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落日寄哀思。清明將至,可這萬惡的肺冠疫情,何時煙消雲散,尚待明朗。今年的掃墓歸期,乃在不確定之中,望蒼天護佑,讓天下兒孫如期歸家掃墓,真心地禱告那些入侵的疫情再不發生,還我中華之繁華,還我民族之平安。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清明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去掃墓的同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踏青的好時機,踏青乃旅遊也。遠方人回故鄉掃墓,順便看看家鄉的父老鄉親,述述分別之情,看看家鄉的山水,欣賞著青青的松林,蔥蔥的綠陰,山上映山紅吐豔,遠處傳來悠揚的山水聲,邁步在彎彎曲曲的山樑間,穿河踏水,或水流喘急,或泉水咚咚,峻嶺山坡,磊巖疊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隨意裡暢放,各種鳥啼聲,優雅而動聽,‘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清明果的香味,不知何時,從農家小院的窗戶的縫隙裡飄來,清香撲鼻,似乎在清香中看見一片片包裹的清明果的樹葉,誘人的香味不自覺地想起過去,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也讓我想起,自從國家設置清明法定節假日以來,清明祭祖已成流行,掃墓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以氏族群為代表,按家譜排序輪流祭祖,氏族宗祠先祖畫像高懸,彷彿先祖在中堂之上,依然在諄諄教悔著子孫。那年,正是吾村氏族輪到清明主持,約定農曆三月卄十七日去祭祖,本人亦從外地專門趕赴回家參加儀式。是年,吾已過甲,閒於宅內,聽悉後立返故里,首次參加了較大規模的祭祀祖儀式。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是日,晨七時許,村裡傳來鑼鼓提醒聲,督促七時半準時到迏廣場會集的約定。七點過不久,人們陸陸續續到廣場。首先到場的是四十名女子,紅黃式衣褲,長靴,統一著裝的樂隊陣容,再次在廣場上作最後一次彩排。隊前二人舉著兩幅紅黃旂旗,揮舞引領,緊隨著十八面大銅鑼和二十個碩大的大洋鼓,鏗鏘有力,節奏分明,以強大的陣容浩浩蕩蕩的在廣場邁步走了一圈。然後,分兩輛客車前往祭祖墓地駛去。族人各自駕私家轎車,麵包車、摩托車、電瓶車等交通工具,徐徐而隨。行將十餘里,至墓山。公路兩側,各種交通工具綿延數里,各村族人陸續彙集。墓山上早已人山人海,各村氏族人員不斷湧入墓前,供品全豬擺設。司儀拿著馬克風主持宣讀祭文,其聲遠揚,迴盪天穹。墓前,香燭繚繞,綵帶飄揚,各代表朝拜,然後鳴鑼放炮仗、煙火,響聲久久的在空中震盪,場面十分壯觀,似乎每一聲鑼鼓聲,炮仗聲,無不體現兒孫對先祖的孝敬和思念。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當日,吾村族氏,前後祭拜了五個先祖,從祭祀中看到先祖的光輝業績,一代先祖宋代仁政公,為處州府通判。通判是宋代新設的一個管理機構,是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雖是第二把手,其權力卻很大,一方面是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掌管相關官員升降的命運;另一方面是知州向下屬發佈命令必須要通過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其次,凡是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皆可載決,與知州通鑑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於當前的紀委類似,而職權及管理範圍卻大於現紀委範疇。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而第二個祭拜是十代公,邦機,字伯源,是朱熹的弟子,誥敇‘理學名賢’。何謂理學,用現代的說詞,就是哲學之類的相關理論研究的學問。朱熹是南宋的教育家,稱為朱子,其名排於老子、孔子之後。邦機與其弟邦衡,字伯明,堂弟伯固一併參加仙都獨峰書院讀書,(伯源、伯明親兄弟,均是鵬程之子),其父親鵬程曾任江州路學政,為正三品官職。之後伯明配享朱子祠(府、縣誌有記載),還有其堂弟邦錀,字伯固,薦為東南第四正將,配享本邑文公祠。當年三兄弟一併被吾國著名的教育家收為學生,均誥敇“理學名賢”也應是顯赫一時。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第三位祭祀是到仙都黃履堂龜頭,第十三代再五公,諱玘,字德賢,又字,景中,宋戶部奏差分職司徒。據傳此墓曾有紛爭,對方亦有勢力,故在墳前挖出數畝大的水塘一丘,想損其風水,結果是此地名為龜山,即龜遇水而生,不僅無害,反之有益,稱之為烏龜照洞潭地名,亦成為現代旅遊風景點之一,雖然本人未去看過此風景,吾想能成為一個風景點,自然有他的道理。下午祭祀二位是本村氏祖,其他村族陳氏未參加祭祀,第一站為黃沙岙山第十七代公靜十二,諱定,字得建;第二站是早宅村葉墳上穴,是第十九代公,榆,字永榆,陳氏家譜記裁,壽128歲而終,其壽之長,不要說是在明朝,就是科學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奇蹟。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今年本人,首次參加族人祭祀活動,由於亊前不知怎樣安排,祭祀後細想,有些出乎之外,不知什麼原因,本村族人未去祭祀公認的黃碧村之始祖,啟三公,以及在黃履堂時,未去祭祀同葬在黃履堂埯上的十二代(再五公)之父太六,諱常禮,字,儀唧,生前職務為贈從政郎的墓地,(按其家譜記載其父十二代,萬五公,幼子,萬五之父,堅字為淮衍,宋兩淮巡河提督)葬仙都黃履塘,距再五公墓地較近,本人幼小時曾跟隨父親去祭祀過。本次常禮公及黃碧村始祖未去祭祀,是否這些墓地因建設遷移等多方面原因,已無法知其下落,心中有些迷惘。待解。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首次參與村中族人會集五十餘桌,說明人丁空前,中歺,晚歺集中在宗祠就歺,氣氛祥和,相互交流,共樽。參加活動的人們,不管是組織者,或是參與者,那些鑼鼓樂隊,燒飯送菜人員,都是放下自己工作,放下賺錢的機會,來到一起義務勞動,這不僅僅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投入,愛的投入,和睦的投入。善意代表著胸懷,不管是為了公益,或僅為尊重祖宗,緬懷祖宗,都是一種善良之舉,深明團結就是力量之本,吾亦深在國泰安民之期,人們空前地為非物質文化建設,傳播傳承盡力盡責,讓傳統習俗、傳統文化的韻味更濃,這一精神座標得以發揚,在保留民間民俗延續過程中,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積極注入現代元素,是我們每一個子民的使命,是吾輩之大幸,也說明國家之昌明,文明之舉矣!


掃碼關注吧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果、掃墓,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