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對抗北元的路上手段盡出——安撫、誘降、離間

朱元璋自明朝建立以來就把主要矛頭對準趕出中原的北元,想著畢其功於一役,重現漢唐的雄風及輝煌。無奈,經過嶺北一役,明軍慘敗而歸,朱元璋的宏偉藍圖也未能實現。之後他認識到,想要徹底消滅北元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朱元璋之後一改之前單純的軍事進攻為戰略防禦及對北元恩威並施。在明蒙邊境置衛所,修長城,一來防禦蒙古的擾邊,二來為明軍的繼續北伐提供掩護和後勤保障。與此同時,極力招撫蒙古,不僅對已經降明的蒙古部眾及百姓極力安撫,還不時的對北元的將領及汗廷要員進行整治誘降。使得本來就脆弱的北元君臣聯盟出現分裂甚至內鬥。而明軍坐收漁利,再繼之於武力的大棒,這樣一來,收到的成效比單純的武力攻伐要好得多。雖然直到朱元璋的去世,蒙古勢力依舊紮根在漠北,但經過捕魚兒海之役及後面陸續的征伐後,蒙古汗廷已經分崩離析,出現了分裂割據的狀態。以至於出現永樂初年韃靼和瓦剌東西蒙古對峙的局面。這可謂是朱元璋對蒙之戰最大的功績之一。

明王朝對抗北元的路上手段盡出——安撫、誘降、離間


之後的明成祖朱棣對蒙古兩大主要勢力進行招撫。之後招撫不成,使臣還被殺,因此就有了後面的五次親征漠北之役,時隔一千多年又一次實現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場面。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東洋史學家那珂通世稱讚明成祖朱棣的功業時說道:“惜漢武、唐宗等,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對朱棣的評價之高可見一斑。朱棣對蒙古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強硬,與其迀都北京,蒙古對明朝的威脅比朱元璋時要大得多有關。面對蒙古的屢次擾邊,朱棣一改其父朱元璋“來則御之,去則不追”的策略,而是採取政治上分化瓦解,軍事上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的進攻態勢,以此來拱衛京師。之所以五次親征漠北明軍都能夠大勝而歸,除了朱棣的正確領導,指揮得當,善於觀察敵情,治軍有方,在戰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及明軍的英勇善戰等等外,還與其“以夷制夷”的戰略決策分不開。“永樂帝被捲入草原之間的權力爭鬥之中,在這場爭鬥中,對立的雙方都尋求中原的援助。遊牧首領投靠明朝以獲取對其爭權奪利的資助。為了保持力量平衡,永樂帝被迫時不時的轉變支持態度,並發動代價高昂的戰爭,以設法阻止衛拉特或東蒙古中的任何一方實現統治整個草原的目標。”朱棣充分利用韃靼及瓦剌兩部的不和,攻此撫彼,避免兩線作戰,解除了明軍的後顧之憂。而且還借一方之力攻擊另一方,這樣一來朱棣屢次出征漠北都能凱旋也就順理成章了。經過朱棣的五次親征漠北,明朝雖然沒能徹底消滅蒙古勢力,使其臣服於明廷,但己經沉重打擊和削弱了蒙古勢力,使其不敢再輕易侵擾明邊。

明王朝對抗北元的路上手段盡出——安撫、誘降、離間


但是朱棣的五次親征漠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第三次親征前,戶部尚書夏原吉等人以朝廷頻年用兵,人力、物力及財力耗費及喪失不少,且糧儲不足,不宜興師。且朱棣的“五徵漠北”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蒙古的問題。“以夷制夷”的收效畢竟是短暫的,因為拉攏一方制衡另一方除了明朝具有強有力的軍事實力外,還需要強有力的經濟實力作支撐。明朝為了拉攏一方蒙古部眾,需要對其首領及將官進行豐厚的賞賜,同時與其通貢互市,對其民眾進行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援助。同時,上面也提到,對另一方進行征伐,也必然耗費明朝大量的財力。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必將難以承受。而一旦蒙古任何一方不能再從明朝獲得經濟上的好處時,反叛也就成了必然。同時,在明軍進攻一方時,另一方雖然不給明軍制造麻煩,但卻乘機恢復自身力量,“東蒙古人在永樂帝死後不幸成為這一政策的最後犧牲品。他們被迫反抗中原的攻擊,而衛拉特人則增強了實力,並在西部不受干擾地征服了大片地區。”之後的瓦剌也先稱霸蒙古草原及土木之變的爆發就是根源於此。再者,“以夷制夷”的成功實施還跟朱棣的強硬政策及個人魅力有關,即朱棣的親征對蒙古各方具有很強的震懾力,而一旦後世子孫沒能繼承朱棣的品性和遺志,朱棣煞費苦心征伐的結果只會帶來短暫的和平,一旦蒙古一方養精蓄銳到一定程度後,必定會重新侵擾明邊。“瓦剌就乘它疲敝的機會,突然興起,不僅奴役了韃靼、三衛,不久竟控制了皇帝(指朱棣)的兒孫。”因此自朱棣去世後,除宣宗曾親自率兵,在距邊境不遠的地方襲擊過兀良哈三衛以外,終明之世,再無大規模進攻蒙古之舉了。除了皇帝的英勇及親力親為外,洪武、永樂兩朝能取得對蒙古作戰的勝利還與明朝軍隊的勇武及紀律嚴明分不開。

明王朝對抗北元的路上手段盡出——安撫、誘降、離間

蒙古方面,自元朝後期開始,其內部圍繞爭奪皇位的爭權奪利的內鬥就一直持續不斷,而且入主中原安逸享樂了近百年,其政治的黑暗及腐敗也可見一斑。而元朝滅亡北退漠北後,除了前幾位大汗(即北退的元順帝脫歡帖木兒、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及後繼者脫古思帖木兒)在位時期還稍微能鎮得住且聯合蒙古各部,多次組織大軍應對明軍的北征及對明軍的反攻,力圖重返中原外,之後,蒙古內部開始出現分裂,紛亂不已。在永樂初年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互相仇殺和攻伐。最後給了明朝實行“以夷制夷”策略以用武之地。也並不能就此認為此時的蒙古軍隊就不堪一擊、不值一提了。蒙古的騎兵依舊是很強悍的,而且還有諸如廓擴帖木兒的能徵尚武、足智多謀的悍將,時不時地寇明邊。在軍事方面,面對強大的明軍,蒙古軍隊充分利用其開闊的地形,採取後退殲滅,避開明軍鋒芒,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揚長避短,把明軍繞的團團轉,最後以突襲的方式給明軍以沉重的一擊。如嶺北之役及丘福北征之役就是如此。更有甚者,最後乾脆就躲了起來徹底消失了,使得明軍最後無功而返,如永樂的後三次遠征就是如此。儘管如此,相比蒙元時期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震撼世界的壯舉,此時的蒙古軍隊可謂衰弱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