胥想幫助太子建拿楚王位,但是晉國想的是滅亡楚國,於是伍子胥又得帶著太子建出逃,結果太子建這次死在了晉國,伍子胥勉強逃了出來。

伍子胥最後覺得只有吳國可以成就他的大事業了,於是去吳國,有經過楚國,一下子就被官兵認出來了,又是一番生死追逐,關鍵時刻,一個老漁民救了伍子胥,伍子胥解決了無數爭端來到了吳國,又助闔閭登上了王位,闔閭是一個英勇的君王,可以在馬上親自帶兵打仗,可以在大殿上理朝政,伍子胥又舉薦了孫武,終於,伍子胥親自帶兵打開了楚國的過門,把楚平王的屍體挖了出來,鞭屍三百下。


凹凸花開


伍子胥如果去晉國只能避難,基本上報不了仇,要報仇只能去吳國。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伍子胥本來是要逃晉的,因意外逃吳

公元前529年,好細腰的楚靈王自縊身死,經過一番折騰,楚平王即位,立兒子羋建為太子,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為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太子少傅。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派費無忌去秦國為太子建求娶秦國公主,秦哀公把長妹妹孟瀛公主嫁給太子建。因為孟瀛貌美,費無忌回楚國後建議楚平王自己娶孟瀛,為太子建另娶其它女子,楚平王同意,因此上演了春秋歷史上醜陋的父納子媳鬧劇。

費無忌擔心將來楚平王死後太子建上臺不利於他,又上讒言讓楚平王殺太子建。太子建在伍奢和司馬奮揚的幫助下逃到宋國,楚平王和費無忌抓住伍奢問罪,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亡。

伍子胥本來是投奔太子建的,到了宋國和太子建匯合後,發現宋國正在鬧內亂,太子建和伍子胥就投奔鄭國,鄭定公對太子建及伍子胥很客氣,給他們的待遇也很高。

但因為鄭國是小國,即幫不了太子建復國,也幫不了伍子胥報仇,儘管鄭國待太子建和伍子胥不錯,他們還是去了晉國,想借晉國的軍隊打回楚國。

晉國適逢晉昭公剛去世,晉頃公剛即位,又要服喪,又要處理各種即位事宜,加上“弭兵會盟”不久,因此對攻楚沒興趣。但由於鄭國夾在晉楚之間,晉頃公聽說太子建和鄭國關係好,就讓太子建到鄭國臥底,伺機裡應外合滅掉鄭國,滅鄭後把鄭國封給太子建,然後再幫他們伐楚報仇。

太子建和伍子胥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又貪圖鄭國的領土,真的就答應晉國要求,回到鄭國臥底來了,鄭國的國君鄭定公和國相子產也沒懷疑。

但太子建做事不密,臥底的消息被一個隨從知道了,正巧這個隨從犯了錯誤,太子建要處死他,這位隨從就跑出來告密,臥底計劃敗露。鄭定公和子產處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一見鄭國呆不下去了,就帶著太子建的兒子羋勝逃往吳國。

所以不是伍子胥不去晉國,而是已經去了晉國,在配合晉國滅鄭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不得已逃吳。

二、伍子胥逃晉避難可以,想復仇難度太大

滅鄭陰謀敗露,伍子胥為什麼不再次逃晉?大概率是伍子胥和羋勝慌不擇路,跑到昭關,混出昭關只能去吳國了。

即使伍子胥再次有機會能夠去晉國,晉國也許會收留他們避難,但不太會幫伍子胥復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晉楚弭兵,再大動干戈可能性不大。

諸侯爭霸可以說是整個春秋時代發展的一條主線,齊桓公死後,真正的霸主是晉文公,晉文公死後,楚國不服氣,晉楚爭霸就成了中原諸侯相爭的主線。楚莊王橫空出世,從晉國手裡奪得霸主之位。楚莊王死後,晉國又重奪霸主之位。

晉楚爭霸,除了晉楚直接交鋒的幾次大戰役,像城濮之戰、泌之戰、鄢陵之戰外,大多數爭霸戰是在晉楚之間的中小諸侯國之間展開。

像三明治一樣夾在晉楚之間的中小諸侯國主要有宋國、鄭國、陳國、蔡國等,這些中小諸侯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選邊站隊。其中宋國是堅定的晉國盟友,鄭國則左右搖擺,誰強就倒向誰,總體偏楚多一點。晉楚爭霸往往拿中小諸侯國開刀,楚莊王的時候就伐宋,打了9個月,最後到了易子而食、析骨而爨的地步。

鄭國受了夾板氣更多,倒向楚國,晉國伐楚先伐鄭,楚國有時來救,有時不救。鄭國就倒向晉國,楚國就找碴伐鄭,晉國也是時救時不救,不救時鄭國又倒向楚國。

這種夾板氣受多了,本來鄭、宋這些小諸侯根本看不出路。

但是隨著春秋步入中晚期,各諸侯國內部卿族與公族的矛盾加劇,內鬥也加劇,晉楚都打不下去了,宋鄭看到了機遇,由宋國牽頭,組織晉、楚、宋、鄭、陳、魯、衛、蔡等國進行了兩次“弭兵會盟”,那些中小諸侯承認晉、楚為共同的盟主,除了齊秦外,其它中小諸侯同時向晉楚朝貢,晉楚罷兵。

第二次弭兵會盟的時間是公元前546年,比伍子胥逃往吳國的時間大概早20年,這段時間晉楚雖然偶有衝突,但大戰沒有。晉楚基本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

這個時期即使伍子胥逃到晉國,晉國也不大可能打破“弭兵會盟”後的平衡,幫伍子胥攻楚復仇。

其次,晉國卿室坐大,晉頃公忙於內鬥,顧不上伐楚

晉國由於曲沃代翼及晉獻公大誅公室後,卿的力量逐步壯大起來。晉文公時,建立了六卿制度,並建三軍,最多到六軍,晉文公讓六卿分管三軍,導致六卿不斷坐大。

六卿坐大,使晉國的公族看到了威脅。公族就想削弱六卿,六卿就和公族針鋒相對,晉國公族與卿族的鬥爭進入了你死我活的階段。

晉昭公在位時,國君的權力逐步被六卿蠶食,晉頃公當然不甘心被邊緣化,因此必須與卿族鬥爭。

《史記.晉世家》:昭公六年卒。六卿彊,公室卑。子頃公去疾立。

伍子胥逃吳時,晉頃公正忙於內鬥,想從卿族手裡收回部分權力,根本無暇顧及伍子胥,更不會幫助伍子胥伐楚。因為軍權掌握在六卿手裡,晉頃公調動不了軍隊。

所以,即使伍子胥那時再逃到晉國,也很難說服晉頃公伐楚。

十年後,趙簡子聯合另外五個卿族滅掉了公族祁氏、羊舌氏,而那個時候,伍子胥在吳國風生水起。

再次,伍子胥於晉國無大貢獻,不值得幫他報仇

伍子胥如果有機會逃到晉國,但很難有機會為晉國做大貢獻。

因為春秋有一個現象,就是楚國曆代有名王,晉國曆代有賢卿!

因為晉國從晉獻公大誅公室開始,公族就旁落,卿族就崛起。伴隨著卿族的崛起,人才也井噴而出。晉國從來就不缺人才,六卿代代都有芝蘭玉樹,即使到了戰國時代,三晉也是人才不斷,大量人才因為國君昏庸而流失到了秦國,成就了秦國的霸業和統一偉業。

因為晉國不缺人才,伍子胥到了晉國,也難以得到重用,得不到重用就難以有大貢獻,沒有大貢獻憑什麼晉國要幫你忙呢?

而吳國和秦國類似,人才正好缺乏,伍子胥逃吳,屬於歪打正著,正好有了任大用做大事的機會。

由於“弭兵會盟”後不久,加上晉國內亂,人才不缺,伍子胥即使逃晉,也難以藉助晉國力量實現復仇目標,避避難倒是有可能的。

三、伍子胥逃吳歪打正著,實現了復仇大願

前面說了,伍子胥逃吳,其實是歪打正著,吳國的條件正好滿足了伍子胥復仇的需要。

首先,申公巫臣的“疲楚之計”讓吳楚勢同水火

申公巫臣本來是楚國大夫,也是楚國的一個大族,曾經輔佐過楚莊王。因為羨慕一代妖姬夏姬之美色,與夏大美人一起逃亡到晉國,受到晉景公重用。

巫臣在楚國的政敵子反見巫臣叛國,正好公報私仇,誅殺了巫臣全族,巫臣非常生氣,寫信給子反,要讓子反“疲於奔命”!

《史記.晉世家》:十六年,楚將子反怨巫臣,滅其族。巫臣怒,遺子反書曰:“必令子罷於奔命!”乃請使吳,令其子為吳行人,教吳乘車用兵。吳晉始通,約伐楚。

巫臣向晉景公獻“疲楚”之計,並親自去吳國教吳國人運用戰車,鼓動吳國攻打楚國,吳國正想擴張,有了晉國的支持,就大張旗鼓地同楚國開撕。巫臣還讓兒子留在吳國長期教導吳國作戰,楚國在吳國的長期騷擾下,果然“疲於奔命”,吳楚兩國關係也勢如水火。

因為吳楚是勢如水火的敵對關係,伍子胥逃亡到吳國,歪打正著,報仇的機會大增。

其次,吳國崛起欲通中原,正想拿楚國開刀

吳國本來是蠻夷之國,原來是周文王的兩個伯伯太伯、仲雍為了讓姬昌父親繼承王位,故意出走吳地而建立的,周武王大封諸侯時承認了吳國。

吳國傳到第十九代吳王壽夢時,正好遭遇申公巫臣事件,壽夢就在巫臣的幫助下,跨過長江,與中原各國開始通好。

因為春秋時代,楚國是中原各國共同的敵人,吳國想與中原各國通好,總得獻點“投名狀”吧?吳國就拿楚國開刀,一來向中原各國示好,二來乘機擴大地盤,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雄才大略的吳王壽夢抓住了歷史機遇。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禇樊、餘祭、餘昧、季札。最小的兒子季札很賢能,壽夢想傳位給季札,季札不受,壽夢臨終前傳位給長子諸樊,並要求兄終弟及,這樣就能傳到季札手裡。

吳王餘祭四年的時候,季札作為吳國“大使”,來到中原,與中原齊、晉、魯、衛、鄭等各國修好結盟。吳楚開戰後,這些中原各國都支持吳國,對楚國袖手旁觀,時不時背後再捅楚國一刀。

由於當時吳國相當於是中原各國攻打楚國的“代理人”,代表中原同楚國直接開戰,伍子胥到吳國正好趕上了最好的復仇“天時”。

再次,公子姬光欲刺王僚,伍子胥正好幫上大忙,功太大闔閭不得不滅楚

吳國因為季札的特殊情況實行“兄終弟及”,餘昧死後,傳位給季札,結果季札依然堅持不受國,餘昧的兒子姬僚就繼位當了吳王,就是吳王僚。

吳王僚繼位讓禇樊的兒子姬光不爽,姬光認為,季札不受國,王位就應該回到長子名下,理應由他姬光繼位,姬僚繼位得國不正。

吳王僚繼位後,繼續與楚國開戰,伍子胥也就這個時候來到了吳國。

因為吳國的實力畢竟有限,同楚國開戰也是小打小鬧,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決戰。伍子胥曾經勸過吳王僚,說楚國很弱,可以大打,被姬光阻止。

姬光對吳王僚說,伍子胥是為一己私仇,楚國不能因為幫伍子胥報私仇而賭上國家,吳王僚果然不聽伍子胥勸告,戰爭規模被控制。

伍子胥也洞悉了姬光的心思,他明白如果不能為吳國立有大功,吳國不會傾舉國之力伐楚的,他就推薦了專諸給姬光,並和姬光、專諸一起策劃了刺殺吳王僚的行動。姬光承諾,事成之後幫助伍子胥伐楚報仇。

公元前514年四月,專諸“魚藏劍”刺殺了姬僚,姬光奪得王位,就是吳王闔閭。伍子胥對闔閭立有奪位大功,被闔閭任命為“行人之官”,參與吳國政事。

闔閭也兌現自己的諾言,籌備滅楚大計,幫助伍子胥報仇。

最後,吳國人才濟濟,方略得當,最終滅楚

恩格斯曾說過: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形成都是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合力的結果。

伍子胥能夠報仇,其實也是眾多合力的結果。

伍子胥幫助姬光奪位後,姬光欠了伍子胥的天大人情,同意幫助伍子胥復仇。

但楚國是個巨無霸式的大國,綜合國力遠超吳國,滅楚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人才。事有湊巧,在闔閭、伍子胥想要人才的時候,人才就來了。先是楚國殺了伯州犁,他的孫子伯嚭逃到了吳國,被吳國所用,伯嚭報仇的願望同伍子胥一樣強烈。伍子胥又訪到了兵家孫武推薦給闔閭,由兵家孫武練兵排陣,吳國伐楚的軍事勝算就更大了。

除了人才以外,吳國滅楚的方略也得當:

  • ——先是蠶食楚國,通過攻克舒、六邑、灊邑、居巢等城邑,一步一步逼近楚國都城郢都,同時削弱楚國國力,消滅楚國有生力量。

  • ——接著又實行“剪枝行動”,策反了原來依附於楚國的唐、蔡等小國,讓這些小國與吳國結盟,斷了楚國外援。

  • ——在經過“蠶食”和“剪枝”及國內練兵的充分準備後,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入侵楚國,吳王闔閭親征,孫武統兵,伍子胥、伯嚭、夫概等隨軍出征,經過柏舉之戰等五次戰役,一舉攻破郢都,楚昭王逃亡雲夢,伍子胥挖開楚平王的墓,掘墓鞭屍,也算大仇得報了。

《史記.伍子胥列傳》: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

綜上分析,伍子胥逃亡並不是不想去晉國,而是本來就去了晉國,因為滅鄭計劃洩漏的意外而不得已逃亡吳國。由於剛簽訂“弭兵之盟”不久、且晉國內鬥嚴重,晉國不大可能幫助伍子胥復仇。伍子胥逃吳歪打正著,通過幫助姬光刺王僚立下蓋世的扶持之功,並利用了吳楚爭鋒的矛盾,最終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合力作用下,伍子胥藉助吳國的力量成功復仇。


一葉碧雲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當年逃跑的時候,申包胥並沒有捉拿他。但是,當伍子胥說要顛覆楚國的時候,申包胥說他一定保存楚國。為什麼會是這樣?對於申包胥來說,楚王殺你的父兄,你逃跑,或者將來報仇,都可以理解,也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君子所為,我不阻攔你逃跑,是盡朋友之義。但你要顛覆國家,我只能為國家盡忠。所以,當伍子胥的鞭屍行為發生以後,申包胥派人對他進行了譴責,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你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了極點嗎?”面對這樣的譴責,伍子胥不敢正面回答,他說:我就像太陽要落山的時候走路,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只能“倒行逆施”。在這兒,我們清楚地看到,伍子胥的這種行為,就是倒行逆施。

伍子胥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他囑咐自己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這話包含的意思是,等到我墳墓上的樹可以做棺材了,吳國就會滅亡。他接著說:“你們要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都城的東門樓上,來看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然後自殺。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了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還把修建祠堂的那座山叫做胥山。但是,伍子胥又被稱之為濤神(又稱波神),常常在長江、錢塘江、舜江上為惡,傾覆舟船,溺殺過往旅客。老百姓只好在年年在伍子胥的忌日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便保佑江上安全。又相傳這天是端午日,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日,五日是個惡日,這天奸佞當道,五毒並出,在這天的祭祀都是祈福祛惡。

伍子胥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就是伍奢,哥哥叫伍尚。他們的祖先就是伍舉,伍舉侍奉楚莊王時勸楚莊王勵精圖治而出名,所以他的子孫在楚國都很有名氣。楚平王時期,伍奢是太子太傅,而費無忌是少傅,但是費無忌對太子不忠心,就借給太子娶親的機會離開了太子而去侍奉了楚平王。

但是費無忌害怕太子日後登基了對他不利,就陷害太子,說太子要謀反。楚平王就問伍奢太子是否真的謀反,伍奢說:“大王不要聽小人的讒言。”費無忌說:“大王不下手,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了。”楚平王相信了費無忌,逮捕了伍奢,太子逃到了宋國。

費無忌說:“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他們,會成為楚國的後患,可以用伍奢作人質,把他們召回來。”楚平王於是派人去召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都知道回到郢都會被殺。於是伍尚對伍子胥說:“你逃走,你以後可以為父報仇。”伍尚就接受了逮捕,伍子胥知道太子逃到宋國後,他也去了宋國。

伍子胥到宋國後,遇上了宋國的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去了鄭國。鄭國對他們很友好。不久,太子又去了晉國,晉頃公就要求楚國太子做晉國的內應,滅掉鄭國,然後把鄭國的土地封給楚國太子。楚國太子回到鄭國後,他身邊的人把他的計劃告訴了鄭國國君,鄭國國君就殺了楚國太子。楚國太子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被害,就和勝逃到了吳國




千年骷髏


是因為伍子胥到宋國後,遇上了宋國的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去了鄭國。鄭國對他們很友好。不久,太子又去了晉國,晉頃公就要求楚國太子做晉國的內應,滅掉鄭國,然後把鄭國的土地封給楚國太子。楚國太子回到鄭國後,他身邊的人把他的計劃告訴了鄭國國君,鄭國國君就殺了楚國太子。楚國太子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被害,就和勝逃到了吳國。


巴比特式人物


試說三點。一、吳楚相鄰,伍子胥對吳國熟悉。楚、晉地域不同,風俗不同。以伍子胥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智慧,肯定選擇熟悉的地方,不會去不熟悉的地方。二、楚國與晉國爭霸時,子胥的祖父伍舉是楚國戰勝晉國的關鍵人物。晉國對伍家肯定了解,子胥肯定不會選擇有風險的地方去。三、吳國當時闔閭不是國君,但闔閭的能力抱負以及想當國君的情況,伍子胥肯定洞若觀火,並知道只有扶闔閭當上國君,自已才有報仇的可能。所以,選擇逃奔吳而不是晉。事實證明,子胥眼光確實歷害,終於報仇。

以伍子胥的才能,如果楚平王不昏,楚國很可能在荘王后再次稱霸諸侯。


17942601573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可以說是五千年的恩怨史。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歷史上最後得以復仇成功的不勝枚舉,但他憑一人之力,就攻破仇人的國都並對其掘墓鞭屍,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復仇之神。沒錯,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家世代為官,在楚國很有聲望。他的父親叫伍奢,為當時楚平王的太子楚建的老師。本來一切順利的話,將來太子即位後,身邊的肱股之臣還是他們伍家,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導致最後太子流亡,伍奢及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也被迫逃離楚國。

縱觀伍子胥的出逃路線,先後經過宋國、陳國、晉國,最後是吳國。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國力最強大的是晉國,而且晉楚爭霸多年,兩國也是很深的敵對關係,但為何伍子胥出逃後沒有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復仇,而是最終留在了吳國,幫吳國的公子光奪到了王位後攻破楚國,最後還助吳稱霸?

我們來看伍子胥出逃後經過的第一個國家—宋國,當時楚國太子建和公子勝已經先一步逃到了宋國,伍子胥出逃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追隨太子,所以也來到了宋國。但是宋國高層彼時正在你攻我伐,國家也是亂成了一鍋粥,想著依靠這樣的國家來複仇,恐怕是看不到一丁點兒希望。

於是他們選擇離開宋國,來到了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很歡迎他們的到來,可當時鄭國的國力相對比較弱,太子建他們覺得還是投靠國力最強盛的晉國好。然後,他們就去了晉國那裡,那時晉國想把旁邊的鄭國抹掉,但卻沒有合適的機會下手。就和太子建商量,希望他做內應,一起攻滅鄭國,事成之後把鄭國作為封地送給他,太子建答應了就又回到鄭國按計劃準備著,可是保密工作沒做好,被手下人出賣了。鄭國國君抓住並殺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也知道鄭國待不下去了,急忙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又逃亡去了吳國。

後來伍子胥就留在了吳國,幫公子光奪到了王位後攻破楚國,最後還助吳稱霸。那時的吳國是什麼情況呢?因為前吳國國君壽夢遺留下的傳位問題,導致吳國人擁立了壽夢第三子夷眛的兒子僚做了國君,而壽夢長子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很不甘心,想殺了吳王僚取而代之。

伍子胥逃到吳國後,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因採桑而互攻之,楚平王大怒,兩國短兵相接。吳國於是派公子光伐楚,攻下楚兩地而回。伍子胥想說服吳王繼續進攻,但公子光卻對吳王諫:「伍子胥乃為報父兄之仇,攻楚不會成功的。」從此伍子胥知公子光想自立為王,於是向公子光推薦了刺客專諸,幫助他完成了對吳王僚的刺殺,繼而公子光奪取王位成功,是為吳王闔閭。

後來,伍子胥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協同孫武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並鞭屍三百,報了殺父殺兄之仇。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伍子胥正是看到當時的吳國國君傳位問題,傳位傳得天下皆知,必然導致諸公子爭奪王位,這就給自己提供了機會。所以,伍子胥最終留在了吳國,最後得以報仇雪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