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導語

在春秋時期的戰爭中,秦國這個未來統一天下的國家卻戲份少的可憐,而使秦國在春秋幾乎沒有戲份的原因除了春秋初期秦國一直在西陲積蓄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場戰爭終結了秦國東進中原的夢想,同時也使一代霸主秦穆公不敢向東發展。

交戰背景

秦國,自從立國之後就不斷在向西發展。然而,對於地處西陲的秦國來說,得到一片肥沃的土地是每一個秦國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秦國君民一代又一代地努力著。到了秦穆公時期,在百里奚與蹇叔的幫助下,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秦國地處西陲,秦穆公想向中原發展,晉國是不得不接觸的,因此,秦穆公就幫助晉文公重耳成為了晉國君主,以此來換取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晉文公畫像

在幫助重耳登上國君之後,秦國與晉國的關係就進入了蜜月時期,不過再好的關係也會有摩擦。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弟弟王子帶打敗,只能召集諸侯前來勤王。一直惦記中原的秦穆公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尊天子令諸侯“的機會,不過不幸的是,秦國想要勤王就必須經過晉國的領土,卻沒想到秦軍在邊境線上被晉國拒絕了借道的請求,同時晉文公自己則勤王洛邑,掌握了天子這張王牌。

對於晉文公的所作所為,秦穆公是有火發不出,雖說後來晉文公幫助秦國打了幾次勝仗來補償秦穆公,但兩國的隔閡卻不可避免的產生。使秦穆公真正與晉國產生隔閡的是在晉秦兩國進攻鄭國的戰爭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說服了秦穆公退兵,還成功的離間了秦國與晉國的關係,在離開鄭國的時候,秦穆公在鄭國留下了一支軍隊協助鄭國守衛都城,為日後東進中原留下一顆棋子。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晉襄公畫像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逝,早就產生隔閡的秦晉兩國關係急轉直下。新任國君晉襄公剛剛上任,就調整了對秦的相關政策,晉秦之間的戰爭已經無法阻止。

崤山之戰

崤山之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 秦軍出征,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
  2. 秦軍偷襲鄭國失敗,轉而消滅滑國;
  3. 晉國在崤山設伏,大敗秦軍。

雖說晉秦的關係逐漸惡化,但秦國與晉國還沒有撕破臉面,依舊是盟友關係。在秦穆公的內心中,東進依然是他的夢想。在之前的戰爭中,秦國一直跟在晉國後面充當打手的角色,幾乎沒有得到實際利益。因此,秦穆公就開始策劃進攻鄭國的戰略計劃,因為他當年在鄭國安插的棋子,正好負責鄭國都城北門的防守。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晉文公稱霸時期諸侯形勢

秦穆公似乎看到了中原的大門在向秦國展開。鄭國地處中原,交通便利,農業、商業都非常發達,一旦佔領鄭國,那麼秦國就可以將勢力範圍伸入中原,同時還可以在日後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攻晉國。對於秦穆公的計劃,蹇叔與百里奚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秦國與鄭國的距離很遠,出動龐大的軍隊進行偷襲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有可能被鄭國人以逸待勞。不過秦穆公堅信自己安插在鄭國的部隊可以起到作用,最主要的是晉國死死地擋住了秦國發展的空間,秦穆公必須要有所行動。

出征鄭國的軍隊由孟明視(百里奚兒子)擔任主將,白乙丙與西乞術(蹇叔兒子)。秦軍出征那天,所有人都認為認為勝利唾手可得。蹇叔和百里奚暗地對他們的兒子說:“從秦國到鄭國,要經過殽山。殽山地勢險峻,容易設伏。現在秦晉關係惡化,如果晉國軍隊在殽山設下伏兵,就算我軍十倍於晉國也難逃厄運。至於晉國會不會設伏,這就要聽天由命了。”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崤山之戰

春秋時期,人口密度很低,人們主要都居住在城市及其邊緣。所以在城與城之間就留有很大的空地,叫“隙地”。秦軍就是利用隙地進行秘密行軍,穿越多個國家達到遠距離奔襲鄭國。如果不是一個巧合的偶遇,那麼秦國此次的作戰計劃就成功了。

在秦國到達滑國時,碰巧遇到了一位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商人那敏銳的嗅覺讓弦高很快就猜出了秦軍的意圖,他一邊派人將情況報告國內,一邊以犒勞的名義告訴孟明視自己早已等候多時,讓孟明視以為秦軍的行蹤早就暴露了。而實際上,鄭國對秦軍的行動一無所知,鄭文公始終矇在鼓裡,直到弦高傳來消息,他才大驚失色,立即趕走了留守鄭國的秦軍。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弦高卡通形象

鄭國已經全面防守,失去了內應的秦軍已經沒有了偷襲的機會。但孟明視不想就這麼回去,畢竟出征一次花費了大量的物力與人力,就這樣空手而歸,孟明視無法向秦穆公交代。所以,秦軍為了挽回損失,就順道把滑國給消滅了。

秦軍自以為很隱蔽,其實在出發時就已經被晉國察覺到,此時的晉國高層分為兩派,一派堅持繼續與秦國結盟;一派認為秦國日後一定是晉國的大敵,應該利用此次秦軍孤軍深入的機會伏擊秦軍,削弱秦國的力量。最後,幫助晉文公爭霸中原的先軫力排眾議,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持,決定對秦不宣而戰。

先軫將伏擊秦軍的戰場定在了崤山,崤山除了是秦軍的必經之路外,還是一個非常險要的地方,用《孫臏兵法》裡的話說就是一個死地。史書中這樣描繪崤山的地勢:“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

先軫先是發佈了戰爭動員,然後又派人邀請擅長打山地戰的姜戎參加戰爭。晉軍與姜戎先後進入崤山山區,晉軍埋伏在原上,姜戎埋伏在溝谷,布好袋形陣等待秦軍進入伏擊圈。而晉襄公雖然處於守喪期間,卻將喪服染成黑色,親臨前線,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此時的晉軍無論是天時地利都已佔據上風,秦軍必敗無疑。

崤山之戰,秦穆公的倔強讓秦國遭到了史上最慘的失敗

雙方主將

公元前627年四月三十日,回師的秦軍進入到崤山最險峻的地段,當秦軍全部進入崤山北麓隘道時,先軫一聲令下,埋伏在兩邊山上的晉軍瞬間投下炮石、滾木,同時埋伏在秦軍前面的晉國最精銳的戰車部隊瞬間將出口堵死,而後擅長山地戰的姜戎人從山坡向下衝鋒,又把後路堵死。在前後夾擊和漫天滾木與滾石的攻擊下,秦軍雖奮死抵抗,但最終全軍覆沒,三員主將均被活捉。這是秦國曆史上最慘重的失敗。秦穆公東進中原的夢想徹底被打碎。而晉襄公也向世人證明了,沒有晉文公,晉國仍然是無可爭議的霸主。

然而雖然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被俘,可晉襄公的母親是秦穆公的女兒,在她的遊說下,晉襄公卻放了這三人回國,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雖然秦軍傷亡不小,但主幹還在,秦國的整體實力依舊沒有得到削弱。

結語

崤山之戰是典型的伏擊戰案例,此戰遏制了秦國向東擴張的野心,也進一步向各國確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而秦穆公也意識到了晉國不是今日之秦國所能打敗的,所以轉而開始向西發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